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關燈
小
中
大
馮永祥在徐公館教林宛芝京劇的辰光,潘信誠帶他的愛子潘宏福已經巡視完在浦東的各個企業,踽踽地來到了黃浦江的東岸,有一隻小汽艇在岸邊等着。
碼頭上兩邊的樹木的葉子早已落盡,光秃秃露着枝枒,在寒冷的北風中抖嗦,像是赤身裸體的老人,渾身的筋骨看得清清楚楚。
潘信誠望着那些樹木,感慨萬端地對兒子說: “你瞧,這些樹木長大了,老了,完了!” 潘宏福會意地歎息了一聲。
父子兩人跳上小汽艇,馬達嘟嘟地響了,汽艇離岸了。
潘信誠站在操作台上,眯起老花的眼睛,不舍地望着冬天的原野。
潘家在浦東的企業,大半靠近碼頭,汽艇一離岸,那一排排鋸齒形的廠房,那一座座紅色的高大的倉庫,那一團團從高聳雲際的煙囪裡冒出的濃煙,都一一呈現在他的眼前。
浦東,他來過不知道多少次了。
這些企業,他看過不知道多少回了。
但都沒有今天這麼可愛,簡直比冬天的陽光還可愛啊! 黃濁濁的江水給汽艇劃開,卷起兩股浪花,在兩邊船舷飛駛而去,那雪白的浪花仿佛是千萬粒珍珠突然從水裡跳出來,一眨眼的工夫,便消逝在奔騰的黃濁濁的江流去了。
潘信誠望站滾滾的江流,往事像澎湃的江濤一樣,湧到心頭。
他二十七歲那年從英國留學回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帝國主義還來不及向中國市場伸手,中國民族工業有了發展機會。
他跟父親辦廠,從三萬多紗錠發展到十萬五千錠子,接着又擴展了印染部分,成立了印染廠。
事業一天天發達,覺得添制錠子老是仰仗外國,發展起來總有限制。
自己動手創辦了通達紡織機械廠。
先是專門給通達制造錠子,後來也接外邊的定貨。
通達的紗錠發展到十七萬光景,父親就死了。
潘信誠的興趣轉到毛紡。
他認為英國毛紡在世界上占第一把交椅,他在英國,參觀過兩個廠,也學了點毛紡的知識。
他想到中國西北部的羊毛并不推闆,發展起來,中國的呢制業在國際上也可以有個地位。
廠辦起來了,銷路并不好,弄得高不成低不就,有錢的人要穿外國的毛織品,不要通達的;沒錢的人買不起,想要,也穿不上。
他想到麻織品比較大衆化一點,用途也廣。
就在杭州開了一爿通達麻織廠。
一九四八年上半年,本想在杭州再開一爿絲織廠,用他的話來講,就是棉毛絲綢樣樣都有,不管你是窮人富人,隻要穿衣服,總要照顧通達。
另外,他對面粉業和糧食業也有興趣。
上海有名的慶豐面粉廠就是他一手創辦的。
他還創辦了永豐碾米廠,規模不十分大。
他對糧食加工方面興趣不大,有興趣是把糧食買進賣出,這生意十拿九穩賺錢,以往的經驗,行情總是看漲的。
大米是南方的主食品,而面粉是北方的主食品,隻要張開嘴吃飯,不照顧慶豐,就得照顧永豐。
穿衣吃飯是人生兩件大事,辦這種實業,沒有風險,利潤也厚,并且還可以替國家争口氣。
如全國幾億人口當中有一半人吃飯穿衣都照顧潘家,那潘信誠便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富翁,而且還可以和各國大資本家較量較量,說不定通達的貨色在國際市場上還可以插一腳,那前途就更加遠大而又燦爛了。
這個美麗的夢想像黃浦江的水一樣流去了。
潘宏福站在父親旁邊,見他沉思不語,自己也不好啧聲,他想起父親那天在馬慕韓家裡忽然那麼積極,不僅贊成全市合營,而且要搶在天津和廣州工商界的前頭,叫他莫名其妙。
他老想問父親,可是沒有适當的機會。
現在正是一個好機會,船上沒有外人,他大膽地問道: “上海為啥要這樣快全市合營?” “北京全市合營了,上海能夠不全市合營嗎?”
碼頭上兩邊的樹木的葉子早已落盡,光秃秃露着枝枒,在寒冷的北風中抖嗦,像是赤身裸體的老人,渾身的筋骨看得清清楚楚。
潘信誠望着那些樹木,感慨萬端地對兒子說: “你瞧,這些樹木長大了,老了,完了!” 潘宏福會意地歎息了一聲。
父子兩人跳上小汽艇,馬達嘟嘟地響了,汽艇離岸了。
潘信誠站在操作台上,眯起老花的眼睛,不舍地望着冬天的原野。
潘家在浦東的企業,大半靠近碼頭,汽艇一離岸,那一排排鋸齒形的廠房,那一座座紅色的高大的倉庫,那一團團從高聳雲際的煙囪裡冒出的濃煙,都一一呈現在他的眼前。
浦東,他來過不知道多少次了。
這些企業,他看過不知道多少回了。
但都沒有今天這麼可愛,簡直比冬天的陽光還可愛啊! 黃濁濁的江水給汽艇劃開,卷起兩股浪花,在兩邊船舷飛駛而去,那雪白的浪花仿佛是千萬粒珍珠突然從水裡跳出來,一眨眼的工夫,便消逝在奔騰的黃濁濁的江流去了。
潘信誠望站滾滾的江流,往事像澎湃的江濤一樣,湧到心頭。
他二十七歲那年從英國留學回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帝國主義還來不及向中國市場伸手,中國民族工業有了發展機會。
他跟父親辦廠,從三萬多紗錠發展到十萬五千錠子,接着又擴展了印染部分,成立了印染廠。
事業一天天發達,覺得添制錠子老是仰仗外國,發展起來總有限制。
自己動手創辦了通達紡織機械廠。
先是專門給通達制造錠子,後來也接外邊的定貨。
通達的紗錠發展到十七萬光景,父親就死了。
潘信誠的興趣轉到毛紡。
他認為英國毛紡在世界上占第一把交椅,他在英國,參觀過兩個廠,也學了點毛紡的知識。
他想到中國西北部的羊毛并不推闆,發展起來,中國的呢制業在國際上也可以有個地位。
廠辦起來了,銷路并不好,弄得高不成低不就,有錢的人要穿外國的毛織品,不要通達的;沒錢的人買不起,想要,也穿不上。
他想到麻織品比較大衆化一點,用途也廣。
就在杭州開了一爿通達麻織廠。
一九四八年上半年,本想在杭州再開一爿絲織廠,用他的話來講,就是棉毛絲綢樣樣都有,不管你是窮人富人,隻要穿衣服,總要照顧通達。
另外,他對面粉業和糧食業也有興趣。
上海有名的慶豐面粉廠就是他一手創辦的。
他還創辦了永豐碾米廠,規模不十分大。
他對糧食加工方面興趣不大,有興趣是把糧食買進賣出,這生意十拿九穩賺錢,以往的經驗,行情總是看漲的。
大米是南方的主食品,而面粉是北方的主食品,隻要張開嘴吃飯,不照顧慶豐,就得照顧永豐。
穿衣吃飯是人生兩件大事,辦這種實業,沒有風險,利潤也厚,并且還可以替國家争口氣。
如全國幾億人口當中有一半人吃飯穿衣都照顧潘家,那潘信誠便可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富翁,而且還可以和各國大資本家較量較量,說不定通達的貨色在國際市場上還可以插一腳,那前途就更加遠大而又燦爛了。
這個美麗的夢想像黃浦江的水一樣流去了。
潘宏福站在父親旁邊,見他沉思不語,自己也不好啧聲,他想起父親那天在馬慕韓家裡忽然那麼積極,不僅贊成全市合營,而且要搶在天津和廣州工商界的前頭,叫他莫名其妙。
他老想問父親,可是沒有适當的機會。
現在正是一個好機會,船上沒有外人,他大膽地問道: “上海為啥要這樣快全市合營?” “北京全市合營了,上海能夠不全市合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