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乾嘉學風與現代新觀念(2)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真要挑“不通”的毛病,那倒是程甲本的改文。
如前所述,由于被其他諸本作底本的最初過錄本漏抄了一頁四百餘字,“将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這句話,隻剩下了後半“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與前面僧道來到青埂峰下的情節連接不上,遂添上“見着”二字,将它連了起來。
己卯、庚辰等諸本便是如此。
後來程甲本整理者重新披閱時,發現有問題:前面隻說頑石,從未提到過“美玉”,怎麼這裡忽然說見到一塊美玉呢?于是就把“美玉”二字改為“石頭”,而卻沒有想到把形容美玉的四個字“鮮明瑩潔”(以後形容通靈寶玉還幾次用過相類的詞)也改一改,把連接兩個動詞、表示同時發生的“且”字删去。
這一來,鬧了笑話:“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的大頑石,居然可稱之為“一塊鮮明瑩潔的石頭”!再說,石頭又怎麼能自己縮小呢?隻好在前面“此石自經鍛煉之後,靈性已通”之後,橫生枝節,再添上“自去自來,可大可小”八個字。
但問題仍沒有解決,隻說石可變小,不說已變美玉,難道後來挂在賈寶玉脖子上的是一塊小石頭?上句缺了動詞“變成”(換作“見着”,主語就不是石頭),隻剩下一個動詞“縮成”,前面仍保留作連詞的“且”字,這樣的語法,還能說是“文從字順”嗎? 如此理解,令人哭笑不得寶玉太虛幻境驚夢一節,甲戌本與諸本差異甚大,我曾有《〈紅樓夢〉校讀劄記之一》一文論及其文字最近原著;歐陽健則以為是脂本擅改。
他舉出伴寶玉午睡之四婢中的一個名叫媚人的,以為此即擅改留下之破綻。
因為此人“從此不再複出”。
其實,八十回前光點到名字而不寫的,并非隻有媚人,作者構思中後來與史湘雲結缡的衛若蘭,也是早在送秦氏出殡時先出現一下名字而不再交代的。
八十回後原稿已佚,焉知其人“從此不再複出”?歐陽健又說“媚人之名,當依襲人而來,隻能是先有襲人,後有媚人,而不可能相反”。
我不知他有何根據這樣說。
他反問:“此名出何僻典?”還說:“‘媚’的本義為取悅、巴結、逢迎,又通‘魅’字,總之不是一個好的字眼,賈府詩禮簪纓之族,絕無可能以之為丫鬟之名,容忍其去媚惑主子的。
”我隻能說,歐陽健又錯了。
“媚”字不是個壞字眼,其本義更非“巴結、逢迎”,那層意思是後來才引申出來的,不信你去翻翻詞書。
“媚人”之名也不出于“僻典”,而出于經典。
《詩·大雅·卷阿》:“維君子命,媚于庶人。
”朱熹注:“媚,順愛也。
”“媚于庶人,順愛于民也。
”又《詩·大雅·下武》:“媚茲一人,應侯順德。
”朱熹注:“媚,愛也。
一人,謂武王。
”“言天下之人皆愛戴武王以為天子……”後來“媚”字更多的是作美解。
如武則天十四歲被太宗召為才人,因其美,賜号武媚。
《聊齋·道士》描寫石家姊妹“一細長,如弱柳;一身短,齒最稚;媚曼雙絕。
”何垠注:“媚,言神情之美;曼,謂聲音之細也。
”其實,也不必多引書,林黛玉不是就有“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的詩嗎,難道忘了?取為丫鬟之名,我看雅緻得很。
讀歐陽大作總覺其歪理層出不窮。
這回是绛珠仙子饑餐“密青果”、渴飲“灌愁海水”。
他以為應以程甲本作“秘情果”、“灌愁水”才對,還贊之曰“文筆優美,寓言深湛”,甲戌本反而是“誤抄”、“胡亂改錯”。
其實,“密青”諧音“秘情”便是“寓言”,猶“青埂”諧音“情根”,這是作者慣用的方法,若都以其寓意直接命名,反無“深湛”可言。
否則,青埂峰何不就叫情根峰?群芳髓、千紅一窟、萬豔同杯何不就叫群芳碎、千紅一哭、萬豔同悲?探春、英蓮、馮淵何不就叫歎春、應憐、逢冤?可見“秘情果”倒是後改的。
歐陽還說:“甲戌本……将‘灌愁水’誤抄成‘灌愁每水’……己卯、庚辰二本自作聰明,又把‘密’改為‘蜜’,‘每’字添上三點水,成了‘海’字,這樣一來,‘秘情果’成了蜜漬的青果,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旁,居然有了一大片‘灌愁海’,豈非大謬?”我欣賞歐陽先生的诙諧幽默,但不能欣賞他所用的手法。
甲戌本上明明是“
如前所述,由于被其他諸本作底本的最初過錄本漏抄了一頁四百餘字,“将一塊大石登時變成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這句話,隻剩下了後半“一塊鮮明瑩潔的美玉”,與前面僧道來到青埂峰下的情節連接不上,遂添上“見着”二字,将它連了起來。
己卯、庚辰等諸本便是如此。
後來程甲本整理者重新披閱時,發現有問題:前面隻說頑石,從未提到過“美玉”,怎麼這裡忽然說見到一塊美玉呢?于是就把“美玉”二字改為“石頭”,而卻沒有想到把形容美玉的四個字“鮮明瑩潔”(以後形容通靈寶玉還幾次用過相類的詞)也改一改,把連接兩個動詞、表示同時發生的“且”字删去。
這一來,鬧了笑話:“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的大頑石,居然可稱之為“一塊鮮明瑩潔的石頭”!再說,石頭又怎麼能自己縮小呢?隻好在前面“此石自經鍛煉之後,靈性已通”之後,橫生枝節,再添上“自去自來,可大可小”八個字。
但問題仍沒有解決,隻說石可變小,不說已變美玉,難道後來挂在賈寶玉脖子上的是一塊小石頭?上句缺了動詞“變成”(換作“見着”,主語就不是石頭),隻剩下一個動詞“縮成”,前面仍保留作連詞的“且”字,這樣的語法,還能說是“文從字順”嗎? 如此理解,令人哭笑不得寶玉太虛幻境驚夢一節,甲戌本與諸本差異甚大,我曾有《〈紅樓夢〉校讀劄記之一》一文論及其文字最近原著;歐陽健則以為是脂本擅改。
他舉出伴寶玉午睡之四婢中的一個名叫媚人的,以為此即擅改留下之破綻。
因為此人“從此不再複出”。
其實,八十回前光點到名字而不寫的,并非隻有媚人,作者構思中後來與史湘雲結缡的衛若蘭,也是早在送秦氏出殡時先出現一下名字而不再交代的。
八十回後原稿已佚,焉知其人“從此不再複出”?歐陽健又說“媚人之名,當依襲人而來,隻能是先有襲人,後有媚人,而不可能相反”。
我不知他有何根據這樣說。
他反問:“此名出何僻典?”還說:“‘媚’的本義為取悅、巴結、逢迎,又通‘魅’字,總之不是一個好的字眼,賈府詩禮簪纓之族,絕無可能以之為丫鬟之名,容忍其去媚惑主子的。
”我隻能說,歐陽健又錯了。
“媚”字不是個壞字眼,其本義更非“巴結、逢迎”,那層意思是後來才引申出來的,不信你去翻翻詞書。
“媚人”之名也不出于“僻典”,而出于經典。
《詩·大雅·卷阿》:“維君子命,媚于庶人。
”朱熹注:“媚,順愛也。
”“媚于庶人,順愛于民也。
”又《詩·大雅·下武》:“媚茲一人,應侯順德。
”朱熹注:“媚,愛也。
一人,謂武王。
”“言天下之人皆愛戴武王以為天子……”後來“媚”字更多的是作美解。
如武則天十四歲被太宗召為才人,因其美,賜号武媚。
《聊齋·道士》描寫石家姊妹“一細長,如弱柳;一身短,齒最稚;媚曼雙絕。
”何垠注:“媚,言神情之美;曼,謂聲音之細也。
”其實,也不必多引書,林黛玉不是就有“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的詩嗎,難道忘了?取為丫鬟之名,我看雅緻得很。
讀歐陽大作總覺其歪理層出不窮。
這回是绛珠仙子饑餐“密青果”、渴飲“灌愁海水”。
他以為應以程甲本作“秘情果”、“灌愁水”才對,還贊之曰“文筆優美,寓言深湛”,甲戌本反而是“誤抄”、“胡亂改錯”。
其實,“密青”諧音“秘情”便是“寓言”,猶“青埂”諧音“情根”,這是作者慣用的方法,若都以其寓意直接命名,反無“深湛”可言。
否則,青埂峰何不就叫情根峰?群芳髓、千紅一窟、萬豔同杯何不就叫群芳碎、千紅一哭、萬豔同悲?探春、英蓮、馮淵何不就叫歎春、應憐、逢冤?可見“秘情果”倒是後改的。
歐陽還說:“甲戌本……将‘灌愁水’誤抄成‘灌愁每水’……己卯、庚辰二本自作聰明,又把‘密’改為‘蜜’,‘每’字添上三點水,成了‘海’字,這樣一來,‘秘情果’成了蜜漬的青果,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旁,居然有了一大片‘灌愁海’,豈非大謬?”我欣賞歐陽先生的诙諧幽默,但不能欣賞他所用的手法。
甲戌本上明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