第17節 “冷月葬花魂”(2)
關燈
小
中
大
,把小說盡量照原樣搬上熒屏,以至那些今天習慣上已不如此說的人物對話,也原封不動地保留。
這實在是兩敗俱傷。
同樣一句對話,寫在小說中是很精彩的,一到演員口中說出來,便顯得别扭、難懂、不協調了。
由于沒有發揮電視藝術的特長,連續劇很像是活動的有聲連環畫。
對小說結局的改編,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路。
首先,曹氏佚稿的情節究竟如何,紅學界遠遠沒有弄清。
探佚的文章是不少,但有的走得很遠,有的自相矛盾,多數還隻是帶有很大主觀成分的猜想。
要把這些所謂“成果”,串成完整的合理的情節,還差得遠哩,又如何能體現原作的精神?有的情節,明知非佚稿所有,也是根本不可能有的,卻拿來填補空白,這就不夠嚴肅了。
如史湘雲淪為煙花女,乘船在橋下經過,聞得橋上悲苦之聲頗熟悉,又見燈籠系賈府舊物,遂邂逅寶玉一段,本是我最初從姜亮夫先生處聽來的,姜先生說他早年讀到過一種《紅樓夢》續書有此情節,我請他女兒昆武筆錄所述,發表出來。
盡管這一續書現在已見不到了,但它确系後人所續無疑,是不應采用的。
因為湘雲會去當妓女,是很難想象的。
小說中除有“白首雙星(老來成了牛郎織女)”之語外,也并沒有她會入煙花窯之類的伏線和暗示。
總之,基本情節不可信。
再則,退一步說,即使現在已弄清了佚稿情節的大緻輪廓,但要創造活生生的形象,仍是另一碼事,何況我們已不熟悉二百年前《紅樓夢》中所寫的那種生活和社會環境了。
試想,如果我們看了介紹《戰争與和平》一書的情節梗概,難道就能據此寫成一部同樣的小說?就是寫出來,也必定是另一部與托爾斯泰毫不相幹的書。
要說現在的《紅》劇的結局,是曹雪芹的原意,其誰信之。
《紅樓夢》中的方子能不能吃? 有人問:《紅樓夢》中的方子能不能吃?如果我回答,靈得很,某某的病一吃就好了,這也許會給人以一種滿足感,曹雪芹真了不起,原來還是一位高明的儒醫!可是要我據實回答,我隻能說曹雪芹寫的前八十回中的方子多數不能吃,而後人續補的後四十回中的方子倒能吃。
曹雪芹是精通醫理的。
但他隻以其博學來寫小說而非寫醫藥手冊,隻考慮刻畫人物、描寫情節的需要,并不為給人作治病參考的,所以不能呆看,随便搬用。
何況他談笑風生,極富幽默感。
這一點恰恰是後四十回續書所不能的。
我說不能吃,因為有的方子根本治不了病,比如用“秋梨一個、二錢冰糖、一錢陳皮,水三碗,梨熟為度”的“療妒湯”,療效如何郎中自己就已說了:“一劑不效,吃十劑;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
橫豎這三味藥都是潤肺開胃、不傷人的,甜絲絲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過一百歲,人橫豎要死的,死了還妒什麼!那時就見效了。
”有的方子幾乎辦不到,如所謂能解胎裡帶來的一股熱毒的“冷香丸”(其實“熱毒”“冷香”都在說人的品格),要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等四季花蕊,加雨水日的雨、白露日的露、霜降日的霜、小雪日的雪拌和,分量皆是十二。
說十二兩當然可以,說十二錢而不說一兩二錢,說十二分而不說一錢二分,都是為湊十二之數,以應十二月或十二钗。
玄而又玄,神秘莫測。
有的方子的組成無可挑剔,效果卻讓人猜不透,如太醫為秦可卿開的藥方,衆人都佩服得很,而患者卻令人“疑心”地死了。
胡庸醫給外感風寒的晴雯處方,書中未詳列,隻寫寶玉看時,上面有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藥,後面又有枳實、麻黃,便說:“該死,該死!他拿着女孩兒們也像我們一樣治如何使得!憑她有什麼内滞,這枳實、麻黃如何禁得起!”直至王太醫将麻黃、枳實換了當歸、陳皮、白芍等藥又減了分量才罷。
所言全是内行話。
還有賈瑞因妄動風月之情得病,書中說他“諸如肉桂、附子、鼈甲、麥冬、玉竹等藥,吃了有幾十斤下去,也不見個動靜”,就像老中醫講笑話,說得何等風趣!諸如此類,都隻诙諧談笑,從不炫耀自己的醫藥知識,卻又字字句句不悖醫理。
這才是真正偉大的藝術家。
續書的作者不懂得這一點,每寫一張方子,必一本正經地去抄醫書。
所以隻要你症狀與書中所寫相同,倒是不妨去照着服用的。
可話得說回來,我國曆來名家醫案又何止數百,盡可供醫者、患者參閱,又何必到小說中尋找方子來吃呢。
這實在是兩敗俱傷。
同樣一句對話,寫在小說中是很精彩的,一到演員口中說出來,便顯得别扭、難懂、不協調了。
由于沒有發揮電視藝術的特長,連續劇很像是活動的有聲連環畫。
對小說結局的改編,選擇了一條最難走的路。
首先,曹氏佚稿的情節究竟如何,紅學界遠遠沒有弄清。
探佚的文章是不少,但有的走得很遠,有的自相矛盾,多數還隻是帶有很大主觀成分的猜想。
要把這些所謂“成果”,串成完整的合理的情節,還差得遠哩,又如何能體現原作的精神?有的情節,明知非佚稿所有,也是根本不可能有的,卻拿來填補空白,這就不夠嚴肅了。
如史湘雲淪為煙花女,乘船在橋下經過,聞得橋上悲苦之聲頗熟悉,又見燈籠系賈府舊物,遂邂逅寶玉一段,本是我最初從姜亮夫先生處聽來的,姜先生說他早年讀到過一種《紅樓夢》續書有此情節,我請他女兒昆武筆錄所述,發表出來。
盡管這一續書現在已見不到了,但它确系後人所續無疑,是不應采用的。
因為湘雲會去當妓女,是很難想象的。
小說中除有“白首雙星(老來成了牛郎織女)”之語外,也并沒有她會入煙花窯之類的伏線和暗示。
總之,基本情節不可信。
再則,退一步說,即使現在已弄清了佚稿情節的大緻輪廓,但要創造活生生的形象,仍是另一碼事,何況我們已不熟悉二百年前《紅樓夢》中所寫的那種生活和社會環境了。
試想,如果我們看了介紹《戰争與和平》一書的情節梗概,難道就能據此寫成一部同樣的小說?就是寫出來,也必定是另一部與托爾斯泰毫不相幹的書。
要說現在的《紅》劇的結局,是曹雪芹的原意,其誰信之。
《紅樓夢》中的方子能不能吃? 有人問:《紅樓夢》中的方子能不能吃?如果我回答,靈得很,某某的病一吃就好了,這也許會給人以一種滿足感,曹雪芹真了不起,原來還是一位高明的儒醫!可是要我據實回答,我隻能說曹雪芹寫的前八十回中的方子多數不能吃,而後人續補的後四十回中的方子倒能吃。
曹雪芹是精通醫理的。
但他隻以其博學來寫小說而非寫醫藥手冊,隻考慮刻畫人物、描寫情節的需要,并不為給人作治病參考的,所以不能呆看,随便搬用。
何況他談笑風生,極富幽默感。
這一點恰恰是後四十回續書所不能的。
我說不能吃,因為有的方子根本治不了病,比如用“秋梨一個、二錢冰糖、一錢陳皮,水三碗,梨熟為度”的“療妒湯”,療效如何郎中自己就已說了:“一劑不效,吃十劑;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
橫豎這三味藥都是潤肺開胃、不傷人的,甜絲絲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過一百歲,人橫豎要死的,死了還妒什麼!那時就見效了。
”有的方子幾乎辦不到,如所謂能解胎裡帶來的一股熱毒的“冷香丸”(其實“熱毒”“冷香”都在說人的品格),要用白牡丹、白荷花、白芙蓉、白梅等四季花蕊,加雨水日的雨、白露日的露、霜降日的霜、小雪日的雪拌和,分量皆是十二。
說十二兩當然可以,說十二錢而不說一兩二錢,說十二分而不說一錢二分,都是為湊十二之數,以應十二月或十二钗。
玄而又玄,神秘莫測。
有的方子的組成無可挑剔,效果卻讓人猜不透,如太醫為秦可卿開的藥方,衆人都佩服得很,而患者卻令人“疑心”地死了。
胡庸醫給外感風寒的晴雯處方,書中未詳列,隻寫寶玉看時,上面有紫蘇、桔梗、防風、荊芥等藥,後面又有枳實、麻黃,便說:“該死,該死!他拿着女孩兒們也像我們一樣治如何使得!憑她有什麼内滞,這枳實、麻黃如何禁得起!”直至王太醫将麻黃、枳實換了當歸、陳皮、白芍等藥又減了分量才罷。
所言全是内行話。
還有賈瑞因妄動風月之情得病,書中說他“諸如肉桂、附子、鼈甲、麥冬、玉竹等藥,吃了有幾十斤下去,也不見個動靜”,就像老中醫講笑話,說得何等風趣!諸如此類,都隻诙諧談笑,從不炫耀自己的醫藥知識,卻又字字句句不悖醫理。
這才是真正偉大的藝術家。
續書的作者不懂得這一點,每寫一張方子,必一本正經地去抄醫書。
所以隻要你症狀與書中所寫相同,倒是不妨去照着服用的。
可話得說回來,我國曆來名家醫案又何止數百,盡可供醫者、患者參閱,又何必到小說中尋找方子來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