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節脂評問題(2)
關燈
小
中
大
最後說:“餘閱此書,亦愛其文字耳,實亦不能評出此二人是何等人物。
”這本是我們很能理解的話,說明小說實非作者簡單的自傳,曹雪芹也并非照自己的樣子來塑造寶玉形象的。
作者利用自己的生活經曆、體驗、積累,創造出兩個全新的、獨特的藝術形象,而這些形象不是某一種概念的代表,也不是生活中某一真人的仿制,或在某本書中可以找到的。
它相當複雜,要想用幾句話說清楚并不容易。
我想大體是這個意思。
可是歐陽健怎麼說?他說這是“明白宣示批點者對作者身世與小說本事毫不了解的批語”。
這裡哪有一絲一毫關系到“作者身世”?藝術形象的個性獨特怎麼可以跟什麼了解不了解“小說本事”扯在一起呢?歐陽健還想用脂評來證明戚本(有正本)早于甲戌、己卯、庚辰本,說得也夠怪的。
大家知道戚本雖與甲戌、己、庚本沒有直接過錄關系,但它的整理成書,卻比上述諸本遲得多,其中脂評也可能是不止一種本子評語的集合,并經過删除和改動,所以不免時有訛誤。
如第二十二回黛玉問寶玉:“至貴者是寶,至堅者是玉,你有何貴你有何堅?”原來的脂評是:“拍案叫絕。
大和尚來答此機鋒,想亦不能答也。
”至戚本,卻訛成“拍案叫絕,大都尚未答此機鋒,想亦不能答也。
”正誤是一目了然的。
但諸如此類的例子,歐陽健卻有相反的說法。
如第十五回寶玉于送殡途中,留情于邂逅之村姑二丫頭,小說寫其離去時有“争奈車輕馬快”之語,甲戌評“車輕馬快”曰:“四字有文章。
人生離聚未嘗不如此也。
”至戚本,“文章”已作“文意”,“離聚”已作“難聚”,都因形近緻訛。
歐陽健卻倒過來說:“‘車輕馬快’,純從寶玉之意緒寫出,故曰‘四字有文意’,而甲戌本側批改‘文意’為‘文章’,就不通了,又改‘人生難聚’為‘人生離聚’,也與文情不合。
”居然以通為不通,以不通為通,真是少有的怪事。
請問老兄在什麼地方曾見到過“有文意”這樣可笑的用法?寶玉遇二丫頭是“聚”,又上路是“離”。
批者以為作者用“車輕馬快”四字,話中有話(即所謂“有文章”),它包含着更深的感慨:人生恰似過客,離合聚散,皆來去匆匆,瞬間即還;欲尋舊迹重見無期,此亦“雪泥鴻爪”之歎。
二丫頭非寶玉長相思而不得相見者,又剛剛才見過面,這裡如何用得上“難聚”二字? 類似這樣可笑的是非颠倒,還有歐陽健駁周汝昌先生的一段話: 周汝昌認為,己卯、庚辰本夾批的署名,是被甲戌本與戚本(有正本)删去的。
他說:“最可笑的是戚本,他好像不明白這個署名是什麼玩意兒,不但删去,而且還添上别的字充數。
例如庚辰本第十六回一夾批雲:‘補前文之未到,且并将香菱身份寫出。
——脂研。
’戚本無‘脂研’字樣,卻多出‘來矣’兩字,以緻末句變成‘寫出來矣’,令人絕倒!其餘類此者有很多處,杜撰的字如‘奈何’、‘者也’、‘如見’、‘理’、‘紙上’、‘妙甚’、‘确甚’等閑話,全是删掉‘脂硯’又接上文而續出來的!”(《紅樓夢新證》)其實,事情恰好應該倒轉過來,“脂硯”二字正是把有正底本上的相關的文字改動而成的。
周先生的判斷是對的,戚本之所以删去其不知為何物的“脂硯”署名而要用閑話填補,我以為這與該本是準備石印出版,故要求抄寫必須整齊美觀有關。
大概初時每條評語抄成雙行的式樣,照有署名的字數設計好了,後要删去署名,就會多出空格來,所以要填補。
删二字的就補二字;二字補不好,補一字也行,因為雙行批語末了留一個空格還是可以的。
這樣的添補,自然難免出現蛇足。
如果照歐陽健的颠倒說法,是己、庚本改戚本評語最後二字而成“脂硯”,這就完全想不出有什麼必要了。
己、庚本想署名就署好了,反正作眉批、旁批,多二三字有什麼要緊,就作雙行夾批,己、庚本也未曾嚴格要求雙行的字數相差不得超過一個,不信翻翻本子,第二行空一大截的盡有,與戚本之整齊劃一全然不同。
那麼,它何不憚煩地非要砍去批語的尾巴而改成署名不可呢?道理上也根本講不通。
周先生舉“寫出來矣”為例,說它末二字“杜撰”得可笑;歐陽健卻以為原應如此。
孰是孰非,隻好讓稍能寫寫文言文的人來判斷了,反正我從來沒有讀到過“寫出來矣”或者“看出來矣”“哭出來矣”一類的句子。
我主張搞學術研究應該反對“三不”作風,即應反對不顧常識、不擇手段和不負責任的作風。
沒有起碼的嚴肅态度,很難算得上是真正的學術研究。
一種新說,無論它說得怎麼天花亂墜,聳人聽聞,能引起社會上的轟動效應,如果它不想實事求是,不是為了弄清是非,追求真理,那它至多也隻能走紅一時,到頭來總不免成為浪花中的泡沫,不會給人們留下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我将以此自勉,也希望與紅學界的朋友們一道,共同引以為戒。
”這本是我們很能理解的話,說明小說實非作者簡單的自傳,曹雪芹也并非照自己的樣子來塑造寶玉形象的。
作者利用自己的生活經曆、體驗、積累,創造出兩個全新的、獨特的藝術形象,而這些形象不是某一種概念的代表,也不是生活中某一真人的仿制,或在某本書中可以找到的。
它相當複雜,要想用幾句話說清楚并不容易。
我想大體是這個意思。
可是歐陽健怎麼說?他說這是“明白宣示批點者對作者身世與小說本事毫不了解的批語”。
這裡哪有一絲一毫關系到“作者身世”?藝術形象的個性獨特怎麼可以跟什麼了解不了解“小說本事”扯在一起呢?歐陽健還想用脂評來證明戚本(有正本)早于甲戌、己卯、庚辰本,說得也夠怪的。
大家知道戚本雖與甲戌、己、庚本沒有直接過錄關系,但它的整理成書,卻比上述諸本遲得多,其中脂評也可能是不止一種本子評語的集合,并經過删除和改動,所以不免時有訛誤。
如第二十二回黛玉問寶玉:“至貴者是寶,至堅者是玉,你有何貴你有何堅?”原來的脂評是:“拍案叫絕。
大和尚來答此機鋒,想亦不能答也。
”至戚本,卻訛成“拍案叫絕,大都尚未答此機鋒,想亦不能答也。
”正誤是一目了然的。
但諸如此類的例子,歐陽健卻有相反的說法。
如第十五回寶玉于送殡途中,留情于邂逅之村姑二丫頭,小說寫其離去時有“争奈車輕馬快”之語,甲戌評“車輕馬快”曰:“四字有文章。
人生離聚未嘗不如此也。
”至戚本,“文章”已作“文意”,“離聚”已作“難聚”,都因形近緻訛。
歐陽健卻倒過來說:“‘車輕馬快’,純從寶玉之意緒寫出,故曰‘四字有文意’,而甲戌本側批改‘文意’為‘文章’,就不通了,又改‘人生難聚’為‘人生離聚’,也與文情不合。
”居然以通為不通,以不通為通,真是少有的怪事。
請問老兄在什麼地方曾見到過“有文意”這樣可笑的用法?寶玉遇二丫頭是“聚”,又上路是“離”。
批者以為作者用“車輕馬快”四字,話中有話(即所謂“有文章”),它包含着更深的感慨:人生恰似過客,離合聚散,皆來去匆匆,瞬間即還;欲尋舊迹重見無期,此亦“雪泥鴻爪”之歎。
二丫頭非寶玉長相思而不得相見者,又剛剛才見過面,這裡如何用得上“難聚”二字? 類似這樣可笑的是非颠倒,還有歐陽健駁周汝昌先生的一段話: 周汝昌認為,己卯、庚辰本夾批的署名,是被甲戌本與戚本(有正本)删去的。
他說:“最可笑的是戚本,他好像不明白這個署名是什麼玩意兒,不但删去,而且還添上别的字充數。
例如庚辰本第十六回一夾批雲:‘補前文之未到,且并将香菱身份寫出。
——脂研。
’戚本無‘脂研’字樣,卻多出‘來矣’兩字,以緻末句變成‘寫出來矣’,令人絕倒!其餘類此者有很多處,杜撰的字如‘奈何’、‘者也’、‘如見’、‘理’、‘紙上’、‘妙甚’、‘确甚’等閑話,全是删掉‘脂硯’又接上文而續出來的!”(《紅樓夢新證》)其實,事情恰好應該倒轉過來,“脂硯”二字正是把有正底本上的相關的文字改動而成的。
周先生的判斷是對的,戚本之所以删去其不知為何物的“脂硯”署名而要用閑話填補,我以為這與該本是準備石印出版,故要求抄寫必須整齊美觀有關。
大概初時每條評語抄成雙行的式樣,照有署名的字數設計好了,後要删去署名,就會多出空格來,所以要填補。
删二字的就補二字;二字補不好,補一字也行,因為雙行批語末了留一個空格還是可以的。
這樣的添補,自然難免出現蛇足。
如果照歐陽健的颠倒說法,是己、庚本改戚本評語最後二字而成“脂硯”,這就完全想不出有什麼必要了。
己、庚本想署名就署好了,反正作眉批、旁批,多二三字有什麼要緊,就作雙行夾批,己、庚本也未曾嚴格要求雙行的字數相差不得超過一個,不信翻翻本子,第二行空一大截的盡有,與戚本之整齊劃一全然不同。
那麼,它何不憚煩地非要砍去批語的尾巴而改成署名不可呢?道理上也根本講不通。
周先生舉“寫出來矣”為例,說它末二字“杜撰”得可笑;歐陽健卻以為原應如此。
孰是孰非,隻好讓稍能寫寫文言文的人來判斷了,反正我從來沒有讀到過“寫出來矣”或者“看出來矣”“哭出來矣”一類的句子。
我主張搞學術研究應該反對“三不”作風,即應反對不顧常識、不擇手段和不負責任的作風。
沒有起碼的嚴肅态度,很難算得上是真正的學術研究。
一種新說,無論它說得怎麼天花亂墜,聳人聽聞,能引起社會上的轟動效應,如果它不想實事求是,不是為了弄清是非,追求真理,那它至多也隻能走紅一時,到頭來總不免成為浪花中的泡沫,不會給人們留下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我将以此自勉,也希望與紅學界的朋友們一道,共同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