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探春執政始末
關燈
小
中
大
留心,不會像趙姨娘那樣來阻撓,使探春的改革事業能夠順利進行下去。
寶玉他們在學校裡,每年有八兩銀子的點心錢,探春認為已經有了月錢,這筆開支十分多餘,當即命令一筆勾銷。
算完了寶玉他們的賬,探春又算到自己頭上,她們的脂粉,原是讓買辦買了送進來的,但是買辦要麼拖延,要麼就拿劣質産品來搪塞,小姐們隻能拿自己的月錢,托别人的奶媽或是弟兄哥哥的兒子買來,若是使了官中的人,還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和買辦是同事,怕買辦怨恨自己奪了他們的差事。
這樣明目張膽的貪污,可謂在小姐頭上動土了,可是水至清則無魚,便是眼裡揉不下沙子的鳳姐,出于各種顧慮,也隻能容忍它發展下去,探春則不管三七二十一,将這二兩銀子的脂粉錢取消了事。
這兩件事都是小事,我以為,更多地帶有試探性質,是探春的兩次投石問路,探春的大手筆,還在對大觀園進行的土地改革上。
這次“土改”,不是探春拍腦袋想出來的,是她外出考察之後,引進的先進經驗。
榮國府當然不會真的允許一位小姐外出取經,探春的考察是借了同賈母等人去賴家吃酒之便,同樣的時間地點,寶玉和柳湘蓮說些兒女情長之事時,探春卻和賴家的女兒讨教理家之道。
就是這一次,她發現,原來一個破荷葉,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錢的。
賴家的花園還沒有大觀園一半大,除了主人們戴的花,吃的筍菜魚蝦之外,年終還有二百兩銀子剩。
終其原因,是因為賴家實行了承包制,而賈家更像老國企,賴家以園子養園子,而大觀園卻成了賈家子弟中飽私囊的項目。
探春效法賴家,正是把大觀園承包給老婆子們,完成一次小規模的企業改制。
3、上層緘默,無疾而終 探春提出大的方案,寶钗完善細部,兩人組成完美搭檔。
清流派黛玉對探春遙遙緻意,底層人物老婆子們歡欣鼓舞,連改革者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前任的冷眼,也因鳳姐的善解人意,和病中的虛弱退讓而輕易繞過,按說該是皆大歡喜之事,但事實上未必如此簡單。
對于既得利益者,改革總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或者觸及他們的利益,或者要改變他們的習慣,倘若一一顧全,改革便隻會流于皮毛。
探春動作之初,衆人願意避她的風頭,天長日久這麼下去,榮國府上下,怎麼會不生出怨艾?趙姨娘隻怕就會帶頭去王夫人那兒告狀。
還有那些管事的,比如賈芸,他就是通過為大觀園栽花種樹打撈到第一桶金,林之孝當時撥給了他二百兩銀子,他隻用了五十兩,剩下的都裝自己口袋裡了,探春把園子承包給老婆子後,他就沒了進項,也不會甘心吧?至于外面那些管家,比如林之孝之流,原能賺到賈芸他們的回扣,這下跟他沒關系了,心裡必極大地不平衡,他們又是在上層面前說得上話的人,少不了要放探春的水。
如此種種,應該是上層對于探春的改革始終保持緘默的原因,鳳姐在大觀園裡弄個小廚房還得到賈母的高度贊賞,探春如此聲勢浩大的改革,卻沒見上面有任何說法。
除了改革引起各階層的動蕩,上層淡漠的原因應該還在于,他們已生出疲憊之心,深知回天無力,這等小打小敲最多不過增加八百兩銀子,對于入不敷出四面透風的榮國府,是杯水車薪,無法激活他們熱情,反倒揭示了每況愈下的真相。
賈家畢竟大富過,現在雖設法節儉,但“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裡的規矩”,鳳姐都不敢動的“規矩”,探春想要改動,勢必令“老祖宗”不以為然。
探春的改革,因此成了一個人的戰争,為她歡呼叫好的都是老婆子們,這些人沒有投票權,她得不到上面的肯定與支持,首席執行官的身份也是暫時的,她分明在做着一份沒有前途的事業。
浩浩蕩蕩的改革,隻開了個頭,再不見有其他動作,探春再次作為主人公出現,是在抄檢大觀園的運動中。
王夫人舍本求末,無視榮國府快速下滑的經濟狀況,在整風整紀上做文章,令探春失望之極,她激烈而沉痛地表示了對這場檢抄運動的反感,并指出這是家族走向頹勢的征兆。
這種譴責必然被好事者傳到王夫人耳中,探春好不容易在王夫人心裡存下的好印象被迅速消費,王夫人更不可能贊助她的改革,探春重新退回原來的位置。
許多朝代滅亡之前,都會有一場小小的中興,會站出來幾個有頭腦有抱負的人,發動局部的改革運動,殊不知這個王朝已經病入膏肓,偶爾生一兩個新芽,也改變不了枯死的命運。
榮國府也是如此,它已經積重難返,上層人物甯可眼睜睜地看着它衰落,也不願意被一個改革者弄得不得安生。
隻可惜了賈探春,她的才幹與熱情被限制在一個大觀園裡,要是活在現在,她一定是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拿高薪的金領,過着自己喜歡的生活,更不會為一個庶出的身份,弄出許多的原罪來。
寶玉他們在學校裡,每年有八兩銀子的點心錢,探春認為已經有了月錢,這筆開支十分多餘,當即命令一筆勾銷。
算完了寶玉他們的賬,探春又算到自己頭上,她們的脂粉,原是讓買辦買了送進來的,但是買辦要麼拖延,要麼就拿劣質産品來搪塞,小姐們隻能拿自己的月錢,托别人的奶媽或是弟兄哥哥的兒子買來,若是使了官中的人,還是一樣的,因為他們和買辦是同事,怕買辦怨恨自己奪了他們的差事。
這樣明目張膽的貪污,可謂在小姐頭上動土了,可是水至清則無魚,便是眼裡揉不下沙子的鳳姐,出于各種顧慮,也隻能容忍它發展下去,探春則不管三七二十一,将這二兩銀子的脂粉錢取消了事。
這兩件事都是小事,我以為,更多地帶有試探性質,是探春的兩次投石問路,探春的大手筆,還在對大觀園進行的土地改革上。
這次“土改”,不是探春拍腦袋想出來的,是她外出考察之後,引進的先進經驗。
榮國府當然不會真的允許一位小姐外出取經,探春的考察是借了同賈母等人去賴家吃酒之便,同樣的時間地點,寶玉和柳湘蓮說些兒女情長之事時,探春卻和賴家的女兒讨教理家之道。
就是這一次,她發現,原來一個破荷葉,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錢的。
賴家的花園還沒有大觀園一半大,除了主人們戴的花,吃的筍菜魚蝦之外,年終還有二百兩銀子剩。
終其原因,是因為賴家實行了承包制,而賈家更像老國企,賴家以園子養園子,而大觀園卻成了賈家子弟中飽私囊的項目。
探春效法賴家,正是把大觀園承包給老婆子們,完成一次小規模的企業改制。
3、上層緘默,無疾而終 探春提出大的方案,寶钗完善細部,兩人組成完美搭檔。
清流派黛玉對探春遙遙緻意,底層人物老婆子們歡欣鼓舞,連改革者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前任的冷眼,也因鳳姐的善解人意,和病中的虛弱退讓而輕易繞過,按說該是皆大歡喜之事,但事實上未必如此簡單。
對于既得利益者,改革總是一件令人不爽的事,或者觸及他們的利益,或者要改變他們的習慣,倘若一一顧全,改革便隻會流于皮毛。
探春動作之初,衆人願意避她的風頭,天長日久這麼下去,榮國府上下,怎麼會不生出怨艾?趙姨娘隻怕就會帶頭去王夫人那兒告狀。
還有那些管事的,比如賈芸,他就是通過為大觀園栽花種樹打撈到第一桶金,林之孝當時撥給了他二百兩銀子,他隻用了五十兩,剩下的都裝自己口袋裡了,探春把園子承包給老婆子後,他就沒了進項,也不會甘心吧?至于外面那些管家,比如林之孝之流,原能賺到賈芸他們的回扣,這下跟他沒關系了,心裡必極大地不平衡,他們又是在上層面前說得上話的人,少不了要放探春的水。
如此種種,應該是上層對于探春的改革始終保持緘默的原因,鳳姐在大觀園裡弄個小廚房還得到賈母的高度贊賞,探春如此聲勢浩大的改革,卻沒見上面有任何說法。
除了改革引起各階層的動蕩,上層淡漠的原因應該還在于,他們已生出疲憊之心,深知回天無力,這等小打小敲最多不過增加八百兩銀子,對于入不敷出四面透風的榮國府,是杯水車薪,無法激活他們熱情,反倒揭示了每況愈下的真相。
賈家畢竟大富過,現在雖設法節儉,但“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裡的規矩”,鳳姐都不敢動的“規矩”,探春想要改動,勢必令“老祖宗”不以為然。
探春的改革,因此成了一個人的戰争,為她歡呼叫好的都是老婆子們,這些人沒有投票權,她得不到上面的肯定與支持,首席執行官的身份也是暫時的,她分明在做着一份沒有前途的事業。
浩浩蕩蕩的改革,隻開了個頭,再不見有其他動作,探春再次作為主人公出現,是在抄檢大觀園的運動中。
王夫人舍本求末,無視榮國府快速下滑的經濟狀況,在整風整紀上做文章,令探春失望之極,她激烈而沉痛地表示了對這場檢抄運動的反感,并指出這是家族走向頹勢的征兆。
這種譴責必然被好事者傳到王夫人耳中,探春好不容易在王夫人心裡存下的好印象被迅速消費,王夫人更不可能贊助她的改革,探春重新退回原來的位置。
許多朝代滅亡之前,都會有一場小小的中興,會站出來幾個有頭腦有抱負的人,發動局部的改革運動,殊不知這個王朝已經病入膏肓,偶爾生一兩個新芽,也改變不了枯死的命運。
榮國府也是如此,它已經積重難返,上層人物甯可眼睜睜地看着它衰落,也不願意被一個改革者弄得不得安生。
隻可惜了賈探春,她的才幹與熱情被限制在一個大觀園裡,要是活在現在,她一定是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拿高薪的金領,過着自己喜歡的生活,更不會為一個庶出的身份,弄出許多的原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