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 喬

關燈
周瑜離家避難這兩年,東漢王朝更加風雨飄搖。

     太常江夏人、皇氏宗親劉焉見國家已亂,就别有用心地向靈帝建議:“各地發生叛亂,是由于刺史位輕權小,無法威鎮一方,令行禁止。

    應該改置威重位高的州牧,選用有清廉名聲的重臣擔任。

    ” 靈帝胸無韬略,竟然聽從。

     自此,中央更弱,地方更強。

     公元一八九年,靈帝病重,欲廢長子劉辯,立幼子劉協為帝。

    宦官蹇碩進言,欲立劉協,要先殺劉辯的舅舅、手握重兵的大将軍何進。

    何進的宦官朋友潘隐聽到風聲,洩露出去,何進才逃脫此難,躲到自己控制的軍營,并率軍進入各郡國在京城的官邸———百郡邸,聲稱有病,不肯進宮。

     靈帝駕崩,劉辯即位,何太後臨朝,何進這才出來,掌握了朝政大權,暗中計劃将蹇碩等宦官一網打盡。

    但他畏懼宦官勢力根深蒂固,大事不成,就聽從部将袁紹的建議,多招各地的猛将,率重兵來洛陽。

     涼州牧董卓就接到了這個邀請。

     蹇碩大懼,就和中常侍張讓、趙忠、宋典等人密謀,假傳何太後旨意,将何進騙進宮,由尚方監渠穆将他殺死于嘉德殿前。

     袁紹和他的堂弟虎贲中郎将袁術等人殺進皇宮,見宦官就殺。

    宦官勢力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從此退出東漢王朝的曆史舞台。

     董卓率大軍趁機進京,專制朝政,引起舊臣們的極大不滿。

    各州郡的太守們更是不服。

     舒縣偏安一隅,像是驚濤駭浪中平靜的孤島。

    舒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着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日子,覺得天下大事和他們不相幹。

    對周瑜,他們也漸漸淡忘了,偶爾談及也是一提即過,都覺得他是個瘋子,放着好日子不過,鬧個身敗名裂,亡命他鄉。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晌午,一個少年騎着白馬飛馳而來,到城門口猛地一勒缰繩。

    那馬一聲長嘶,前蹄高舉,他在馬上卻坐得穩穩的。

    他凝視着城門的一草一木,過了好一會兒才打馬進城。

     “這不是周家的二公子周瑜嗎?” 兩年未見,周瑜由一個書生變成了一個典型的遊俠,騎着快馬,背插長劍,臉上挂滿了風塵,疲倦滄桑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堅毅,眼裡閃動着野性的目光,看誰一眼,仿佛就有一隻無形的手抓住了對方的心。

    在他的馬後還有一個大書箱,沉甸甸的,陳舊卻纖塵不染。

     這兩年,他有一半的日子是在馬上度過的,不經意地練就了一身好騎術。

     在最初的遊曆期間,天天看到的都是陌生的景色和面孔,令他十分思念故鄉和親人。

    兩個月之後,思念由濃轉薄,心中充滿了胸懷天下的豪情和好男兒志在四方的悲壯。

     天下即家,家即天下。

    天當被,地作床,何等的胸襟和氣魄。

     周家的南北大院粉飾一新,門前挂着大紅燈籠,洋溢着喜氣,兩個笑容可掬的仆人站在門前,随時等着招呼客人。

     望着此景,周瑜恍如隔世,仿佛光陰已經流逝了百年。

     從裡面出來一個頗有威儀的老者,周異随後跟了出來。

     “喬公慢走,恕不遠送,過後再到府上答謝。

    ” “令郎年少有為,周家祖上有德啊。

    ” 周異目送喬公離走,剛想轉身,就看見了周瑜。

    周瑜想跪拜,但見父親的表情十分複雜,仿佛不想相認,也就站着沒動,但淚水禁不住湧了出來。

     周異歎了口氣,柔聲說:“從後門進去吧,家裡來了好幾個客人。

    ” 周瑜轉身就走,連家裡出的什麼喜事都忘了問。

     我是周家的恥辱,不便見客人。

     周夫人聽說周瑜回來了,急急地趕過來,捧着他的臉,泣不成聲。

    但她的哭聲很低,怕客廳裡的貴賓們聽到了,破壞了喜慶氣氛。

    周瑜也不敢大聲哭,淚水越流越多。

     “公謹,你大哥被郡守陸康評選為孝廉,被華縣令任用為城門校尉,這幾天來賀喜的人絡驿不絕。

    陸大人已經答應了,再過兩年,就把他調到郡城去當差。

    ” 舒縣縣令華不實出身草寇,黃巾軍聚衆起兵時,東漢王朝國庫空虛,兵力匮乏到了極點,隻能鼓勵地方武裝去打黃巾軍。

    華不實抓住了這個機遇,受朝廷招安,并在戰鬥中立了戰功,被封為縣令。

     周瑜一聽,卻流露出一絲憂慮,欲言又止。

     等客人全走了,周異才把周瑜叫到大廳裡。

     “回來也好,一家人就團圓了。

    這兩年,家裡發生了許多事,要對你說一下。

    ”周瑜一副有話要說又覺得說不出口的神态,“你走以後,為了周家的聲望,我宣布将你逐出周家。

    你對外面的人不能再稱是周家的子弟了,我死後,你不能繼承周家的一草一木。

    ” 周夫人怕周瑜受不了,忙說:“這隻是給外人看的。

    ” “公謹,你别怪爹心狠,爹也是為了周家的前途。

    ” 周侬在母親的示意下說:“二弟,隻要沒有客人來,我們還和以前一樣。

    ” 言下之意是,有客人來,周瑜就要回避,不能進客廳,不能陪客人吃飯。

     第二天一早,周夫人怕周瑜一氣之下又離家出走,就熬了一罐雞湯早早地送來,卻看見周瑜正在奮筆疾書。

     兩年的遊曆生涯,周瑜記錄的東西太多,草稿很雜亂,裝滿了一書箱。

    這次回家,他的首要任務是要将這些筆記整理出來。

     這些筆記分三部分:一是他看到聽到的事情及事後的感悟。

    二是他的讀書筆記。

    他每到一個山青水秀之地,就放馬慢行,在馬上讀書,以兵法和東周列國的史實為最多。

    三是各地的山川地形和社會狀況。

     周夫人心痛地說:“剛回來,也不好好休息數日。

    ” “娘,時不待我啊。

    舒縣人偏安太久,不知道居安思危。

    ”周瑜看出母親的心思,笑着說:“我胸懷天下,志在四方,不會把一家一縣的事情放在心上。

    ” 周侬也來看周瑜。

     當周夫人出去,屋裡隻剩下兄弟二人時,周瑜說:“大哥,這個城門校尉你不能當啊,更不要去廬江郡。

    漢朝就要名存實亡了,各地豪強的勢力越來越大,時刻都想擺脫朝廷的控制。

    你當了這個校尉,将來要殺的人太多,要殺你的人更多,你注定要做劉家的殉葬品。

    ”他又想起了那棵枯樹上的鳥窩,“劉家就像一棵參天大樹,根已經爛了,你别想在它下面乘涼。

    ” “那該怎麼做呢?” “讀書練劍,韬光養晦,伺機而動。

    跟對人,比什麼都重要。

    廬江郡偏安一隅,有志之士沒有經過大浪淘沙,還不知道誰是英雄。

    我在山野集市中,看到或聽到許多學識過人的隐士拒不出仕,原因就是看請他的人成不了大事,敗亡之後必定殃及自己,别說功名富貴,就連性命都保不住,甚至會累及全族。

    ” 周侬覺得周瑜的話有幾分道理,但他沒有勇氣反抗父命。

     “如今,對劉家天下忠心耿耿的,隻有無兵無權的文臣和讀書人,那些世受皇恩的人,隻要手裡有兵有糧,無不想割據一方,甚至是取劉家而代之。

    ” “真的嗎?” “我周遊天下,結交了許多有識之士,誰不知道。

    像袁紹、袁術和曹操等人,祖上三代都是朝廷的重臣,但他們手裡有了兵,都利用朝廷的信任和祖輩們的影響,招兵買馬,勾引地方豪強,壯大實力。

    如果他們齊心協力,天下會這麼亂嗎?” 周瑜不敢将這樣的話對父親說,隻能幹着急。

     兄弟二人的思想觀念相差太遠。

    周瑜覺得哥哥是井底之蛙,隻看到碗口大的天,他的許多話,周侬都聽不懂。

    周侬的所言所行,他也絲毫不感興趣。

     親兄弟尚且如此,何況外人。

    親情鄉情一過,周瑜在舒縣就越待越難受了。

     舒縣人保守、閉塞、愚昧、不思進取,覺得這種太平安樂的日子會到永遠。

    舒縣的名流們仍然保持附庸風雅,一群人圍在一起,帶着一種自以為是的優越感,吟詩弄月,清談慢飲,直至深夜;或是聚在一起引經據典,比拼誰讀的書多。

     周瑜真想一腳把門踢開,闖進去狠狠地譏諷他們一番,或是用什麼東西把他們打醒。

     讀書的目的是什麼?獲得學識,好像沒錯,其實卻錯了。

    讀書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分析事情和解決事情的能力,來改造國家。

    書上的任何學識都是對過去的總結,都是死的。

    而過去不能代表将來,将來總會有許多新問題出現,書本是無法解決的,這就需要讀書人深入現實,具體分析,用創新的手段去解決。

    所以,一個人讀多少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以經世,識以緻用。

     他和舒縣人格格不入,但舒縣人的習氣還是透過空氣,慢慢地侵蝕他的理想和激情。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周瑜害怕自己呆久了會變得遲鈍,激情會漸漸熄滅。

    在外面周遊時,每天天剛亮,周瑜一定能持書沐浴在晨光下,回到舒縣沒幾天,天亮時他還在夢中。

     周瑜在原野上遇到一個牧羊人。

    他目不識丁,卻講了一個很有哲理的故事:鷹媽媽搬家的時候,搬了一窩蛋在空中飛翔,不小心讓一隻蛋從空中掉了下來,落到一個農夫的雞窩裡,和雞蛋混在一起,結果被雞媽媽孵化出來。

    雞媽媽帶着小鷹和小雞一起生活。

    小鷹慢慢長大了。

    終于有一天被鷹媽媽發現了,就把它叼到懸崖上的鷹巢裡,告訴他,你是鷹,是能夠飛上天的。

    但是,小鷹卻怎麼也飛不起來了。

     這太危險了!沒有環境的逼迫,沒有英雄人物的影響,沒有對手的存在,理想就失去了動力,激烈之火就失去了幹柴。

    我不能再在家待下去了。

     這天,周瑜在書房裡整理行裝,想着如何向母親開口。

    忽然,一股清香飄了進來,好醉人,是靈秀絕俗的少女特有的香氣,随後是輕碎的腳步聲,竟然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