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初試鋒镝
關燈
小
中
大
孫策出征的那一天,袁術親自送出城外。
年方十四歲的孫權住在阜陵的舅舅家,聽說哥哥要率兵出征,急匆匆地趕來,執意要随兄出征。
袁術見孫權細高的身子顯得很單薄,卻神情剛毅,銳氣十足,十分喜歡。
“蒼天很公平,給了我基業,就不會給我好子孫了。
我若是有你們這樣的兒子,死都瞑目了。
”他拉着孫策和孫權的手,十分感慨:“伯符,刀箭無眼,你陣前要小心啊,别太沖動了,切記你父親的教訓啊。
仲謀,你還小,還不到沖鋒陷陣的時候。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萬一打敗了,就回來,我絕不怪你們。
萬一有什麼意外,你的家人我會照顧的,你們不用擔心。
” 在壽春城時,孫策一直怨恨着袁術,如今要離開了,又想起了他的種種好處,眼睛也濕了。
隻要我不另立山頭,袁術待我真如親子一般。
他若是殺了我,再略施手段,吞并我父親的舊部易如反掌。
他真是個有情有義的人,試看敢于争天下的豪強,哪一個不是無毒不丈夫。
這一年是公元194年,漢獻帝興平元年五月。
孫策騎着高頭大馬,行在隊伍的最前面,豪邁中帶着沉重。
身後是程普、黃蓋、韓當和周泰等人,再後面是幾十面旌旗,迎風招展,就像一張縫在一起的帆,鼓動着一隻小船,行駛在汪洋大海中。
孫策望了望天,喃喃自語:“不知公謹在丹楊郡怎麼樣了?” 周瑜到了丹楊郡,叔侄二人相見,先是為死去的周異流淚,再展望起周家的前景,周尚反對周瑜回江東,棄一方諸侯的袁術而随尚無立足之地的孫策,太不明智。
周瑜将三分天下的規劃講述之後,說:“一個人要成大業,沒有人才,可以禮聘;沒有兵将,可以招蓦;沒有錢财,可以借貸;沒有地盤,可以争奪。
但有一個前提,就是要有一個正确的觀念和戰略規劃,找到一條既順應天下大勢,又适合自己的道路。
否則,人才來了,也會走或變成庸才,地盤得了也會失去,錢糧來了也會耗盡。
” 他言下之意是,袁術沒有這個前提,而他和孫策卻有了。
“我和伯符文武互補,智勇互助,江東的豪傑,我們都沒放在眼裡。
” 周尚低聲說:“你和孫策成了大業又怎樣呢?他是君,你是臣。
能同患難,未必就能同富貴,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例子,古今還少嗎?” “我覺得伯符不會負我的,何況這是很遙遠不定的事情,何必現在去想呢?” 周尚對侄兒三分天下的規劃,十分佩服:“你雄才大略,聰慧過人,就不想自己創業嗎?就甘心居于人臣?” “自己創業不過是要掌握大權而已,但我要請教叔叔一個問題,我們掌握大權之後,又要幹什麼呢?” 周尚想了想:“救國救民,留芳後世。
” 周瑜點了點頭:“想救國救民,未必非要掌權。
掌權隻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否則,這種權力無論對掌權者,還是天下百姓,都是一種毒藥。
救國救民的路有許多條,留芳後世的路就更多,為何非要掌權呢?這是我在旅行中,聽一個山中的隐士說的,覺得很有道理。
現在的人可能忘了吳王阖闾,卻不會忘記孫子,可能會忘了魏文侯和楚悼王,卻不會忘記吳起,可能會忘記齊威王,卻不會忘記孫膑。
而那些癡迷于權術的人,大多是害己害人,即使一生掌權,死後也會身敗名裂,被後人唾罵。
即使掌權又如何呢,也不過是一日三餐,夜求一宿,來時赤條條,去時也赤條條,能帶走什麼呢?陪葬之物再多,哪一日被盜墓人光顧,也盡成他人之物。
” 周尚終于被說服了,周瑜就趁機向周尚要兩萬斛糧食,還加二百匹戰馬,以資助孫策回江東。
周尚猶豫好半天,還是答應了,一是替侄兒還一份人情,二是也看孫策非池中之物,日後真的成了大業,這筆投資會帶來驚人的回報。
孫堅的舊部隻剩下五千人,都是江東子弟,骁勇強悍。
孫堅生前,慷慨大方,賞罰有信,愛撫部屬,所以時隔數年,這些舊部對孫家還是忠心耿耿,甘願奉孫策為主。
然而,他們又都對孫策和周瑜信心不足,因而疑慮重重,士氣不高,包括程普、黃蓋、韓當和周泰等将領,也是如此心态。
劉繇麾下有三萬兵馬,戰将百餘員,糧草充足,城池堅固,又是堅守一方,在家門口作戰,無販運糧草械具之累,以逸待勞。
而我們隻有五千兵馬,能沖鋒陷陣的戰将不足二十員,糧草要長途販運,遠途進攻,兵馬疲憊,兵勢相差太過懸殊。
第一仗,要解曆陽之危。
“公謹,這仗怎麼打呢?圍困曆陽的樊能和于麋的兵力有一萬之衆,挾勝利之威,士氣正銳。
”孫策隻有在周瑜面前,才會時而流露出憂心忡忡的一面,“士兵和将領的士氣都不高。
第一仗如果打敗了,什麼宏偉霸業都談不上了。
” “兵者,詭道也。
何況是敵強我弱,更要出奇兵,方能制勝。
直接援救曆陽,和敵人硬拼,首先就不能這麼想。
” 周瑜一連數日都在苦思,沒有睡好,揉着布滿血絲的眼睛,說出圍魏救趙的破敵之計。
“不救曆陽,直接攻打兵力空虛的橫江。
橫江是樊能的老巢,樊能必會回兵求援。
援救曆陽,樊能是以逸待勞,我們攻下了橫江,形勢就逆轉過來,是我們以逸待勞。
其二,攻下橫江,能得到急需的糧草和械具,還可招蓦到新兵,而在曆陽城下打了勝仗,隻是徒增傷亡而已。
” 程普和黃蓋等人都同意了周瑜這套作戰計劃。
在那次會上,還通過了周瑜提議的一個作戰原則。
雙方交戰,勝負之根本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有生力量的消長。
以戰養戰,是立足江東之本。
招兵馬,屯糧草,是最重要的事,攻城奪地還在其次。
兵多糧足之後,攻城必勝,否則就會得而複失。
樊能,字貴先,出身将門,其祖輩屢立戰功。
他自幼習武,精通兵法,是劉繇麾下最得力的戰将之一。
于麋則是貧家子弟,一天書沒讀過,但悟性極高,勇敢堅毅,在平定黃巾軍的征戰中,智勇雙全,表現出色,從一個最低層的士兵,一路升遷,直至一方守将。
即使吳景和孫贲不依周瑜之計而行,也未必是二人的對手。
樊能聽說孫策率兵直搗橫江,明知是圍魏救趙之計,也不得不回援。
于麋和樊能友情深厚,權衡利弊,就和他共進退,以免兵力分散,被孫策各個擊破。
一天夜裡,樊能留下一座空帳和數百個穿着兵服的
年方十四歲的孫權住在阜陵的舅舅家,聽說哥哥要率兵出征,急匆匆地趕來,執意要随兄出征。
袁術見孫權細高的身子顯得很單薄,卻神情剛毅,銳氣十足,十分喜歡。
“蒼天很公平,給了我基業,就不會給我好子孫了。
我若是有你們這樣的兒子,死都瞑目了。
”他拉着孫策和孫權的手,十分感慨:“伯符,刀箭無眼,你陣前要小心啊,别太沖動了,切記你父親的教訓啊。
仲謀,你還小,還不到沖鋒陷陣的時候。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萬一打敗了,就回來,我絕不怪你們。
萬一有什麼意外,你的家人我會照顧的,你們不用擔心。
” 在壽春城時,孫策一直怨恨着袁術,如今要離開了,又想起了他的種種好處,眼睛也濕了。
隻要我不另立山頭,袁術待我真如親子一般。
他若是殺了我,再略施手段,吞并我父親的舊部易如反掌。
他真是個有情有義的人,試看敢于争天下的豪強,哪一個不是無毒不丈夫。
這一年是公元194年,漢獻帝興平元年五月。
孫策騎着高頭大馬,行在隊伍的最前面,豪邁中帶着沉重。
身後是程普、黃蓋、韓當和周泰等人,再後面是幾十面旌旗,迎風招展,就像一張縫在一起的帆,鼓動着一隻小船,行駛在汪洋大海中。
孫策望了望天,喃喃自語:“不知公謹在丹楊郡怎麼樣了?” 周瑜到了丹楊郡,叔侄二人相見,先是為死去的周異流淚,再展望起周家的前景,周尚反對周瑜回江東,棄一方諸侯的袁術而随尚無立足之地的孫策,太不明智。
周瑜将三分天下的規劃講述之後,說:“一個人要成大業,沒有人才,可以禮聘;沒有兵将,可以招蓦;沒有錢财,可以借貸;沒有地盤,可以争奪。
但有一個前提,就是要有一個正确的觀念和戰略規劃,找到一條既順應天下大勢,又适合自己的道路。
否則,人才來了,也會走或變成庸才,地盤得了也會失去,錢糧來了也會耗盡。
” 他言下之意是,袁術沒有這個前提,而他和孫策卻有了。
“我和伯符文武互補,智勇互助,江東的豪傑,我們都沒放在眼裡。
” 周尚低聲說:“你和孫策成了大業又怎樣呢?他是君,你是臣。
能同患難,未必就能同富貴,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例子,古今還少嗎?” “我覺得伯符不會負我的,何況這是很遙遠不定的事情,何必現在去想呢?” 周尚對侄兒三分天下的規劃,十分佩服:“你雄才大略,聰慧過人,就不想自己創業嗎?就甘心居于人臣?” “自己創業不過是要掌握大權而已,但我要請教叔叔一個問題,我們掌握大權之後,又要幹什麼呢?” 周尚想了想:“救國救民,留芳後世。
” 周瑜點了點頭:“想救國救民,未必非要掌權。
掌權隻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否則,這種權力無論對掌權者,還是天下百姓,都是一種毒藥。
救國救民的路有許多條,留芳後世的路就更多,為何非要掌權呢?這是我在旅行中,聽一個山中的隐士說的,覺得很有道理。
現在的人可能忘了吳王阖闾,卻不會忘記孫子,可能會忘了魏文侯和楚悼王,卻不會忘記吳起,可能會忘記齊威王,卻不會忘記孫膑。
而那些癡迷于權術的人,大多是害己害人,即使一生掌權,死後也會身敗名裂,被後人唾罵。
即使掌權又如何呢,也不過是一日三餐,夜求一宿,來時赤條條,去時也赤條條,能帶走什麼呢?陪葬之物再多,哪一日被盜墓人光顧,也盡成他人之物。
” 周尚終于被說服了,周瑜就趁機向周尚要兩萬斛糧食,還加二百匹戰馬,以資助孫策回江東。
周尚猶豫好半天,還是答應了,一是替侄兒還一份人情,二是也看孫策非池中之物,日後真的成了大業,這筆投資會帶來驚人的回報。
孫堅的舊部隻剩下五千人,都是江東子弟,骁勇強悍。
孫堅生前,慷慨大方,賞罰有信,愛撫部屬,所以時隔數年,這些舊部對孫家還是忠心耿耿,甘願奉孫策為主。
然而,他們又都對孫策和周瑜信心不足,因而疑慮重重,士氣不高,包括程普、黃蓋、韓當和周泰等将領,也是如此心态。
劉繇麾下有三萬兵馬,戰将百餘員,糧草充足,城池堅固,又是堅守一方,在家門口作戰,無販運糧草械具之累,以逸待勞。
而我們隻有五千兵馬,能沖鋒陷陣的戰将不足二十員,糧草要長途販運,遠途進攻,兵馬疲憊,兵勢相差太過懸殊。
第一仗,要解曆陽之危。
“公謹,這仗怎麼打呢?圍困曆陽的樊能和于麋的兵力有一萬之衆,挾勝利之威,士氣正銳。
”孫策隻有在周瑜面前,才會時而流露出憂心忡忡的一面,“士兵和将領的士氣都不高。
第一仗如果打敗了,什麼宏偉霸業都談不上了。
” “兵者,詭道也。
何況是敵強我弱,更要出奇兵,方能制勝。
直接援救曆陽,和敵人硬拼,首先就不能這麼想。
” 周瑜一連數日都在苦思,沒有睡好,揉着布滿血絲的眼睛,說出圍魏救趙的破敵之計。
“不救曆陽,直接攻打兵力空虛的橫江。
橫江是樊能的老巢,樊能必會回兵求援。
援救曆陽,樊能是以逸待勞,我們攻下了橫江,形勢就逆轉過來,是我們以逸待勞。
其二,攻下橫江,能得到急需的糧草和械具,還可招蓦到新兵,而在曆陽城下打了勝仗,隻是徒增傷亡而已。
” 程普和黃蓋等人都同意了周瑜這套作戰計劃。
在那次會上,還通過了周瑜提議的一個作戰原則。
雙方交戰,勝負之根本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有生力量的消長。
以戰養戰,是立足江東之本。
招兵馬,屯糧草,是最重要的事,攻城奪地還在其次。
兵多糧足之後,攻城必勝,否則就會得而複失。
樊能,字貴先,出身将門,其祖輩屢立戰功。
他自幼習武,精通兵法,是劉繇麾下最得力的戰将之一。
于麋則是貧家子弟,一天書沒讀過,但悟性極高,勇敢堅毅,在平定黃巾軍的征戰中,智勇雙全,表現出色,從一個最低層的士兵,一路升遷,直至一方守将。
即使吳景和孫贲不依周瑜之計而行,也未必是二人的對手。
樊能聽說孫策率兵直搗橫江,明知是圍魏救趙之計,也不得不回援。
于麋和樊能友情深厚,權衡利弊,就和他共進退,以免兵力分散,被孫策各個擊破。
一天夜裡,樊能留下一座空帳和數百個穿着兵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