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壇的諸葛先生
關燈
小
中
大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南)人,漢司隸校尉(糾察京師百官及所轄附近各郡,相當于州刺史)諸葛豐之後,其父諸葛琏,曾為泰山郡丞,早喪。亮為叔父諸葛玄所養,玄因與劉表有舊交,遂往依靠,住于隆中(隆中即荊州與陽郡之間的鄧縣,今襄樊市北)。玄死後,亮與弟弟諸葛均在南陽種田為生,自号“卧龍先生”,與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廣元、汝南孟公威及徐庶等人為密友,嘗好為《梁父吟》,且以春秋戰國時的傑出人物管仲、樂毅自比,極富才學。劉備投靠劉表,駐軍新野時,當地名士司馬徽及徐庶極力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劉備乃齋戒薰沐,三次親往其家拜谒,亮感其知遇之恩,遂出山輔佐劉備,被拜為軍師。
孔明在新野,曾為劉備設計數次打敗曹操軍隊的進攻。操奪得劉表的荊州後,大舉進攻新野,劉備撤退至江夏,孔明随魯肅入東吳,他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說服孫權,積極促成孫權與劉備兩大軍事集團的聯盟。曹操率兵南下時,諸葛亮協助孫權手下大都督周瑜領兵抵禦,在赤壁大敗曹軍,後協助劉備奪取荊襄之地。劉備率兵收川時,亮與關羽等駐守荊州,及劉備收川受挫,龐統陣亡後,亮奉命入川,協助劉備戰敗劉璋,奪取西川,不久又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曹丕稱帝,亮與衆官擁立劉備為皇帝,建立蜀國政權以與之抗争,任丞相。關羽在荊州敗亡,劉備興大軍進攻東吳報仇,亮在成都輔助太子主持國事。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前托孤于他,并令兒子以父事之。從此,他對國事更加勤勤懇懇,夙夜用心。他制定了聯吳抗魏的方針,為了穩定南方,他親自率兵深入不毛之地,對當地部落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感恩心服,表示永不反叛。回兵後他即上表後主,出兵伐魏,曾六出祁山,屢獲戰功。最後鞠躬盡瘁,病逝于軍中。
諸葛亮在未出茅廬之前,曾向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提出了奪取西川,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的戰略思想,後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标不懈努力。作為一個身居輔助地位的“二把手”,他忠心耿耿,一心為國;忘我工作,任勞任怨;嚴于法紀,賞罰分明等等,這許多方面已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然而,諸葛亮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人,他的精明強幹之處不止這些,我們要探讨的是他領導方法其他方面的優點及不足。
孔明在新野,曾為劉備設計數次打敗曹操軍隊的進攻。操奪得劉表的荊州後,大舉進攻新野,劉備撤退至江夏,孔明随魯肅入東吳,他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說服孫權,積極促成孫權與劉備兩大軍事集團的聯盟。曹操率兵南下時,諸葛亮協助孫權手下大都督周瑜領兵抵禦,在赤壁大敗曹軍,後協助劉備奪取荊襄之地。劉備率兵收川時,亮與關羽等駐守荊州,及劉備收川受挫,龐統陣亡後,亮奉命入川,協助劉備戰敗劉璋,奪取西川,不久又從曹操手中奪取漢中。曹丕稱帝,亮與衆官擁立劉備為皇帝,建立蜀國政權以與之抗争,任丞相。關羽在荊州敗亡,劉備興大軍進攻東吳報仇,亮在成都輔助太子主持國事。劉備在白帝城病逝前托孤于他,并令兒子以父事之。從此,他對國事更加勤勤懇懇,夙夜用心。他制定了聯吳抗魏的方針,為了穩定南方,他親自率兵深入不毛之地,對當地部落首領孟獲七擒七縱,使其感恩心服,表示永不反叛。回兵後他即上表後主,出兵伐魏,曾六出祁山,屢獲戰功。最後鞠躬盡瘁,病逝于軍中。
諸葛亮在未出茅廬之前,曾向劉備分析天下形勢,提出了奪取西川,與曹操、孫權鼎足而立的戰略思想,後為實現這一戰略目标不懈努力。作為一個身居輔助地位的“二把手”,他忠心耿耿,一心為國;忘我工作,任勞任怨;嚴于法紀,賞罰分明等等,這許多方面已得到人們的高度評價。然而,諸葛亮作為一名優秀的領導人,他的精明強幹之處不止這些,我們要探讨的是他領導方法其他方面的優點及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