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節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之死(3)
關燈
小
中
大
的種種将來都要應驗的,“成真”的。
這使我們聯想起第二十七回回末的一條脂評說:“餘讀《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兩忘,舉筆再四,不能下批。
有客曰:‘先生身非寶玉,何能下筆?即字字雙圈,批詞通仙,料難遂颦兒之意,俟看玉兄之後文再批。
’噫唏!阻餘者想亦讀《石頭記》來的,故停筆以待。
”這條脂評說,批書人如果“身非寶玉”,或者沒有看過“玉兄之後文”,不管你讀詩幾遍,感慨多深,都不可能批得中肯。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隻有寶玉才能從歌詞内容中預感到現實和将來,而領略其悲涼,想到“林黛玉的花顔月貌将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甯不心碎腸斷!”想到那時“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則斯處、斯園、斯花、斯柳,又不知當屬誰姓矣!”倘換作别人,聽唱一首詩又何至于“恸倒山坡之上”呢?批書人當然不能有寶玉那種預感,不過,他可以在讀完小說中寫寶黛悲劇的文字後,知道這首《葬花吟》原來并非隻表現見花落淚的傷感,實在都是谶語。
所以批書人要“停筆以待”,待看過描寫寶玉《對景悼颦兒》等“後文”再批。
或謂批語中“玉兄之後文”非指後半部文字,乃指下一回開頭寶玉恸倒于山坡上的一段文字。
其實,實質還是一樣,因為如前所述那段文字中寶玉預感到黛玉将來化為烏有,以及大觀園将屬于别人等等,并非泛泛地說人事有代謝,其預感之準确可信,也隻有到了這些話都一一應驗之時才能完全明白,才能真正領會其可悲。
因此,正可不必以指此來排斥指彼。
從“似谶成真”的角度來看《葬花吟》,我們認為,如“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飄泊難尋覓”和“他年葬侬知是誰”等等,可以說是預示将來黛玉之死,亦如晴雯那樣死得十分凄涼。
但那并非如續書所寫大家都忙于為寶玉辦喜事,無暇顧及,而因為那時已臨近“家亡人散各奔騰”的時刻,“各自須尋各自門”,或者為了自保,也就顧不上去照料黛玉了。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或者是說,那年春天裡寶黛的婚事已基本說定了,可是到了秋天,發生了變故,就像梁間燕子無情地飛去那樣,寶玉離家不歸了。
所以她恨不得“脅下生雙翼”也随之而去。
寶玉被人認為做了“不才之事”,總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黴。
先有金钏兒,後有晴雯,終于流言也輪到了黛玉。
從“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等花與人雙關的話中透露了這個消息。
此詩結尾六句:“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侬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顔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最值得注意,作者居然在小說中重複三次,即第二十七回吟唱、第二十八回寶玉聞而有感,以及第三十五回中鹦鹉學舌,這是作者有意的強調,使讀者加深印象,以便在讀完寶黛悲劇故事後知道這些話原來是“似谶成真”的。
它把“紅顔老死”的時節和凄涼的環境都預先通過詩告訴了我們。
“花落人亡兩不知”,“花落”用以比黛玉夭折,“人亡”則說寶玉流亡在外不歸。
(二)明義的詩後兩句告訴我們,黛玉之死與寶玉另娶寶钗無關。
明義說,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讓寶黛兩個有情人成為眷屬,把已斷絕了的月老紅絲繩再接續起來。
這裡說,隻要“沉痼”能起,“紅絲”也就能續,可以看出明義對寶玉沒有及早趕回,或者黛玉沒有能挨到秋天寶玉回家是很遺憾的。
使明義産生這種遺憾心情的寶黛悲劇,是不可能像續書中寫的那樣的。
如果在賈府上輩做主下,給寶玉已另外定了親,試問,起黛玉的“沉痼”又有何用?難道“續紅絲”是為了讓她去做寶二姨娘不成? 明義的最後一首詩說: 馔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
青蛾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 有人以為此詩中的“王孫”,可能是指作者曹雪芹。
我以為這樣理解是不妥當的。
組詩是《題紅樓夢》,說的都是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不會到末一首,忽然去說作者家世,何況小說是假托石頭所記,不肯明标出作者的。
再說,石崇因得罪孫秀而招禍,終緻使愛姬綠珠為其殉情,以此作比,對于曹被抄家時,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的曹雪芹來說,事理上是根本不合的。
小說中的賈寶玉倒确實曾以石崇自比。
他在《芙蓉女兒诔》中就說:“梓澤(石崇的金谷園的别名)馀衷,默默訴憑冷月。
”(這“冷月葬花魂”式的诔文,實際上也是悼颦兒的谶語。
靖藏本此回脂評說:“觀此知雖诔晴雯,實乃诔黛玉也。
試觀《證前緣》回、黛玉逝後諸文便知。
”)此外,黛玉的《五美吟》中也寫過石崇:“瓦礫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嬌娆?”這些就是富察明義借用石季倫事的依據,可知此詩是說賈寶玉無疑。
首句言瞬
這使我們聯想起第二十七回回末的一條脂評說:“餘讀《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兩忘,舉筆再四,不能下批。
有客曰:‘先生身非寶玉,何能下筆?即字字雙圈,批詞通仙,料難遂颦兒之意,俟看玉兄之後文再批。
’噫唏!阻餘者想亦讀《石頭記》來的,故停筆以待。
”這條脂評說,批書人如果“身非寶玉”,或者沒有看過“玉兄之後文”,不管你讀詩幾遍,感慨多深,都不可能批得中肯。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隻有寶玉才能從歌詞内容中預感到現實和将來,而領略其悲涼,想到“林黛玉的花顔月貌将來亦到無可尋覓之時,甯不心碎腸斷!”想到那時“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則斯處、斯園、斯花、斯柳,又不知當屬誰姓矣!”倘換作别人,聽唱一首詩又何至于“恸倒山坡之上”呢?批書人當然不能有寶玉那種預感,不過,他可以在讀完小說中寫寶黛悲劇的文字後,知道這首《葬花吟》原來并非隻表現見花落淚的傷感,實在都是谶語。
所以批書人要“停筆以待”,待看過描寫寶玉《對景悼颦兒》等“後文”再批。
或謂批語中“玉兄之後文”非指後半部文字,乃指下一回開頭寶玉恸倒于山坡上的一段文字。
其實,實質還是一樣,因為如前所述那段文字中寶玉預感到黛玉将來化為烏有,以及大觀園将屬于别人等等,并非泛泛地說人事有代謝,其預感之準确可信,也隻有到了這些話都一一應驗之時才能完全明白,才能真正領會其可悲。
因此,正可不必以指此來排斥指彼。
從“似谶成真”的角度來看《葬花吟》,我們認為,如“紅消香斷有誰憐”、“一朝飄泊難尋覓”和“他年葬侬知是誰”等等,可以說是預示将來黛玉之死,亦如晴雯那樣死得十分凄涼。
但那并非如續書所寫大家都忙于為寶玉辦喜事,無暇顧及,而因為那時已臨近“家亡人散各奔騰”的時刻,“各自須尋各自門”,或者為了自保,也就顧不上去照料黛玉了。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或含此意。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
明年花發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或者是說,那年春天裡寶黛的婚事已基本說定了,可是到了秋天,發生了變故,就像梁間燕子無情地飛去那樣,寶玉離家不歸了。
所以她恨不得“脅下生雙翼”也随之而去。
寶玉被人認為做了“不才之事”,總有别人要随之而倒黴。
先有金钏兒,後有晴雯,終于流言也輪到了黛玉。
從“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等花與人雙關的話中透露了這個消息。
此詩結尾六句:“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侬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顔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顔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最值得注意,作者居然在小說中重複三次,即第二十七回吟唱、第二十八回寶玉聞而有感,以及第三十五回中鹦鹉學舌,這是作者有意的強調,使讀者加深印象,以便在讀完寶黛悲劇故事後知道這些話原來是“似谶成真”的。
它把“紅顔老死”的時節和凄涼的環境都預先通過詩告訴了我們。
“花落人亡兩不知”,“花落”用以比黛玉夭折,“人亡”則說寶玉流亡在外不歸。
(二)明義的詩後兩句告訴我們,黛玉之死與寶玉另娶寶钗無關。
明義說,真希望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能救活黛玉,讓寶黛兩個有情人成為眷屬,把已斷絕了的月老紅絲繩再接續起來。
這裡說,隻要“沉痼”能起,“紅絲”也就能續,可以看出明義對寶玉沒有及早趕回,或者黛玉沒有能挨到秋天寶玉回家是很遺憾的。
使明義産生這種遺憾心情的寶黛悲劇,是不可能像續書中寫的那樣的。
如果在賈府上輩做主下,給寶玉已另外定了親,試問,起黛玉的“沉痼”又有何用?難道“續紅絲”是為了讓她去做寶二姨娘不成? 明義的最後一首詩說: 馔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
青蛾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 有人以為此詩中的“王孫”,可能是指作者曹雪芹。
我以為這樣理解是不妥當的。
組詩是《題紅樓夢》,說的都是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不會到末一首,忽然去說作者家世,何況小說是假托石頭所記,不肯明标出作者的。
再說,石崇因得罪孫秀而招禍,終緻使愛姬綠珠為其殉情,以此作比,對于曹被抄家時,還是個未成年的孩子的曹雪芹來說,事理上是根本不合的。
小說中的賈寶玉倒确實曾以石崇自比。
他在《芙蓉女兒诔》中就說:“梓澤(石崇的金谷園的别名)馀衷,默默訴憑冷月。
”(這“冷月葬花魂”式的诔文,實際上也是悼颦兒的谶語。
靖藏本此回脂評說:“觀此知雖诔晴雯,實乃诔黛玉也。
試觀《證前緣》回、黛玉逝後諸文便知。
”)此外,黛玉的《五美吟》中也寫過石崇:“瓦礫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嬌娆?”這些就是富察明義借用石季倫事的依據,可知此詩是說賈寶玉無疑。
首句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