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欲掩料應難(2)
關燈
小
中
大
為皇帝生下兒女,但我們不能把這第二句看成一種泛語,作為元春原型的那位女性,究竟有沒有為其寵愛者懷孕生産?這是值得探究的。
最近周汝昌先生發現了廢太子胤礽的存詩裡有吟榴花的詩,認為值得玩味,他設想元春的原型可能是先分配到胤礽那裡,那時弘皙已是少年,更可能是侍候弘皙,因此她對太子一系的密事能以察覺,胤礽被廢,弘皙跟着倒黴,内務府削減弘皙待遇,元春原型又被分配去侍候弘曆(都是康熙的愛孫),周先生的這一探佚思路值得重視。
書中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探春抽到“必得貴婿”的簽,衆人笑道:“我們家已有了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有的讀者納悶,賈家的元春不是王妃而是皇妃啊,怎麼這麼說話?從這很小的地方,可以窺見元春的原型,就是先成為王妃,但老皇帝薨了,她跟的那王子繼位,王妃不就成了皇妃麼?王妃、皇妃完全可以指同一個人,就像書裡的“太妃”“老太妃”實際上指同一個人一樣。
沿此思路,我認為元春原型被再分配到弘曆處不久,就恰逢雍正暴死弘曆繼位,第一年也就是“初春”她最得乾隆寵愛,後來一年不如一年,到第四年就沒得好死。
這樣解讀“三春争及初春景”才貼切。
一般人總不動腦筋地把“三春”理解成迎、探、惜,把“初春”理解成元春自己,但是從第五回的冊頁判詞和與各人相關的曲可以看出,元春的結局非常悲慘,起碼要比遠嫁的探春和自願出家的惜春慘多了,她是命入黃泉,而探、惜都還活着啊,因此如把“春”理解為人物,那就很難說成是元春的命運比她那三個妹妹都好,她也就隻好過了迎春而已。
元春判詞的第一、第四句,在我的原型研究中,都得到了破解,起碼已絕非什麼“死結”。
我早撰文指出,《紅樓夢》裡的皇帝,是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合在一起寫,第十六回寫賈府聽說皇帝下聖旨來,賈政奉旨入朝,“賈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正是生活中曹家“伴君如伴虎”的真實寫照。
那一回通過家人賴大一句“如今老爺又往東宮去了”,更寫出了生活中的原型周旋于“萬歲”和“千歲”之間的微妙而艱難的生存狀态。
生活中的原型事件是,雍正暴薨,乾隆登基,原本就得到弘曆寵愛的元春原型,自然更春風得意,乾隆實行的懷柔政策,使雍正時獲罪的曹,那“虧空”的罪名一風吹,重新被内務府起用,曹家從乾隆元年起,着實地又“鮮花着錦,烈火烹油”般地連續三年富貴起來,小說正文從第十八回到第五十三回,全寫的是“初春景”,也就是乾隆元年的事情,當然,曹雪芹在依據生活原型的基礎上,加以了必要的誇張、渲染、騰挪、移借、想像、虛構,但總體而言是時序井然,連那一年的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種節,也給寫了進去,這就是小說中的細節原型。
研究這類的細節原型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回裡黛玉在榮國府正堂看見的金匾和銀對聯,其細節原型分别是康熙南巡時與其幼時教養嬷嬷孫氏(曹寅母親,曹雪芹曾祖母)邂逅,為職造署題“萱瑞堂”大匾,以及當時随父王南巡的太子為曹家題其名對“樓中飲興因明月,江上詩情為晚霞”。
最近周汝昌先生發現了廢太子胤礽的存詩裡有吟榴花的詩,認為值得玩味,他設想元春的原型可能是先分配到胤礽那裡,那時弘皙已是少年,更可能是侍候弘皙,因此她對太子一系的密事能以察覺,胤礽被廢,弘皙跟着倒黴,内務府削減弘皙待遇,元春原型又被分配去侍候弘曆(都是康熙的愛孫),周先生的這一探佚思路值得重視。
書中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探春抽到“必得貴婿”的簽,衆人笑道:“我們家已有了王妃,難道你也是王妃不成?”有的讀者納悶,賈家的元春不是王妃而是皇妃啊,怎麼這麼說話?從這很小的地方,可以窺見元春的原型,就是先成為王妃,但老皇帝薨了,她跟的那王子繼位,王妃不就成了皇妃麼?王妃、皇妃完全可以指同一個人,就像書裡的“太妃”“老太妃”實際上指同一個人一樣。
沿此思路,我認為元春原型被再分配到弘曆處不久,就恰逢雍正暴死弘曆繼位,第一年也就是“初春”她最得乾隆寵愛,後來一年不如一年,到第四年就沒得好死。
這樣解讀“三春争及初春景”才貼切。
一般人總不動腦筋地把“三春”理解成迎、探、惜,把“初春”理解成元春自己,但是從第五回的冊頁判詞和與各人相關的曲可以看出,元春的結局非常悲慘,起碼要比遠嫁的探春和自願出家的惜春慘多了,她是命入黃泉,而探、惜都還活着啊,因此如把“春”理解為人物,那就很難說成是元春的命運比她那三個妹妹都好,她也就隻好過了迎春而已。
元春判詞的第一、第四句,在我的原型研究中,都得到了破解,起碼已絕非什麼“死結”。
我早撰文指出,《紅樓夢》裡的皇帝,是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合在一起寫,第十六回寫賈府聽說皇帝下聖旨來,賈政奉旨入朝,“賈母等合家人等心中皆惶惶不定”,正是生活中曹家“伴君如伴虎”的真實寫照。
那一回通過家人賴大一句“如今老爺又往東宮去了”,更寫出了生活中的原型周旋于“萬歲”和“千歲”之間的微妙而艱難的生存狀态。
生活中的原型事件是,雍正暴薨,乾隆登基,原本就得到弘曆寵愛的元春原型,自然更春風得意,乾隆實行的懷柔政策,使雍正時獲罪的曹,那“虧空”的罪名一風吹,重新被内務府起用,曹家從乾隆元年起,着實地又“鮮花着錦,烈火烹油”般地連續三年富貴起來,小說正文從第十八回到第五十三回,全寫的是“初春景”,也就是乾隆元年的事情,當然,曹雪芹在依據生活原型的基礎上,加以了必要的誇張、渲染、騰挪、移借、想像、虛構,但總體而言是時序井然,連那一年的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種節,也給寫了進去,這就是小說中的細節原型。
研究這類的細節原型也是很重要的。
第三回裡黛玉在榮國府正堂看見的金匾和銀對聯,其細節原型分别是康熙南巡時與其幼時教養嬷嬷孫氏(曹寅母親,曹雪芹曾祖母)邂逅,為職造署題“萱瑞堂”大匾,以及當時随父王南巡的太子為曹家題其名對“樓中飲興因明月,江上詩情為晚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