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賈假甄真與曹家舊事(1)
關燈
小
中
大
一、兩個寶玉和“真事欲顯,假事将盡”
有人說,《紅樓夢》中的所謂“真事隐去”,其實就是文學的典型化創作方法。
這話對不對呢?我想,有一半是對的。
比如賈寶玉這一形象,脂硯齋等有時把他當成作者,有時又從中看到自己,有時則根本不承認實有其人,他說:“寶玉之為人是我輩于書中見而知有此人,實未目曾親睹者。
”(庚辰本第十九回評)這些從典型化創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去看,都是非常自然的。
但是,《紅樓夢》的寫法上也有不少用典型化理論所無法解說的現象。
比如曹雪芹在塑造賈寶玉形象之外,又寫了一個與他同名、同相貌、同性情,甚至處境都非常相似的甄寶玉。
如果按一般典型化的創作規律,他們是完全應該綜合成一個人的,因為,典型應該是所謂“這一個”。
但《紅樓夢》卻偏偏寫成了“這兩個”,這是為什麼呢?這樣寫,究竟有什麼必要?甄寶玉在八十回中,雖通過賈雨村和甄家來京的女人之口提到過,賈寶玉也因為聽到了甄家人所說的話而夢見過一位與自己同名的、一模一樣的人物(第二回和第五十六回),但真人卻未曾出場。
那麼,在曹雪芹八十回後的佚稿中,這位甄寶玉是不是也不出場呢? 續書是這樣寫的:甄家的仆人包勇來賈府說,甄寶玉自從一次大病中夢見自己到了一個有牌坊的廟裡,見櫃子裡有冊子,又見無數女子變成鬼怪、骷髅(這是從第五回來的),病愈後,便改邪歸正,成了君子賢人,“惟有念書為事。
就有什麼人來引誘他,他也全不動心”,而且還“能夠幫着老爺料理些家務”(第九十三回)。
後來還寫到他成親、中舉。
看來,甄寶玉與賈寶玉的差别是一個“改了脾氣了”,一個還沒有改。
續作者大概想說,知錯能改的才是真寶玉。
其實,依我們看來,續書中的賈寶玉,脾氣也改得差不多了:他不是也開始用功讀書,準備“博得一第”,“不枉天恩祖德”了嗎?(第一百十八回)最早批評續書與甄寶玉不符作者原意的是裕瑞。
他在《棗窗閑筆》中說: 觀前五十六回中,寫甄家來京四個女人見賈母,言甄寶玉情性并其家事,隐約異同,是一是二,令人真假難分,斯為妙文。
後寶玉對鏡作夢雲雲,明言真甄假賈,仿佛鏡中現影者。
讵意僞續四十回家,不解其旨,呆呆造出甄、賈兩玉,相貌相同情性各異,且與李绮結婚,則同賈府俨成二家,嚼蠟無味,将雪芹含蓄雙關極妙之意荼毒盡矣。
籲!雪芹用意,豈惟至五十六回而始發哉?其于第二回賈雨村與冷子興言,其在金陵甄家處館時,見甄寶玉受責呼姐妹止痛,及惟憐愛女兒情性等語,已先為賈寶玉寫照矣。
僞續之徒,豈得夢見! 裕瑞批評續作者不解曹雪芹用意,寫甄寶玉筆墨大殺風景,是很有藝術鑒賞眼力的。
但他自己對曹雪芹寫甄寶玉的用意也隻看出了一半,那就是“真甄假賈,仿佛鏡中現影者”。
可是,作者又為什麼要這樣寫呢?難道僅僅是因為要取得“含蓄雙關”或“先為賈寶玉寫照”的藝術效果嗎?我想不是的,冷子興在演說榮國府時,已把賈寶玉“憐愛女兒情性等語”先向賈雨村介紹了一番,這不是“先為賈寶玉寫照”嗎?何必非待雨村說出甄寶玉才算是寫照呢?至于“真甄假賈”的“含蓄雙關”其用意何在,正是需要加以揭示的。
比如後四十回續書以能改邪歸正者為真(甄)寶,有毛病不改者為假(賈)寶,這也是一種用意。
曹雪芹的用意當不是如此吧! 《紅樓夢》中以“甄賈”諧“真假”,是作者在全局構思中為解決既要“追蹤蹑迹”地“實錄”真事,又因有所避忌而必須将“真事隐去”這一矛盾所采用的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法。
真事,當然主要是指曹家“離合悲歡,興衰遭遇”的實事。
“隐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手段,實錄才是目的。
為此,作者就得用各種辦法将生活原貌加以變形(不僅僅是一般文藝作品提煉生活素材,使之典型化所需要的變形),使讀者一眼看去撲朔迷離,真假難
這話對不對呢?我想,有一半是對的。
比如賈寶玉這一形象,脂硯齋等有時把他當成作者,有時又從中看到自己,有時則根本不承認實有其人,他說:“寶玉之為人是我輩于書中見而知有此人,實未目曾親睹者。
”(庚辰本第十九回評)這些從典型化創造人物形象的角度去看,都是非常自然的。
但是,《紅樓夢》的寫法上也有不少用典型化理論所無法解說的現象。
比如曹雪芹在塑造賈寶玉形象之外,又寫了一個與他同名、同相貌、同性情,甚至處境都非常相似的甄寶玉。
如果按一般典型化的創作規律,他們是完全應該綜合成一個人的,因為,典型應該是所謂“這一個”。
但《紅樓夢》卻偏偏寫成了“這兩個”,這是為什麼呢?這樣寫,究竟有什麼必要?甄寶玉在八十回中,雖通過賈雨村和甄家來京的女人之口提到過,賈寶玉也因為聽到了甄家人所說的話而夢見過一位與自己同名的、一模一樣的人物(第二回和第五十六回),但真人卻未曾出場。
那麼,在曹雪芹八十回後的佚稿中,這位甄寶玉是不是也不出場呢? 續書是這樣寫的:甄家的仆人包勇來賈府說,甄寶玉自從一次大病中夢見自己到了一個有牌坊的廟裡,見櫃子裡有冊子,又見無數女子變成鬼怪、骷髅(這是從第五回來的),病愈後,便改邪歸正,成了君子賢人,“惟有念書為事。
就有什麼人來引誘他,他也全不動心”,而且還“能夠幫着老爺料理些家務”(第九十三回)。
後來還寫到他成親、中舉。
看來,甄寶玉與賈寶玉的差别是一個“改了脾氣了”,一個還沒有改。
續作者大概想說,知錯能改的才是真寶玉。
其實,依我們看來,續書中的賈寶玉,脾氣也改得差不多了:他不是也開始用功讀書,準備“博得一第”,“不枉天恩祖德”了嗎?(第一百十八回)最早批評續書與甄寶玉不符作者原意的是裕瑞。
他在《棗窗閑筆》中說: 觀前五十六回中,寫甄家來京四個女人見賈母,言甄寶玉情性并其家事,隐約異同,是一是二,令人真假難分,斯為妙文。
後寶玉對鏡作夢雲雲,明言真甄假賈,仿佛鏡中現影者。
讵意僞續四十回家,不解其旨,呆呆造出甄、賈兩玉,相貌相同情性各異,且與李绮結婚,則同賈府俨成二家,嚼蠟無味,将雪芹含蓄雙關極妙之意荼毒盡矣。
籲!雪芹用意,豈惟至五十六回而始發哉?其于第二回賈雨村與冷子興言,其在金陵甄家處館時,見甄寶玉受責呼姐妹止痛,及惟憐愛女兒情性等語,已先為賈寶玉寫照矣。
僞續之徒,豈得夢見! 裕瑞批評續作者不解曹雪芹用意,寫甄寶玉筆墨大殺風景,是很有藝術鑒賞眼力的。
但他自己對曹雪芹寫甄寶玉的用意也隻看出了一半,那就是“真甄假賈,仿佛鏡中現影者”。
可是,作者又為什麼要這樣寫呢?難道僅僅是因為要取得“含蓄雙關”或“先為賈寶玉寫照”的藝術效果嗎?我想不是的,冷子興在演說榮國府時,已把賈寶玉“憐愛女兒情性等語”先向賈雨村介紹了一番,這不是“先為賈寶玉寫照”嗎?何必非待雨村說出甄寶玉才算是寫照呢?至于“真甄假賈”的“含蓄雙關”其用意何在,正是需要加以揭示的。
比如後四十回續書以能改邪歸正者為真(甄)寶,有毛病不改者為假(賈)寶,這也是一種用意。
曹雪芹的用意當不是如此吧! 《紅樓夢》中以“甄賈”諧“真假”,是作者在全局構思中為解決既要“追蹤蹑迹”地“實錄”真事,又因有所避忌而必須将“真事隐去”這一矛盾所采用的一種特殊的藝術手法。
真事,當然主要是指曹家“離合悲歡,興衰遭遇”的實事。
“隐去”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已而用之的手段,實錄才是目的。
為此,作者就得用各種辦法将生活原貌加以變形(不僅僅是一般文藝作品提煉生活素材,使之典型化所需要的變形),使讀者一眼看去撲朔迷離,真假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