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神童

關燈
景的兒子周昭經常到周瑜家玩。

    他比周瑜隻大一歲,卻比周瑜高半頭,兄弟倆剛見面時,摟脖子抱腰,十分親熱,玩一會兒就會争執起來。

    周昭自恃身高體壯,周瑜從小十分驕寵,相當任性,誰也不肯相讓,結果總是撕打起來,周瑜大哭而走,周昭得勝而歸。

     事不過三,周瑜被打了兩次,決心不再和周昭硬拼。

    周家大院裡有一條供人步行和遊憩的狹長曲廓,周瑜将一條細繩系在貼着離地面一手掌高的欄杆上,然後去向周昭挑釁,猛地把他推倒就跑。

    周昭無緣故地被打,當然不肯罷休,在後面緊追。

    周瑜跳過了那道繩索,周昭卻被重重地絆倒,手和膝蓋都磕出了血。

     周瑜自尊心極強,令家人十分擔心。

    小時候,他和大人們下圍棋,輸了就哭,還纏着對方非要再來一盤,若是對方不答應,他就哭得更厲害。

    棋不是哭赢的,想赢棋必須要提高棋藝。

    于是,周瑜就将棋盤一擺,或是自己和自己下棋,或是研究棋譜,不分晝夜,棋藝增進神速,終于一一擊敗對手,痛痛快快地複了仇。

    後來,他覺得圍棋太費時費精力,怕誤了學業,才狠心戒掉了。

     “勝,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享受,失敗則令人難以忍受。

    ”周瑜每在棋盤上勝利一場,内心就有這樣的感受。

    人生豈不就像一盤棋。

     在入讀淮江書院以前,周瑜和許多世家孩童在一起時,身體弱小的他居然建立起了自己的權威,無人欺負他。

    他還能發施号令。

    原來,周瑜自知打架是他的弱項,而讀史誦詩才是他的強項,于是就揚長避短,每當小夥伴們聚在一起,周瑜就把話題巧妙地轉移到讀書學習上來,他很快就成了中心人物,赢得了尊崇。

    他們回到家,把周瑜的文才照葫蘆畫瓢似地學一遍,就能得到長輩們的贊賞,後來才知道這都是向周瑜學的。

    于是,“小神童”的美名就在舒縣傳開了。

     “這孩子,年紀這麼小就如此能吃苦,長大了一定有出息。

    ” 廬江郡守陸康這樣說。

     周瑜卻說:“讀書苦嗎?我覺得讀書很有趣,思考很有趣啊。

    陸叔叔,有時候我真的覺得天下沒有什麼事情比讀書思考更有趣了。

    ” 最後,周瑜還說:“讀書思考是一件多麼有趣的遊戲啊。

    ” 陸康驚呆了,從此逢人就誇周瑜。

     周異聽了,飄飄然如坐雲端,那感覺比他自己做了皇帝還要美。

    周瑜的才學增進越快,他對周瑜就越寬容,何況周瑜做什麼事都有他的道理,父子發生分歧了,争論的結果往往是周異理虧,沒有理由罰周瑜。

    周異輸給自己的兒子,覺得十分光榮和欣慰。

     周瑜入讀淮江書院,成了顔衡最得意的弟子,周家人人全以為榮,臉上都沾了一層紅紅的喜氣,周瑜的一句話往往和父親同樣有權威,俨然以半個一家之主自居。

     周侬比周瑜大兩歲,品性忠實仁厚,讀書刻苦,字秀文美,但和周瑜相比就遜色甚多。

    他雖然是周家的長子,但事事都聽周瑜的。

    對此,他一點也不嫉妒,甘當配角。

     然而,周瑜也有其難教的一面,令周異十分頭痛。

     有好多次,小周瑜想到後花園的水池邊玩水,周夫人覺得天氣太冷,怕他感冒,不讓他去,他就躺在地上抗議。

    如果在他身邊的不是周夫人,而是侍女,那她們就會被他折騰得死去活來,最後隻能乖乖地服從他。

     周瑜十歲那年,竟然寫了一篇言論時政的文章,抨擊朝廷宦官專政,皇帝昏庸,還對幾個小夥伴宣講。

    周異知道後,吓出一身冷汗,嚴厲地告誡周瑜。

    周瑜非但不聽,還滔滔不絕地辯解,氣得周異用一根竹條打他。

     “你錯了沒有。

    ” “我沒錯。

    ” 周夫人在一邊急得要哭:“兒啊,快說,錯了沒有。

    說聲錯了,你爹就不打你了。

    ” “我說的沒錯。

    ” 竹條打在周瑜的身邊,疼在周異的心上,但周瑜死不認錯,令周異下不了台,于是又打了他幾下。

    周瑜咬緊牙,就是不肯說錯了。

     周夫人抱住了周異:“好了,别打了,公謹知道錯了,公謹知道錯了。

    ” 周異實在不忍心再打周瑜了,隻好騙人騙己,就把周瑜的沉默當成了認錯。

     周瑜要入讀淮江書院,周異很支持,但覺得他還太小,要過三年五載才行,但周瑜想幹的事,一天也不等。

    他不辭而别,獨自離家,摸索通達合肥的路。

    結果他迷了路,被好心人送回來時,已經蓬頭垢面,衣衫不整,像個流浪的野孩子。

    周異氣得狠狠地打了他一頓,還罰跪一夜,由于周夫人又哭又鬧,罰跪就不了了之了。

     想不到周瑜癡心不改,越挫越奮,他暗中買通了往返舒縣到合肥的客商,再次遠征合肥,終于見到了夢想中的顔衡,雖然未能入讀淮江書院,但也成功了一半。

     這十四年,周瑜是幸福而又快樂的。

    無論在何處,都有許多人疼愛他,贊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