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作為
關燈
小
中
大
所謂“前佛老”的情思,所謂通向道禅的契機,這還隻是個出發點,從這個出發點出發,其走向仍然是不确定的。
同樣的人生短暫、青春幾何——“明媚鮮妍能幾時”的歎息,也可以得出珍惜生命,建功立業,“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結論。
同樣對“浮生若夢”的歎息,甚至也可以得出“何不轟轟烈烈地‘夢’他一次——唯一的一次”的結論。
連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不也是這樣開頭的嗎: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人隻有一次而已…… 那麼,賈寶玉的悲哀就不能僅僅從人生人性的普泛感受中找原因,還要或者更要從他的社會性中找原因。
第一,寶玉的社會地位、在家族中的地位實際是十分軟弱的。
不錯,他處于各方寵愛的中心,處于要月亮也要替他去摘的狀況,但這裡,寵、勢與權三者是分離的。
從勢即地位來說,坐在寶塔頂上的是賈母,然後有賈赦與賈政,賈赦為長,但失寵。
賈政及其妻王夫人便顯得說話更有分量。
從權來說,日常情況下賈府的管理權包攬在王熙鳳身上,王熙鳳是被賈母賈政王夫人授權并從而使賈赦邢夫人也不得不認可來管理家政的。
至于賈寶玉,除了被供養被服務被嬌慣當然也被指望被教育以外他其實是什麼事也管不了,他的話是從來不做數的。
在一些小事情上,如茉莉粉玫瑰露(第六十回)事件中,寶玉或可以幫丫環們打打掩護,起一點他所喜愛的女孩子們的保護傘的作用。
一動真格的,如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王夫人盛怒、邢夫人插手洩憤、逐司棋、逐晴雯、逐入畫之時,賈寶玉是連一個屁也不敢放不能放,叫做“雖心下恨不能一死,但王夫人盛怒之際,自不敢多言一句,多動一步”(第七十七回)。
此前金钏和他說一句真真的“頑話”,就被逼跳井,賈寶玉也是一句微詞也不敢有的。
他在金钏的祭日扯謊去水仙庵“不了情撮土為香”(第四十三回),去追情祭奠亡人以及婆婆媽媽地哄金钏的妹妹玉钏嘗一口蓮子羹之屬,也實在是無可奈何的自欺欺人,不過略微取得一點心理上的平衡而已。
在這一類舉動上,寶玉甚至也許能使讀者聯想到他的另一偉大同胞阿Q先生。
在賈府的矛盾重重、明争暗鬥之中,賈寶玉享受着置身局外的逍遙,卻也咀嚼着事事受制于人、不但做不成任何事連建議權發言權也沒有的寂寞與孤獨。
封建家族要他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消極的角色,他的人生觀又如何積極得起來呢? 第二,寶玉面對的是封建正統、封建價值觀念與現實生活的截然分離。
堂堂榮甯二公的名門之後,口口聲聲的“天恩祖德”“今上”,實際上哪裡有一絲一毫的真正的“朝乾夕惕”(賈政語,第十八回)、仁義道德、修齊治平的氣味?除了賈政發幾句于事無補的空論外,還哪有什麼人去認真宣講、身體力行封建正統道德四書五經的大道理?在寶玉的言論中,最富異端色彩的當屬他對“文死谏、武死戰”的批評。
文死谏、武死戰,這本來是以死相許的不容懷疑的忠烈剛正名節,偏偏被寶玉批評了個體無完膚,他說: ……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隻顧邀名,猛拼一死,将來棄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戰,猛拼一死,他隻顧圖汗馬之名,将來棄國于何地?所以這皆非正死……那武将不過仗血氣
同樣的人生短暫、青春幾何——“明媚鮮妍能幾時”的歎息,也可以得出珍惜生命,建功立業,“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結論。
同樣對“浮生若夢”的歎息,甚至也可以得出“何不轟轟烈烈地‘夢’他一次——唯一的一次”的結論。
連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不也是這樣開頭的嗎: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于人隻有一次而已…… 那麼,賈寶玉的悲哀就不能僅僅從人生人性的普泛感受中找原因,還要或者更要從他的社會性中找原因。
第一,寶玉的社會地位、在家族中的地位實際是十分軟弱的。
不錯,他處于各方寵愛的中心,處于要月亮也要替他去摘的狀況,但這裡,寵、勢與權三者是分離的。
從勢即地位來說,坐在寶塔頂上的是賈母,然後有賈赦與賈政,賈赦為長,但失寵。
賈政及其妻王夫人便顯得說話更有分量。
從權來說,日常情況下賈府的管理權包攬在王熙鳳身上,王熙鳳是被賈母賈政王夫人授權并從而使賈赦邢夫人也不得不認可來管理家政的。
至于賈寶玉,除了被供養被服務被嬌慣當然也被指望被教育以外他其實是什麼事也管不了,他的話是從來不做數的。
在一些小事情上,如茉莉粉玫瑰露(第六十回)事件中,寶玉或可以幫丫環們打打掩護,起一點他所喜愛的女孩子們的保護傘的作用。
一動真格的,如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王夫人盛怒、邢夫人插手洩憤、逐司棋、逐晴雯、逐入畫之時,賈寶玉是連一個屁也不敢放不能放,叫做“雖心下恨不能一死,但王夫人盛怒之際,自不敢多言一句,多動一步”(第七十七回)。
此前金钏和他說一句真真的“頑話”,就被逼跳井,賈寶玉也是一句微詞也不敢有的。
他在金钏的祭日扯謊去水仙庵“不了情撮土為香”(第四十三回),去追情祭奠亡人以及婆婆媽媽地哄金钏的妹妹玉钏嘗一口蓮子羹之屬,也實在是無可奈何的自欺欺人,不過略微取得一點心理上的平衡而已。
在這一類舉動上,寶玉甚至也許能使讀者聯想到他的另一偉大同胞阿Q先生。
在賈府的矛盾重重、明争暗鬥之中,賈寶玉享受着置身局外的逍遙,卻也咀嚼着事事受制于人、不但做不成任何事連建議權發言權也沒有的寂寞與孤獨。
封建家族要他扮演的就是這樣一個消極的角色,他的人生觀又如何積極得起來呢? 第二,寶玉面對的是封建正統、封建價值觀念與現實生活的截然分離。
堂堂榮甯二公的名門之後,口口聲聲的“天恩祖德”“今上”,實際上哪裡有一絲一毫的真正的“朝乾夕惕”(賈政語,第十八回)、仁義道德、修齊治平的氣味?除了賈政發幾句于事無補的空論外,還哪有什麼人去認真宣講、身體力行封建正統道德四書五經的大道理?在寶玉的言論中,最富異端色彩的當屬他對“文死谏、武死戰”的批評。
文死谏、武死戰,這本來是以死相許的不容懷疑的忠烈剛正名節,偏偏被寶玉批評了個體無完膚,他說: ……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谏,他隻顧邀名,猛拼一死,将來棄君于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戰,猛拼一死,他隻顧圖汗馬之名,将來棄國于何地?所以這皆非正死……那武将不過仗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