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與中國文藝學(2)
關燈
小
中
大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形容欣賞者的情感漸次變化時,連用了三個“不覺”,就是說,藝術欣賞中的一層比一層深入的感情變化,是不自覺的,目的性讓位給無目的性。
理解的方式主要是感悟,自由聯想代替了邏輯推演。
文化素養構成了藝術欣賞深化的必要條件。
如果不是林黛玉,而是一個缺乏文化知識的普通“世人”,即使看到《牡丹亭》的演出,也不一定産生共鳴,至少不會如此強烈,達到這樣高層次的境界。
我們從這段描寫中,可以領悟到和總結出多少文藝學的大道理啊! 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一向講究意境,不僅創作中多有表現,理論上也有概括。
最突出的是王國維,他說:“文學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
”這段話見于署名山陰樊志厚的《人間詞乙稿序》,據趙萬裡先生說,序文實系王國維自己所作。
參見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人間詞話附條》及徐調孚的“重印後記”第256頁、第261頁。
而在談元雜劇的特點時又說:“元劇最佳之處,不在其思想結構,而在其文章。
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王國維遺書》第十五冊,第74頁。
王國維對意境這一概念解釋得最明确,而把“意與境渾”看做文學的上乘,是很有見地的,但他沒有談小說。
小說是否也有意境?有,《紅樓夢》中例證很多。
第二十六回,寶玉與黛玉《西廂》戲語不久,兩個人都在情意纏綿之中。
一天,寶玉無精打采,“順着腳一徑來到一個院門前,隻見鳳尾森森,龍吟細細。
舉目望門上一看,隻見匾上寫着‘潇湘館’三字。
寶玉信步走入,隻見湘簾垂地,悄無人聲。
走至窗前,覺得一縷幽香從碧紗窗中暗暗透出。
寶玉便将臉貼在紗窗上,往裡看時,耳内忽聽得細細地長歎了一聲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寶玉聽了,不覺心内癢将起來,再看時,隻見黛玉在床上伸懶腰。
”這一段描寫,意與境完全融為一體,景都是為情而設,目的是寫出林黛玉春困幽情的意境。
湘簾、翠竹寫其幽,黛玉長歎寫其情。
第三十回齡官在薔薇架下畫“薔”,是表現她的癡情,而寶玉在花架外面看齡官畫“薔”竟忘記自己被雨淋濕,說明寶玉之癡勝過齡官。
整個一大段文字都是為了化出一個情癡的意境來。
當然,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三十五回,黛玉立于花蔭之下,遠遠地望見賈府很多人都去怡紅院看望被打的寶玉,不由得想起自己的身世,傷心得哭起來了。
紫鵑勸慰再三,才
理解的方式主要是感悟,自由聯想代替了邏輯推演。
文化素養構成了藝術欣賞深化的必要條件。
如果不是林黛玉,而是一個缺乏文化知識的普通“世人”,即使看到《牡丹亭》的演出,也不一定産生共鳴,至少不會如此強烈,達到這樣高層次的境界。
我們從這段描寫中,可以領悟到和總結出多少文藝學的大道理啊! 中國古典詩詞的創作一向講究意境,不僅創作中多有表現,理論上也有概括。
最突出的是王國維,他說:“文學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與境二者而已。
上焉者意與境渾,其次或以境勝,或以意勝。
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學。
”這段話見于署名山陰樊志厚的《人間詞乙稿序》,據趙萬裡先生說,序文實系王國維自己所作。
參見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年版《人間詞話附條》及徐調孚的“重印後記”第256頁、第261頁。
而在談元雜劇的特點時又說:“元劇最佳之處,不在其思想結構,而在其文章。
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
’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是也。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王國維遺書》第十五冊,第74頁。
王國維對意境這一概念解釋得最明确,而把“意與境渾”看做文學的上乘,是很有見地的,但他沒有談小說。
小說是否也有意境?有,《紅樓夢》中例證很多。
第二十六回,寶玉與黛玉《西廂》戲語不久,兩個人都在情意纏綿之中。
一天,寶玉無精打采,“順着腳一徑來到一個院門前,隻見鳳尾森森,龍吟細細。
舉目望門上一看,隻見匾上寫着‘潇湘館’三字。
寶玉信步走入,隻見湘簾垂地,悄無人聲。
走至窗前,覺得一縷幽香從碧紗窗中暗暗透出。
寶玉便将臉貼在紗窗上,往裡看時,耳内忽聽得細細地長歎了一聲道:‘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寶玉聽了,不覺心内癢将起來,再看時,隻見黛玉在床上伸懶腰。
”這一段描寫,意與境完全融為一體,景都是為情而設,目的是寫出林黛玉春困幽情的意境。
湘簾、翠竹寫其幽,黛玉長歎寫其情。
第三十回齡官在薔薇架下畫“薔”,是表現她的癡情,而寶玉在花架外面看齡官畫“薔”竟忘記自己被雨淋濕,說明寶玉之癡勝過齡官。
整個一大段文字都是為了化出一個情癡的意境來。
當然,最有代表性的是第三十五回,黛玉立于花蔭之下,遠遠地望見賈府很多人都去怡紅院看望被打的寶玉,不由得想起自己的身世,傷心得哭起來了。
紫鵑勸慰再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