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鬼子來了

關燈
夜,緊張的夜,繁忙的夜,難忘的夜。

     一切都已經就緒了,馬寶堂忽然說:“我不走了。

    ”“那怎麼行?”馬英着急地說。

     “你看我這個樣子,還能走嗎?”馬寶堂白天在房上傷了風,又從梯子上摔了一交,說着話便咳嗽起來。

     “不能走也得走啊!就是擡,我們也要把你擡走。

    ”“那我還去累贅你們?” “咱們抗日還能講這個。

    ” “不,不,我老了,也做不了啥工作,隻要你們走了我就放心啦。

    ” “那不行,你是戰委會主任,他們怎麼會放過你!”“我這麼大歲數了,他們怎麼不了我。

    ” “你,你把他們當成什麼好人了?” “孩子,你怎麼說這個話!……” 二人你一言我一語,聲音越說越高,馬英的臉漲得通紅,馬寶堂的胡子直抖。

    可是在他們這激烈的争吵中包含着多麼深厚的友情啊! 講起他們兩家的友情,那可真有一些年代了。

    馬寶堂的父親和馬英的祖父就是老世交,當他們生下馬寶堂和馬老山時,就商量讓他們将來成為一文一武,改變這窮苦的命運。

    這樣就讓馬寶堂去讀書,把馬老山送去學拳術,兩位老人拚着命在地裡死受活受來供養他們。

    但他們的理想落了空,馬老山因為扭了腰,隻好回到家裡種地;馬寶堂好容易進了個秀才,可是再蹬不上去,回到鎮上教書。

    馬寶堂和馬老山雖然職業、性格完全不同,但窮苦的命運仍然把他們擰在一起,不過他們兩家的友情卻是從馬英的出世進一步加深的。

    馬英是晚生子,馬大娘三十五歲才生他,“過滿月”那天,馬寶堂去道喜,把馬英抱在懷裡看了看說:“這孩子天庭飽滿,地閣方元,耳朵大,将來少不得是個‘七品’哩!”還說,“長大了一定讓孩子讀書。

    ” 馬老山說:“隻怕生在咱窮人家沒那個福。

    ” 馬大娘說:“全靠他大爺搭邦了。

    ” “沒說的,這孩子我要親自教導他。

    ”馬寶堂撫着胡子笑了。

     後來,馬英就進了肖家鎮的小學,馬寶堂自動把馬英的學費文具全部包下來,他沒有兒女,對馬英就象對自己的親兒子一樣,有時還要把着馬英的手教寫字。

    對馬英的聰明和智慧,他常在衆人面前誇獎,說:“這是我們馬莊的榮耀!”言下之意:這也是我馬寶堂的榮耀呀! 馬英對馬寶堂十分尊重,他感激在他孤苦的童年迂到這樣一位好心的老人。

    後來盡管他發現馬寶堂的思想過分陳舊,但他每次從師範學校回家,總要去看望馬寶堂一下,還常帶些報紙或别的禮品。

    可是,在他上南宮受訓之前,和馬寶堂發生了一次争執,馬寶堂說共産黨不是正統,将來坐不了天下,要他去投中央軍。

    自然馬英沒聽他的話,還是到南宮去了。

     就在馬英走後的第三天,馬莊發生了一次變故。

    北邊的炮聲越來越近了,人們誰也無心下地,吃過飯,便三三兩兩拿着旱煙袋到關帝廟前打聽消息。

     這馬莊本是個幾十戶人家的小村子,從村南一眼可以望到村北,關帝廟就蓋在村中心的丁字亍口上,由于村小人窮,關帝爺的生意也不好,香火很希,廟前總是冷清清的。

    可是因為最近關帝廟前成了談論時事的中心,這裡便熱鬧起來,成了全村人關心的地方。

     馬莊沒有财主,全是些貧雇農。

    他們大部分都是租着村西三裡地肖家鎮上大地主蘇金榮的地。

    馬莊唯一有地位的人,要算馬寶堂了。

    到底是念過書的人,見聞多,知識廣,他很快便成了關帝廟前議論國事的主要角色。

    什麼“國難當頭”啊,“亡國奴不如喪家之犬”啊,很多這樣的文言名詞。

    莊稼人雖然不能完全聽懂,但可以領會到其中的主要意思,知道情況确實不妙了。

    有的說道:“這年月可怎麼辦啊!”還有的人問道:“可有什麼解救的法兒麼?” 馬寶堂用手拈着白胡子,嘿嘿地笑了:“天無絕人之路啊,能人之外有能人!就拿關東來說吧,大帥死了,少帥還在啊!①日本鬼子欺少帥年幼,一天日本鬼子的領事把少帥請了去,少帥一進領事館,那領事就問道:‘學良,帶來了嗎?’‘什麼?’‘圖章啊!’那領事要買東三省的收據呢!少帥說:‘帶來了!’說着就用手從腰裡掏,你們猜是什麼?” “什麼?”大家異口同聲地反問道。

     “腰别子!”②馬寶堂神氣十足地說,“那領事一見就吓躐啦。

    ” ①大帥:指張作霖;少帥:指張學良。

     ②“腰别子”:是一種最原始的裝火藥的手槍。

     “少帥要是在我們這裡就好啦!”不知誰這樣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