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蓦然回首見湘雲
關燈
小
中
大
度比眼淚更近,更顯得真實。
前八十回裡,寶玉不是沒有對寶钗動過心,不過他通過一系列思索、對照、參考、了悟,終于懂得,他隻能愛黛玉一人。
對于寶钗的愛慕,漸漸變成了友誼,事到如今,他發現憑着友誼也可以在一起,面對命運的狂風暴雨,寶玉必須放棄那些精緻的憂傷與緬懷,在心上磨一個繭子,繭子再磨出血,他與寶钗因友誼而締結的婚姻,則是可以覆蓋在這傷口上的溫軟紗布。
這樣一種感情,雖不是愛情,卻有慰老溫貧的況味,亦是動人的,但寶钗大約沒有和寶玉相守到老,第三十一回的回目裡有:因麒麟伏白首雙星。
我覺得,這個白首雙星當是湘雲和寶玉。
湘雲有一個金麒麟,寶玉又從外面弄了一個回來,當然不能據此就笃定那一個“星”是寶玉,也有可能是湘雲的夫婿,比如那個叫衛若蘭的,是不是這個金麒麟因各種緣故落到他手中呢?可是湘雲的曲子裡這樣寫道:襁褓中,父母歎雙亡。
縱居那绮羅從中,誰知嬌養?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将兒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風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準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
終久是雲散高唐,水枯湘江,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
這個才貌仙郎,自然不是寶玉,第一寶玉愛的是黛玉,即使再與人結合,也不能給予完美的愛情,第二,大約是自傳體的緣故,曹公每每說起寶玉,都帶了三分戲谑,不大可能這麼直白地稱之為才貌仙郎。
應該是湘雲理想的夫婿,這個夫婿沒能和她白頭到老。
當然,第一次婚姻失敗之後,湘雲也有可能再嫁他人而不是寶玉,但那更不成其為“白首雙星”了,另生枝節不說,也不好看,僅從小說而不是考據的角度說,湘雲最後與寶玉結合也是最有味道的。
寶玉失去了黛玉,又失去了寶钗,而湘雲寡居,同命相憐,加上相互依賴,足以成就一樁婚姻,艱難歲月裡,寶玉無法再把愛情當作一宗哲學來做,通過那麼多精緻的推敲,判斷自己最愛誰,僅僅是感情就足夠了,他不想再去化驗這感情的成分。
如果說前八十回說的是如何更好地活着,後面說的該是如何活着,也就是苦熬,枯寒而蕭索地,千方百計地,抓住可以抓住的一切,勉力把生命帶到下一時刻。
福克納在《喧嘩與騷動》的結尾說道:他們在苦熬。
每次看到這句話,都不由心驚,人生本來就是受苦,冷暖交織,順逆更替,隻能享受而不能承受的生命多麼單薄脆弱,無論怎樣的經曆,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愛生命者,當以同樣的胸懷來擁抱。
這樣一種擁抱,自然不纏綿悱恻,也不驚心動魄,就是一種隐忍的堅持,一種靜默的勇氣,一種貌似低賤的高貴,一種佯裝卑微的驕傲,像《活着》裡的那個老人,經曆過浮華塵世,大悲大喜之後,隻剩下一件事,就是想方設法活下去。
面對苦熬,湘雲是最适合的那個夥伴。
她天真放達,命運原比黛玉更不幸,但她以健康的心性直面生活,留給自己與他人的都是喜樂。
即使長大成人,再度遭遇變故,湘雲的底色已成,不會有根本改變,她當比寶钗更為輕盈地面對生活,這種态度一定能夠感染寶玉。
對于苦難,湘雲從戰略上輕視,但從戰術上重視。
她打小寄居在叔叔家中,叔叔嬸子對她遠沒有賈母對黛玉那麼照顧,黛玉半年也就做個香囊,湘雲卻夜夜做活到三更。
說起來自然是她的叔叔嬸子太苛刻,但對于日後卻大有好處,多了一樣防身的本事,對付苦境就可以得心應手。
這些原是閑筆,回頭再看,卻似大有深意。
當初最不願接受的辛勞,卻成就了日後的生計,當初最不可能愛上的女孩,成了白頭偕老的伴侶,除了湘雲,還有麝月,據紅學家考證,最後陪伴寶玉的,是湘雲與麝月二人,當初隻見晴雯與襲人争風吃醋,麝月形象相當中性,誰料到,衆芳零落,隻有她們開到荼縻。
蓦然回首見湘雲,見到的,還有那種啼笑皆非的荒誕感,你不知道老天為你安排些什麼,就像阿甘母親說的那句話,生活是一盒巧克力,打開包裝你才發現那味道總是出人意表。
前八十回裡,寶玉不是沒有對寶钗動過心,不過他通過一系列思索、對照、參考、了悟,終于懂得,他隻能愛黛玉一人。
對于寶钗的愛慕,漸漸變成了友誼,事到如今,他發現憑着友誼也可以在一起,面對命運的狂風暴雨,寶玉必須放棄那些精緻的憂傷與緬懷,在心上磨一個繭子,繭子再磨出血,他與寶钗因友誼而締結的婚姻,則是可以覆蓋在這傷口上的溫軟紗布。
這樣一種感情,雖不是愛情,卻有慰老溫貧的況味,亦是動人的,但寶钗大約沒有和寶玉相守到老,第三十一回的回目裡有:因麒麟伏白首雙星。
我覺得,這個白首雙星當是湘雲和寶玉。
湘雲有一個金麒麟,寶玉又從外面弄了一個回來,當然不能據此就笃定那一個“星”是寶玉,也有可能是湘雲的夫婿,比如那個叫衛若蘭的,是不是這個金麒麟因各種緣故落到他手中呢?可是湘雲的曲子裡這樣寫道:襁褓中,父母歎雙亡。
縱居那绮羅從中,誰知嬌養?幸生來,英豪闊大寬宏量,從未将兒女私情略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風耀玉堂。
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個地久天長,準折得幼年時坎坷形狀。
終久是雲散高唐,水枯湘江,這是塵寰中消長數應當,何必枉悲傷。
這個才貌仙郎,自然不是寶玉,第一寶玉愛的是黛玉,即使再與人結合,也不能給予完美的愛情,第二,大約是自傳體的緣故,曹公每每說起寶玉,都帶了三分戲谑,不大可能這麼直白地稱之為才貌仙郎。
應該是湘雲理想的夫婿,這個夫婿沒能和她白頭到老。
當然,第一次婚姻失敗之後,湘雲也有可能再嫁他人而不是寶玉,但那更不成其為“白首雙星”了,另生枝節不說,也不好看,僅從小說而不是考據的角度說,湘雲最後與寶玉結合也是最有味道的。
寶玉失去了黛玉,又失去了寶钗,而湘雲寡居,同命相憐,加上相互依賴,足以成就一樁婚姻,艱難歲月裡,寶玉無法再把愛情當作一宗哲學來做,通過那麼多精緻的推敲,判斷自己最愛誰,僅僅是感情就足夠了,他不想再去化驗這感情的成分。
如果說前八十回說的是如何更好地活着,後面說的該是如何活着,也就是苦熬,枯寒而蕭索地,千方百計地,抓住可以抓住的一切,勉力把生命帶到下一時刻。
福克納在《喧嘩與騷動》的結尾說道:他們在苦熬。
每次看到這句話,都不由心驚,人生本來就是受苦,冷暖交織,順逆更替,隻能享受而不能承受的生命多麼單薄脆弱,無論怎樣的經曆,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愛生命者,當以同樣的胸懷來擁抱。
這樣一種擁抱,自然不纏綿悱恻,也不驚心動魄,就是一種隐忍的堅持,一種靜默的勇氣,一種貌似低賤的高貴,一種佯裝卑微的驕傲,像《活着》裡的那個老人,經曆過浮華塵世,大悲大喜之後,隻剩下一件事,就是想方設法活下去。
面對苦熬,湘雲是最适合的那個夥伴。
她天真放達,命運原比黛玉更不幸,但她以健康的心性直面生活,留給自己與他人的都是喜樂。
即使長大成人,再度遭遇變故,湘雲的底色已成,不會有根本改變,她當比寶钗更為輕盈地面對生活,這種态度一定能夠感染寶玉。
對于苦難,湘雲從戰略上輕視,但從戰術上重視。
她打小寄居在叔叔家中,叔叔嬸子對她遠沒有賈母對黛玉那麼照顧,黛玉半年也就做個香囊,湘雲卻夜夜做活到三更。
說起來自然是她的叔叔嬸子太苛刻,但對于日後卻大有好處,多了一樣防身的本事,對付苦境就可以得心應手。
這些原是閑筆,回頭再看,卻似大有深意。
當初最不願接受的辛勞,卻成就了日後的生計,當初最不可能愛上的女孩,成了白頭偕老的伴侶,除了湘雲,還有麝月,據紅學家考證,最後陪伴寶玉的,是湘雲與麝月二人,當初隻見晴雯與襲人争風吃醋,麝月形象相當中性,誰料到,衆芳零落,隻有她們開到荼縻。
蓦然回首見湘雲,見到的,還有那種啼笑皆非的荒誕感,你不知道老天為你安排些什麼,就像阿甘母親說的那句話,生活是一盒巧克力,打開包裝你才發現那味道總是出人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