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2)
關燈
小
中
大
6.秦氏一死,賈氏宗族四代計二十八人都馬上趕來,而賈珍“哭的淚人一般”,又說“誰不知我這媳婦比兒子還強十倍”,邊說邊哭,拍手道:“如何料理,不過盡我所有罷了!”秦氏的父親秦業,卻是在賈府二十八人全聚齊後才到的,秦氏即使并非他親傳血脈,畢竟一小從育嬰堂中抱來養大,按說他的悲痛,總不至遜于賈府諸人,但書中竟無一句交代他悲痛和落淚的話,全然隻是一個喪儀中的小小擺設,這又是怎麼回事?
7.賈珍用薛蟠送來的“幫底皆厚八寸,紋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的一副闆解鋸糊漆以殓秦氏,該闆“叫作什麼樯木,出在潢海鐵網山”,“原系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因他壞了事,就不曾拿去”。
我以為“樯木”、“潢海鐵網山”均非信筆予稱,而都隐含着某種深意。
“樯木”即桅杆木,乃航船上所用,此桅杆木也許是出自“天潢貴胄”的“鐵帽子王爺”的“山”上,原是可以将賈家引航到“萬年不壞”的境界中去的吧?不想卻“壞了事”。
(脂批說:“所謂迷津易堕,塵網難逃也。
”)《紅樓夢》中采取諧音法隐喻人事的命運歸宿,盡人皆知,隻是沒有人在秦可卿的問題上多費些腦筋,依我想來,“秦業”很可能是“勤掖”的諧音,即勤于幫賈府掖掩秦可卿的真實血統也。
否則,又該如何解釋呢? 8.秦氏死後“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宮掌宮内相戴權,先備了祭禮遣人來,次後坐了大轎,打傘鳴鑼,親來上祭”,這很古怪,據周汝昌先生指出,清代有嚴格的規定,太監是不許擅自出宮的,更何況如此大搖大擺地“坐了大轎,打傘鳴鑼”,去給一個本應視為無足輕重的賈府的重孫媳婦上祭,幾乎是明目張膽地在犯死罪。
怎麼解釋?脂批說“戴權”是“大權”之意,我以為“戴權”亦是“代全”的諧音,暗示他這樣做是得到皇帝默許的,“代為矜全”的一種姿态。
秦氏之死,與賈元春的得寵,幾乎銜接着發生,而且秦氏死時托夢給鳳姐,預告了此事,我懷疑這當中有重大的政治交易,即皇帝查明了賈府匿藏秦氏之事,秦氏不得不死,但因有元春的從中斡旋,因而準予“一死了之”,不僅縱容賈府大辦喪事,也特準大明宮掌宮内相(即大太監)出面“代為矜全”。
倘秦氏不過是營繕郎的一個抱養于育嬰堂的棄嬰,何能有此“殊榮”? 9.賈珍到邢、王夫人面前求允鳳姐協理甯國府,說:“嬸子不看侄兒、侄兒媳婦的分上,隻看死了的分上罷!”這話其實很不合乎傳統,但倘若“死了的分上”不僅是一個侄孫媳,更非一個出自營繕郎之家的棄嬰,而有着非同小可的背景與血統,那就又不足怪了,因而王夫人“今見賈珍苦苦的說到這步田地”,便終于應允了他。
否則,秦可卿的“分上”,究竟何所指呢?僅僅指她“死了”這一事實嗎? 10.秦氏出殡時,“鎮國公牛清之孫現襲一等伯牛繼宗,理國公柳彪之孫現襲一等子柳芳,齊國公陳翼之孫世襲三品威鎮将軍陳瑞文,治國公馬魁之孫世襲三品威遠将軍馬尚,修國公侯曉明之孫世襲一等子侯孝康……”等公侯都親與送殡,餘者更有郡王、侯爵伯爵家的頭面人物及許多王孫公子不可枚數地蜂擁而上,這難道都是禮儀上必須如此的嗎?顯然不是,第十四回明文寫到,正當賈府為一個重孫媳婦辦喪事時,便有“繕國公诰命亡故”,賈府隻是王邢二夫人去“打祭送殡”而已,賈赦、賈政、賈珍、賈琏、寶玉等絕對不去。
而最可駭怪者
我以為“樯木”、“潢海鐵網山”均非信筆予稱,而都隐含着某種深意。
“樯木”即桅杆木,乃航船上所用,此桅杆木也許是出自“天潢貴胄”的“鐵帽子王爺”的“山”上,原是可以将賈家引航到“萬年不壞”的境界中去的吧?不想卻“壞了事”。
(脂批說:“所謂迷津易堕,塵網難逃也。
”)《紅樓夢》中采取諧音法隐喻人事的命運歸宿,盡人皆知,隻是沒有人在秦可卿的問題上多費些腦筋,依我想來,“秦業”很可能是“勤掖”的諧音,即勤于幫賈府掖掩秦可卿的真實血統也。
否則,又該如何解釋呢? 8.秦氏死後“首七第四日”,“早有大明宮掌宮内相戴權,先備了祭禮遣人來,次後坐了大轎,打傘鳴鑼,親來上祭”,這很古怪,據周汝昌先生指出,清代有嚴格的規定,太監是不許擅自出宮的,更何況如此大搖大擺地“坐了大轎,打傘鳴鑼”,去給一個本應視為無足輕重的賈府的重孫媳婦上祭,幾乎是明目張膽地在犯死罪。
怎麼解釋?脂批說“戴權”是“大權”之意,我以為“戴權”亦是“代全”的諧音,暗示他這樣做是得到皇帝默許的,“代為矜全”的一種姿态。
秦氏之死,與賈元春的得寵,幾乎銜接着發生,而且秦氏死時托夢給鳳姐,預告了此事,我懷疑這當中有重大的政治交易,即皇帝查明了賈府匿藏秦氏之事,秦氏不得不死,但因有元春的從中斡旋,因而準予“一死了之”,不僅縱容賈府大辦喪事,也特準大明宮掌宮内相(即大太監)出面“代為矜全”。
倘秦氏不過是營繕郎的一個抱養于育嬰堂的棄嬰,何能有此“殊榮”? 9.賈珍到邢、王夫人面前求允鳳姐協理甯國府,說:“嬸子不看侄兒、侄兒媳婦的分上,隻看死了的分上罷!”這話其實很不合乎傳統,但倘若“死了的分上”不僅是一個侄孫媳,更非一個出自營繕郎之家的棄嬰,而有着非同小可的背景與血統,那就又不足怪了,因而王夫人“今見賈珍苦苦的說到這步田地”,便終于應允了他。
否則,秦可卿的“分上”,究竟何所指呢?僅僅指她“死了”這一事實嗎? 10.秦氏出殡時,“鎮國公牛清之孫現襲一等伯牛繼宗,理國公柳彪之孫現襲一等子柳芳,齊國公陳翼之孫世襲三品威鎮将軍陳瑞文,治國公馬魁之孫世襲三品威遠将軍馬尚,修國公侯曉明之孫世襲一等子侯孝康……”等公侯都親與送殡,餘者更有郡王、侯爵伯爵家的頭面人物及許多王孫公子不可枚數地蜂擁而上,這難道都是禮儀上必須如此的嗎?顯然不是,第十四回明文寫到,正當賈府為一個重孫媳婦辦喪事時,便有“繕國公诰命亡故”,賈府隻是王邢二夫人去“打祭送殡”而已,賈赦、賈政、賈珍、賈琏、寶玉等絕對不去。
而最可駭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