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節 曹雪芹筆下的林黛玉之死(4)
關燈
小
中
大
不順,就貶的連畜牲不如。
二爺将來倘若有人說好,不過大家直過沒事,若要叫人說出一個不好字來,我們不用說粉身碎骨罪有萬重都是平常小事,但後來二爺一生的聲名品行豈不完了……”又寶玉挨打,薛氏母女責怪薛蟠,兄妹因此怄氣鬧了一場。
脂評:“襲卿高見動夫人,薛家兄妹空争氣。
”按:脂評褒襲對不對是另一個問題。
但由此可見,寶玉後來确實未免“醜禍”,所以脂評贊襲人之言為“高見”,說她有先見之明;說蟠、钗争吵生氣是“空争氣”,意思是寶玉惹禍,怪不得别人調唆。
第三十五回脂評:“此回是以情說法,警醒世人。
黛玉因情凝思默度,忘其有身,忘其有病(按:黛玉之‘癡’在于忘我);而寶玉千屈萬折,因情忘其尊卑,忘其痛苦,并忘其性情(按:此所謂寶玉之‘癡’)。
愛河之深,何可泛濫,一溺其中,非死不止(按:黛玉死于此)。
且泛愛者不專,新舊疊增,豈能盡了;其多情之心不能不流于無情之地(按:寶玉之出家緣此)。
究其立意,倏忽千裡而自不覺,誠可悲夫!” 第五十二回:(寶玉說)“你一夜咳嗽幾遍?醒幾次?”脂評:“此皆好笑之極,無味扯淡之極,回思則皆瀝血滴髓之至情至神也……”按:寶玉此時“扯淡之極”的話,正是将來自身遭厄、不能回家時,日夜懸念黛玉病況的心聲,亦即《枉凝眉》中所謂“空勞牽挂”也。
第五十八回:“芳官笑道:‘你說她(藕官)祭的是誰?祭的是死了的藥官。
’……‘她竟是瘋傻的想頭,說她自己是小生,藥官是小旦,常做夫妻……雖不做戲,尋常飲食起坐,兩人竟是你恩我愛。
藥官一死,她哭的死去活來,至今不忘,所以每節燒紙。
後來補了蕊官,我們見她一般的溫柔體貼,也曾問她得新棄舊的。
她說:這又有個大道理,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弦者也必要續弦為是。
便隻是不把死的丢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
若一味因死的不續,孤守一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你說可是又瘋又呆?說來可是可笑?’寶玉聽說了這篇呆話,獨合了他的呆性,不覺又是喜歡,又是悲歎,又稱奇道絕,說天既生這樣的人,又何用我這須眉濁物玷辱世界。
因又忙拉芳官囑道:‘既如此說,我也有一句話囑咐她……以後斷不可燒紙錢。
……以後逢時按節,隻備一個爐,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誠虔就可感格了。
……即值倉皇流離之日,雖連香亦無,随便有土有草,隻以潔淨便可為祭……’”按:藕、藥、蕊實為寶、黛、钗寫影。
本來,一個戲班中死了小旦,小生沒有人搭配,再補一個是很平常的,談不上什麼“得新棄舊”。
而現在偏要以真的喪妻續弦相比,說出一番“大道理”來,讓寶玉聽了覺得很合他的心意,這自然是有目的的。
對此,俞平伯先生提出過很有道理的看法。
大意是:有的人會想,寶玉将來以何等心情來娶寶钗,另娶寶钗是否“得新棄舊”。
作者在這裡已明白地回答了我們,另娶有時是必要的,也不必一定不娶,隻要不忘記死者就是了。
這就說明了寶玉為什麼肯娶寶钗,又為什麼始終不忘黛玉(見《讀〈紅樓夢〉随筆》)。
此外,寶玉強調對死者不必拘習俗禮教,隻要“一心誠虔”。
他祭金钏兒、诔晴雯是如此,悼颦兒想必也如此。
其中“即值倉皇流離之日”一語,觸目驚心,簡直就像在對我們宣告後事。
小說中的詩詞帶谶語性質的更多。
除已提到的外,如《代别離·秋窗風雨夕》是在“倉皇流離”後,黛玉“枉自嗟呀”的詩谶;《桃花行》是黛玉夭亡的象征。
《唐多令·詠柳絮》也是黛玉自歎薄命:“嫁與東風春不管(用李賀《南園》詩‘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意),憑爾去,忍淹留!”這豈不等于寫出了黛玉臨終前對知己的内心獨白:“我的生命行将結束了!時到如今,你忍心不回來看看我,我也隻好任你去了!”《大觀園中秋聯句》中的“冷月葬花魂”(有抄本中“花”形訛為“死”,後人誤以為音訛而改作“詩”)是用明代葉小鸾的詩意作谶的,葉年十七未嫁而卒,著有詩詞集《返生香》,
二爺将來倘若有人說好,不過大家直過沒事,若要叫人說出一個不好字來,我們不用說粉身碎骨罪有萬重都是平常小事,但後來二爺一生的聲名品行豈不完了……”又寶玉挨打,薛氏母女責怪薛蟠,兄妹因此怄氣鬧了一場。
脂評:“襲卿高見動夫人,薛家兄妹空争氣。
”按:脂評褒襲對不對是另一個問題。
但由此可見,寶玉後來确實未免“醜禍”,所以脂評贊襲人之言為“高見”,說她有先見之明;說蟠、钗争吵生氣是“空争氣”,意思是寶玉惹禍,怪不得别人調唆。
第三十五回脂評:“此回是以情說法,警醒世人。
黛玉因情凝思默度,忘其有身,忘其有病(按:黛玉之‘癡’在于忘我);而寶玉千屈萬折,因情忘其尊卑,忘其痛苦,并忘其性情(按:此所謂寶玉之‘癡’)。
愛河之深,何可泛濫,一溺其中,非死不止(按:黛玉死于此)。
且泛愛者不專,新舊疊增,豈能盡了;其多情之心不能不流于無情之地(按:寶玉之出家緣此)。
究其立意,倏忽千裡而自不覺,誠可悲夫!” 第五十二回:(寶玉說)“你一夜咳嗽幾遍?醒幾次?”脂評:“此皆好笑之極,無味扯淡之極,回思則皆瀝血滴髓之至情至神也……”按:寶玉此時“扯淡之極”的話,正是将來自身遭厄、不能回家時,日夜懸念黛玉病況的心聲,亦即《枉凝眉》中所謂“空勞牽挂”也。
第五十八回:“芳官笑道:‘你說她(藕官)祭的是誰?祭的是死了的藥官。
’……‘她竟是瘋傻的想頭,說她自己是小生,藥官是小旦,常做夫妻……雖不做戲,尋常飲食起坐,兩人竟是你恩我愛。
藥官一死,她哭的死去活來,至今不忘,所以每節燒紙。
後來補了蕊官,我們見她一般的溫柔體貼,也曾問她得新棄舊的。
她說:這又有個大道理,比如男子喪了妻,或有必當續弦者也必要續弦為是。
便隻是不把死的丢過不提,便是情深意重了。
若一味因死的不續,孤守一世,妨了大節,也不是理,死者反不安了。
你說可是又瘋又呆?說來可是可笑?’寶玉聽說了這篇呆話,獨合了他的呆性,不覺又是喜歡,又是悲歎,又稱奇道絕,說天既生這樣的人,又何用我這須眉濁物玷辱世界。
因又忙拉芳官囑道:‘既如此說,我也有一句話囑咐她……以後斷不可燒紙錢。
……以後逢時按節,隻備一個爐,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誠虔就可感格了。
……即值倉皇流離之日,雖連香亦無,随便有土有草,隻以潔淨便可為祭……’”按:藕、藥、蕊實為寶、黛、钗寫影。
本來,一個戲班中死了小旦,小生沒有人搭配,再補一個是很平常的,談不上什麼“得新棄舊”。
而現在偏要以真的喪妻續弦相比,說出一番“大道理”來,讓寶玉聽了覺得很合他的心意,這自然是有目的的。
對此,俞平伯先生提出過很有道理的看法。
大意是:有的人會想,寶玉将來以何等心情來娶寶钗,另娶寶钗是否“得新棄舊”。
作者在這裡已明白地回答了我們,另娶有時是必要的,也不必一定不娶,隻要不忘記死者就是了。
這就說明了寶玉為什麼肯娶寶钗,又為什麼始終不忘黛玉(見《讀〈紅樓夢〉随筆》)。
此外,寶玉強調對死者不必拘習俗禮教,隻要“一心誠虔”。
他祭金钏兒、诔晴雯是如此,悼颦兒想必也如此。
其中“即值倉皇流離之日”一語,觸目驚心,簡直就像在對我們宣告後事。
小說中的詩詞帶谶語性質的更多。
除已提到的外,如《代别離·秋窗風雨夕》是在“倉皇流離”後,黛玉“枉自嗟呀”的詩谶;《桃花行》是黛玉夭亡的象征。
《唐多令·詠柳絮》也是黛玉自歎薄命:“嫁與東風春不管(用李賀《南園》詩‘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春風不用媒’意),憑爾去,忍淹留!”這豈不等于寫出了黛玉臨終前對知己的内心獨白:“我的生命行将結束了!時到如今,你忍心不回來看看我,我也隻好任你去了!”《大觀園中秋聯句》中的“冷月葬花魂”(有抄本中“花”形訛為“死”,後人誤以為音訛而改作“詩”)是用明代葉小鸾的詩意作谶的,葉年十七未嫁而卒,著有詩詞集《返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