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抄本何曾作僞
關燈
小
中
大
辯駁的鑒定,怎麼說他沒有對“題署”等“進行鑒定”呢?寫文章總得據事實、講道理,對讀者掩蓋真相總不大好吧。
當然,歐陽健自有其苦衷:胡适的鑒定,尤其是對此書紙張和收藏者劉铨福筆迹的鑒定,歐陽健是非掩蓋不可的,哪怕是掩耳盜鈴,也隻好硬說沒有了。
否則,他遍地開花的那些文章,立即就會變成海外奇談。
“為了迎合胡适考證的需要”剛剛制造好的本子,怎麼能“紙已黃脆了,已經了一次裝襯”呢?實物今天還在,有幸的紅學家都見到了,豈能說假話?劉铨福(字子重,号白雲吟客)的題跋有四條之多,且是行草,蓋的許多印章不說,這筆迹又誰有這麼大的本領能僞造得出呢?胡适說:“我在台北得看見陶一珊先生家藏的劉子重短簡墨迹兩大冊,其中就有他在辰州寫的書劄。
一珊在民國四十三年影印《明清名賢百家書劄真迹》兩大冊(也是中央印制廠承印的),其中(四四八頁)收了劉铨福的短簡一葉,是鹹豐六年(1856)年底寫的,也是辰州時期的書簡。
這些書簡真迹的字都和他的《石頭記》四條跋語的字相同,都是秀挺可喜的。
”(《跋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影印本》)這還有什麼話可說呢?那些完全無關情況下别人收藏的書劄,總不是迎合誰的需要僞造的吧?其實,要證明劉铨福的字是真迹,也不必去台灣出版的畫冊中找,馮其庸先生告訴我,他那裡就藏有好幾幅劉铨福的字,甚至還有他父親劉寬夫的真迹。
字是真的,本子是假的,同治年間的跋語,為胡适需要而親筆題寫于民國十一年之後,天下有這樣的怪事嗎? 這種荒唐事還真有。
歐陽健一面認定甲戌本是在胡适考證發表後的短短幾年内炮制出來的假貨,一面又再三引用他認為假貨上署有同治年月的劉铨福跋語和孫小峰(桐生,綿癡道人)的署名眉批,不說明它為何又可當作真的史料,而據此推斷劉、孫六十年前的動機行為,作為自己立論的根據,讓矛與盾同時取勝,把讀者搞得稀裡糊塗。
劉铨福化名脂硯齋? 他的論點是:“脂硯齋從來就不是獨立的存在,他是與很晚以後才出現的脂本相伴而來的。
”他談到台灣一篇文章中提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王雪澄日記粘箋上記有“脂硯堂朱批紅樓原稿,其目如‘林黛玉寄養榮國府’、‘秦可卿淫喪天香樓’,與現行者不同。
聞此稿僅半部,大興劉寬夫位坦得之京中打鼓擔中;後半部重價購之,不可得矣”等語,便又發揮想象,制造出三代脂硯齋說:第一代是劉寬夫所得的“十有八九也是書賈的僞托”的“脂硯堂本”;第二代是其子劉铨福,“他在這個本子上做了手腳”,“他将‘脂硯堂’改為‘脂硯齋’”,“脂硯就是劉铨福自己”;第三代是“在1927年賣給胡适的時候,顯然經過了一次重新抄寫”的甲戌本。
我現在要來證明那條箋記所記的“脂硯”不是歐陽健所說的什麼“最早記錄”,脂硯齋也絕非由“脂硯堂”改成的劉铨福,确實感到喪氣。
這跟要我證明司馬遷早在班固之前就已存在有什麼兩樣?歐陽健沒有讀過裕瑞的《棗窗閑筆》吧?或者即便讀過,在創作“作僞說”時也想不起來了吧?裕瑞是高鹗同時人,其前輩姻親與曹雪芹還有點關系。
他在那本書中說:“餘曾于程、高二人未刻《紅樓夢》闆之前,見抄本一部,其措辭命意與刻本前八十回多有不同。
抄本中增處、減處、直截處、委婉處,較刻本總當,亦不知其為删改至第幾次之本。
”“曾見抄本卷額,本本有其叔脂硯齋之批語,引其當年事甚确。
”裕瑞的話不可能每個字都有事實依據,比如“脂硯齋”前的“其叔”二字,就有可能隻出于揣測或傳聞,但他在程、高未刻闆前就見到抄本上“脂硯齋之批語,引其當年事甚确”,卻是已被今存之“三脂本”證明了的千真萬确的事實。
《棗窗閑筆》成書于1814年至1820年,其時,那位所謂改“脂硯堂”為“脂硯齋”而作為自己代号的劉铨福還沒有出生呢。
這又該怎麼說?歐陽健現在發現自己的奇談原來有這麼大的漏洞,他準備作怎樣的辯解呢?我也能猜到幾分,他大概會說,“劉铨福化名脂硯齋”,就是
當然,歐陽健自有其苦衷:胡适的鑒定,尤其是對此書紙張和收藏者劉铨福筆迹的鑒定,歐陽健是非掩蓋不可的,哪怕是掩耳盜鈴,也隻好硬說沒有了。
否則,他遍地開花的那些文章,立即就會變成海外奇談。
“為了迎合胡适考證的需要”剛剛制造好的本子,怎麼能“紙已黃脆了,已經了一次裝襯”呢?實物今天還在,有幸的紅學家都見到了,豈能說假話?劉铨福(字子重,号白雲吟客)的題跋有四條之多,且是行草,蓋的許多印章不說,這筆迹又誰有這麼大的本領能僞造得出呢?胡适說:“我在台北得看見陶一珊先生家藏的劉子重短簡墨迹兩大冊,其中就有他在辰州寫的書劄。
一珊在民國四十三年影印《明清名賢百家書劄真迹》兩大冊(也是中央印制廠承印的),其中(四四八頁)收了劉铨福的短簡一葉,是鹹豐六年(1856)年底寫的,也是辰州時期的書簡。
這些書簡真迹的字都和他的《石頭記》四條跋語的字相同,都是秀挺可喜的。
”(《跋乾隆甲戌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影印本》)這還有什麼話可說呢?那些完全無關情況下别人收藏的書劄,總不是迎合誰的需要僞造的吧?其實,要證明劉铨福的字是真迹,也不必去台灣出版的畫冊中找,馮其庸先生告訴我,他那裡就藏有好幾幅劉铨福的字,甚至還有他父親劉寬夫的真迹。
字是真的,本子是假的,同治年間的跋語,為胡适需要而親筆題寫于民國十一年之後,天下有這樣的怪事嗎? 這種荒唐事還真有。
歐陽健一面認定甲戌本是在胡适考證發表後的短短幾年内炮制出來的假貨,一面又再三引用他認為假貨上署有同治年月的劉铨福跋語和孫小峰(桐生,綿癡道人)的署名眉批,不說明它為何又可當作真的史料,而據此推斷劉、孫六十年前的動機行為,作為自己立論的根據,讓矛與盾同時取勝,把讀者搞得稀裡糊塗。
劉铨福化名脂硯齋? 他的論點是:“脂硯齋從來就不是獨立的存在,他是與很晚以後才出現的脂本相伴而來的。
”他談到台灣一篇文章中提到光緒二十一年(1895)王雪澄日記粘箋上記有“脂硯堂朱批紅樓原稿,其目如‘林黛玉寄養榮國府’、‘秦可卿淫喪天香樓’,與現行者不同。
聞此稿僅半部,大興劉寬夫位坦得之京中打鼓擔中;後半部重價購之,不可得矣”等語,便又發揮想象,制造出三代脂硯齋說:第一代是劉寬夫所得的“十有八九也是書賈的僞托”的“脂硯堂本”;第二代是其子劉铨福,“他在這個本子上做了手腳”,“他将‘脂硯堂’改為‘脂硯齋’”,“脂硯就是劉铨福自己”;第三代是“在1927年賣給胡适的時候,顯然經過了一次重新抄寫”的甲戌本。
我現在要來證明那條箋記所記的“脂硯”不是歐陽健所說的什麼“最早記錄”,脂硯齋也絕非由“脂硯堂”改成的劉铨福,确實感到喪氣。
這跟要我證明司馬遷早在班固之前就已存在有什麼兩樣?歐陽健沒有讀過裕瑞的《棗窗閑筆》吧?或者即便讀過,在創作“作僞說”時也想不起來了吧?裕瑞是高鹗同時人,其前輩姻親與曹雪芹還有點關系。
他在那本書中說:“餘曾于程、高二人未刻《紅樓夢》闆之前,見抄本一部,其措辭命意與刻本前八十回多有不同。
抄本中增處、減處、直截處、委婉處,較刻本總當,亦不知其為删改至第幾次之本。
”“曾見抄本卷額,本本有其叔脂硯齋之批語,引其當年事甚确。
”裕瑞的話不可能每個字都有事實依據,比如“脂硯齋”前的“其叔”二字,就有可能隻出于揣測或傳聞,但他在程、高未刻闆前就見到抄本上“脂硯齋之批語,引其當年事甚确”,卻是已被今存之“三脂本”證明了的千真萬确的事實。
《棗窗閑筆》成書于1814年至1820年,其時,那位所謂改“脂硯堂”為“脂硯齋”而作為自己代号的劉铨福還沒有出生呢。
這又該怎麼說?歐陽健現在發現自己的奇談原來有這麼大的漏洞,他準備作怎樣的辯解呢?我也能猜到幾分,他大概會說,“劉铨福化名脂硯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