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瑜亮結

關燈
又何曾不是呢?” 周瑜卻說:“還有一個人,能和我們這麼暢飲暢談。

    ” “你說的一定是曹操。

    ” 周瑜點了點頭:“我們的心真是相通的。

    ” “曹操生性聰慧,好學不倦,在武學和詩學等諸方面,均有成就。

    若是我們三人能坐在一起,那該多好,至少能暢談三天三夜。

    ” “酒也要多喝兩壇。

    ” 這一晚,二人談兵法、詩文、史學和治國之道,神思飛揚,靈感如潮,直到東方大亮,他們還無倦意,都有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之感。

     最後,諸葛亮表情嚴肅下來。

     “公謹,有件公事,不得不說,不會敗你的興吧。

    ” 周瑜怔了怔:“請講。

    ” “劉皇叔想向你請教對于荊州的看法。

    現在荊州刺史劉琦不幸于日前病逝,如今北有強曹虎視眈眈,荊州内部又尚未整合統一,急需早日選立繼任者,以便統領荊州,由于我家主公與大公子劉琦相善,也幫他收服過荊南四郡,因此對這件事特别關心,希望不負當初劉表所托。

    ” 周瑜心想:說的倒好聽,反問:“那麼,依你和劉皇叔所見,找誰來繼承這個荊州刺史一職好呢?” 諸葛亮沉吟道:“自劉表亡後,曹操趁荊州内虛,舉兵南下;二公子劉琮懦弱怕事,不戰而降,荊州遂為曹操所有。

    曹操占領荊州的目的,是希望南取江東,西得巴蜀,因此才有你我主公的結盟,以孫劉聯軍大破曹軍于赤壁。

    赤壁戰後,落敗的曹操引軍北還,隻留幾位将軍守着江陵和襄陽,等于放棄了荊州。

    由此可見,荊州與孫将軍關系密切,所以主導赤壁之戰并大獲全勝的公瑾或孫将軍,應該是荊州刺史的最佳人選。

    ” “不久之前,我才被任命為南郡太守,我家主公也以車騎将軍領有徐州,成為徐州刺史,若繼任為荊州刺史,于情于理都不合,恐怕不服者衆,難以治理此地。

    ” “倘若你和孫将軍無法繼任荊州刺史,而劉琦也無親屬有這個資格,那該如何是好呢?”諸葛亮露出傷腦筋的神色。

     周瑜心裡暗暗冷笑,嘴上卻淡淡地道。

     “孔明,你們似乎忘了一個人。

    ” “是誰?”諸葛亮似乎明知故問。

     “是劉皇叔本人啊!他自投劉表麾下後,對荊州風土人情與政治局勢了然于胸。

    據說劉表臨終前,曾托孤于他,并且還秘密囑咐,倘若劉琮無能,可以取而代之,不要讓荊州百姓吃苦。

    我在領兵攻打江陵時,曾從一些荊州百姓口中聽聞不少關于劉皇叔在荊州的事迹,包括荊南四郡太守發現他來,全都不戰自降,所到之處百姓夾道歡迎,争相送水送食,極得民心。

    就連荊州首富,那位與官府關系密切、合作采礦冶煉,擁有良田千頃的謝覺,都主動上門示好,奉送長矛弓弩千餘件。

    這樣的人,不正是繼任荊州刺史的最佳人選。

    ”周瑜心想:劉備占據荊州是實,刺史之名是虛,我何苦為了一個虛名,而率先破壞孫劉聯盟。

     諸葛亮聞聽此言,先是一喜:沒想到公瑾如此順應時勢,後是一憂:公瑾的情報網果然厲害,對于主公在荊州活動的情況了如指掌,連一點小事都無法逃過他的耳目。

     周瑜見諸葛亮沉吟不語,又繼續道: “如今劉皇叔替劉琦收服了荊南四郡,也極得百姓愛戴,但始終有名無份,真要有什麼作為,恐怕也很困難,不如趁此機會,繼任荊州刺史,一來正名份,二來也衆望所歸,如此豈不兩全其美?” 諸葛亮松了口氣,心想這麼一來,孫權這邊應該沒問題了。

    于是岔開話題,繼續與周瑜談論昨夜未完的詩文。

     這一晚,周瑜送走了諸葛亮,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着。

     劉備是當今枭雄,得到諸葛亮輔佐,必成霸業。

    強曹當前,江東與他們方能精誠團結,時過境遷,強曹不在,雙方許多尖銳的矛盾就突現出來了。

    一山不納二虎,江東和劉備遲早要有一場戰争。

    到那時,諸葛亮必是江東的大患。

     諸葛亮和我太像了,重情義而輕權力,他甯死也不會背叛劉備的。

    二十多年了,劉備屢奮屢挫,屢挫屢奮,讓他放棄霸業之心,歸順江東,也絕不可能。

    如今,我統領江東二十幾萬大軍,名震天下,威風八面,劉備和諸葛亮算是我的部屬,也許數年後,當我們兵戎相見時,諸葛亮會變成赤壁之戰的我,我會變成曹操。

     殺掉諸葛亮,就等于斬掉了劉備的雙臂,江東從此無憂矣。

     周瑜被自己這個念頭吓了一跳,直到天快亮時,才昏昏沉沉睡着了。

     睡夢中,他見到諸葛亮在一個深坑裡,努力向上爬。

    眼看就要爬上去了,一塊石頭落下,正中他的頭部,他死在一片鮮紅的血泊裡,雙眼睜得很大。

    周瑜心痛極了,抱起諸葛亮的屍體,淚流滿面,向上望去,見投石人卻是另一個周瑜。

     “你殺了他,他可是你唯一的知己啊!” 坑上的周瑜說:“不殺了他,江東不知要死多少人?也許我也會死在他手裡。

    ” 坑下的周瑜說:“他是當今奇才,又是忠義之士,你殺了他,就不怕有報應嗎?” “我是為千百萬江東人殺他的,不是為我自己,不會有報應的。

    ” “你殺了他,你會一生不安的。

    ” 坑上的周瑜低下頭:“你說的不錯,但是,我仍然要殺他。

    ” 坑下的周瑜緊緊地抱住諸葛亮的屍體,仿佛想用自己的體溫令他複活。

    坑上的周瑜卻又舉起了一塊石頭…… 就在這時,周瑜醒了,頭漲得發痛,臉上涼涼的,用手一摸,是淚水。

     周瑜剛把臉上的淚水洗掉,即将動身出發前往任職尋陽令的呂蒙就來了。

     呂蒙是汝南郡富陂人,出身貧賤,就想從軍立功,取得富貴。

    他的姐夫鄧當是孫策的部将。

    在一次征讨山越族時,年僅十五歲的呂蒙就随軍出征。

    鄧當的一個部屬看呂蒙太小,經常污辱他。

    呂蒙一怒之下,就把那吏官殺了,逃到一個同鄉家裡。

    後來出來自首,孫策覺得他不平凡,就赦免了他,還把他帶在身邊。

    在攻打江夏郡時,呂蒙沖鋒在前,斬了黃祖的大将陳就,令黃祖不戰自逃。

     孫權主事時,因為諸小将領兵少而且軍費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