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情
關燈
小
中
大
袁紹在做諸侯盟主時,向大家宣告紀律說:“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國有常刑,軍有紀律,各宜遵守,勿得違犯。”(第五回)他一開始就讓弟弟袁術總督糧草,這大概是有點“内舉不避親”的精神吧!但袁術出于私心,在軍糧上坑害孫堅,二人鬧了矛盾,這時袁紹卻沒有站出來說話,“有罪必罰”成了一句空話。袁紹初見劉備,聽公孫瓒介紹了劉備的功勞與出身,即命劉備就坐,對劉備說:“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第五回)華雄搦戰,無人可敵,關羽階下請戰,他一開口就問關羽身居何職,知道關羽是縣令手下的馬弓手,他卻在考慮“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及等關羽溫酒斬華雄後,他的弟弟袁術反要将關羽、張飛這些“縣令手下小卒”趕出帳去,他一言不發。還是曹操暗中使人撫慰,而“有功必賞”的宣言被袁紹本人忘得一幹二淨。看來,袁紹因為自己出身高貴,官爵顯赫,因此他對人所看重的方面,也是其出身和官職,人的功過在他眼中是不足道的。
謀士田豐曾評價袁紹說:“袁将軍外寬而内忌,不念忠誠。”(第二十一回)袁紹确是這樣一位不念忠誠的領導人。劉備一度歸順他,合力攻操,但當劉備提議要去說服劉表聯合攻曹時,他竟當衆表态:“若得劉表,勝劉備多矣。”(第二十八回)關羽曾為曹操斬殺袁紹大将顔良、文醜,顔、文二人跟随袁紹多年,屢建戰功,是他身邊的心腹愛将,二人陣亡,未見他有任何悲痛的表示。而當劉備提出為他招降關羽時,他竟高興地表示:“吾得雲長,勝顔良、文醜十倍也。”(第二十六回)至此,人們不禁要為這樣的領導人而傷心:作為領導人,如此地鄙視部下,鄙薄陣亡将士,難道忠誠的人在自己的心中沒有一點地位?難道活着的部下會不因此而寒心?袁紹不念忠誠,不念功勞,公開鄙薄陣亡将士,與曹操對典韋的一再祭奠形成鮮明對照,這是造成他部下離心離德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官渡出兵前,沮授就把自己全宗族的人召集在一起,告訴他們:“吾随軍而去,勝則威無不加,敗則一身不保矣!”(第二十五回)因之盡散家财,與家人訣别。在袁紹手下幹事的人沒有起碼的安全感,他們多被袁紹所忌,落得個可悲的下場。這樣的領導人指揮軍隊,不打敗仗才是天大的怪事。
謀士田豐曾評價袁紹說:“袁将軍外寬而内忌,不念忠誠。”(第二十一回)袁紹确是這樣一位不念忠誠的領導人。劉備一度歸順他,合力攻操,但當劉備提議要去說服劉表聯合攻曹時,他竟當衆表态:“若得劉表,勝劉備多矣。”(第二十八回)關羽曾為曹操斬殺袁紹大将顔良、文醜,顔、文二人跟随袁紹多年,屢建戰功,是他身邊的心腹愛将,二人陣亡,未見他有任何悲痛的表示。而當劉備提出為他招降關羽時,他竟高興地表示:“吾得雲長,勝顔良、文醜十倍也。”(第二十六回)至此,人們不禁要為這樣的領導人而傷心:作為領導人,如此地鄙視部下,鄙薄陣亡将士,難道忠誠的人在自己的心中沒有一點地位?難道活着的部下會不因此而寒心?袁紹不念忠誠,不念功勞,公開鄙薄陣亡将士,與曹操對典韋的一再祭奠形成鮮明對照,這是造成他部下離心離德的一個重要原因。還在官渡出兵前,沮授就把自己全宗族的人召集在一起,告訴他們:“吾随軍而去,勝則威無不加,敗則一身不保矣!”(第二十五回)因之盡散家财,與家人訣别。在袁紹手下幹事的人沒有起碼的安全感,他們多被袁紹所忌,落得個可悲的下場。這樣的領導人指揮軍隊,不打敗仗才是天大的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