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舉火燎天何煌煌
關燈
小
中
大
源出波斯,本名摩尼教,于唐武後延載無年傳入中土,其時波斯人拂多誕持明教“三宗經”來朝,中國人始習此教經典。
唐大曆三年六月二十九日,長安洛陽建明教寺院“大雲光明寺”。
此後太原、荊州、揚州、洪州、越州等重鎮,均建有大雲光明寺。
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
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秘密教會,曆朝均受官府摧殘。
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秘,終于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張無忌讀到此處,不禁長歎,說道:“楊左使,本教教旨原是去惡行善,和釋道并無大異,何以自唐代以來,曆朝均受慘酷屠戮?”楊逍道:“釋家雖說普渡衆生,但僧衆出家,各持清修,不理世務。
道家亦然。
本教則聚集鄉民,不論是誰有甚危難困苦,諸教衆一齊出力相助。
官府欺壓良民,甚麼時候能少了?甚麼地方能少了?一遇到有人被官府冤屈欺壓,本教勢必和官府相抗。
”張無忌點了點頭,說道:“隻有朝廷官府不去欺壓良民,土豪惡霸不敢橫行不法,到那時候,本教方能真正的興旺。
”楊逍拍案而起,大聲道:“教主之言,正說出了本教教旨的關鍵所在。
”張無忌道:“楊左使,你說當真能有這麼一日麼?” 楊逍沉吟半晌,說道:“但盼真能有這麼一天。
宋朝本教方臘方教主起事,也隻不過是為了想叫官府不敢欺壓良民。
”他翻開那本書來,指到明教教主方臘在浙東起事、震動天下的記載。
張無忌看得悠然神往,掩卷說道:“大丈夫固當如是。
雖然方教主殉難身死,卻終是轟轟烈烈的幹了一番事業。
”兩人心意相通,都不禁血熱如沸。
楊逍又道:“本教曆代均遭嚴禁,但始終屹立不倒。
南宋紹興四年,有個官員叫做王居正,對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說到本教之事,教主可以一觀。
” 說着翻到書中一處,抄錄着王居正那道奏章。
張無忌看那奏章中寫道:“伏見兩浙州縣有吃菜事魔之俗。
方臘以前,法禁尚寬,而事魔之俗猶未至于甚熾。
方臘之後,法禁愈嚴,而事魔愈不可勝禁。
……臣聞事魔者,每鄉每村有一二桀黠,謂之魔頭,盡錄其鄉村姓氏名字,相與詛盟為魔之黨。
凡事魔者不肉食。
而一家有事,同黨之人皆出力以相赈恤。
蓋不肉食則費省,費省故易足。
同黨則相親,相親則相恤而事易濟……”張無忌讀到這裡,說道:“那王居正雖然仇視本教,卻也知本教教衆節儉樸實,相親相愛。
” 他接下去又看那奏章:“……臣以為此先王導其民使相親相友相助之意。
而甘淡薄,教節儉,有古淳樸之風。
今民之師帥,既不能以是為政,乃為魔頭者竊取以瞽惑其黨,使皆歸德于其魔,于是從而附益之以邪僻害教之說。
民愚無知,謂吾從魔之言,事魔之道,而食易足、事易濟也,故以魔頭之說為皆可信,而争趨歸之。
此所以法禁愈嚴,而愈不可勝禁。
” 他讀到這裡,轉頭向楊逍道:“楊左使,‘法禁愈嚴,而愈不可勝禁’這句話,正是本教深得民心的明證。
這部書可否借我一閱,也好讓我多知本教往聖先賢的業績遺訓?” 楊逍道:“正要請教主指教。
” 張無忌将書收起,說道:“俞三伯和殷六叔傷勢大好了,我們明日便首途蝴蝶谷去。
我另有一事要和楊左使相商,那是關于不悔妹子的。
” 楊逍隻道他要開口求婚,心下甚喜,說道:“不悔的性命全出教主所賜,屬下父女感恩圖報,非隻一日。
教主但有所命,無不樂從。
” 張無忌于是将楊不悔那日如何向自己吐露心事的情由,一一說了。
楊逍一聽之下,錯愕萬分,怔怔的說不出話來,隔了半晌,才道:“小女蒙殷六俠垂青,原是楊門之幸。
隻是他二人年紀懸殊,輩份又異,這個……這個……” 說了兩次“這個”,卻接不下去了。
張無忌道:“殷六叔還不到四十歲,方當壯盛。
不悔妹子叫他一聲叔叔,也不是真有甚麼血緣之親,師門之誼。
他二人情投意合,倘若成了這頭姻緣,上代的仇嫌盡數化解,正是大大的美事。
” 楊逍原是個十分豁達之人,又為紀曉芙之事,每次見到殷梨亭總抱愧于心,暗想不悔既然傾心于他,結成了姻親,便贖了自己的前愆,從此明教和武當派再也不存芥蒂,于是長揖說道:“教主玉成此事,足見關懷。
屬下先此謝過。
” 當晚張無忌傳出喜訊,群豪紛紛向殷梨亭道喜。
楊不悔害羞,躲在房中不肯出來。
張三豐和俞岱岩得知此事時,起初也頗驚奇,但随即便為殷梨亭喜歡。
說到婚期,殷梨亭道:“待大師哥他們回山,衆兄弟完聚,那時再辦喜事不遲。
” 次日張無忌偕同楊逍、殷天正、殷野王、鐵冠道人、周颠、小昭等人,辭别張三豐師徒,首途前往淮北。
楊不悔留在武當山服侍殷梨亭。
當時男女之防雖嚴,但他們武林中人,也不去理會這些小節。
明教一行人曉行夜宿,向東北方行去,一路上隻見田地荒蕪,民有饑色。
沿海諸省本為殷實富庶之區,但眼前餓殍遍野,生民之困,已到極處。
群豪慨歎百姓慘遭劫難。
卻又知蒙古人如此暴虐,霸居中土之期必不久長,正是天下英雄揭竿起事的良機。
這一日來到界牌集,離蝴蝶谷已然不遠,正行之間,忽聽得前面喊殺之聲大震,兩支人馬正在交兵。
群豪縱馬上前,穿過一座森林,隻見千餘名蒙占兵分列左右,正在進攻一座山寨。
寨上飄出一面繪着紅色火焰的大旗,正是明教的旗幟。
寨中人數不多,似有不支之勢,但兀自健鬥不屈。
蒙古兵矢發如雨,大叫:“魔教的叛賊,快快投降!” 周颠道:“教主,咱們上嗎?”張無忌道:“好!先去殺了帶兵的軍官。
” 楊逍、殷天正、殷野王、鐵冠道人、周颠五人應命而出,沖入敵陣,長劍揮動,兩名元兵的百夫長首先落馬,跟着統兵的千夫長也被殷野王一刀砍死。
元兵群龍無首,登時大亂。
山寨中人見來了外援,大聲歡呼。
寨門開處,一條黑衣大漢手挺長矛,當先沖出,元兵當者辟易,無人敢撄其鋒。
隻見那大漢長矛一閃,便有一名元軍被刺,倒撞下馬。
衆元兵驚呼連連,四下奔逃。
楊逍等見這大漢威風凜凜,有若天神,無不贊歎:“好一位英雄将軍。
” 此時張無忌早已看清楚那大漢的面貌,正是常自想念的常遇春大哥,隻是劇鬥方酣,不即上前相見。
明教人衆前後夾攻,元軍死傷了五六百人,餘下的不敢戀戰,分頭落荒而走。
常遇春橫矛大笑,叫道:“是哪一路的兄弟前來相助?常某感激不盡。
” 張無忌叫道:“常大哥,想煞小弟也。
”縱身而前,緊緊握住了他手。
常遇春躬身下拜,說道:“教主兄弟,我既是你大哥,又是你屬下,真是歡喜得不知如何才好。
” 原來常遇春歸五行旗中巨木旗下該管,張無忌接任教主等等情由,已得掌旗使聞蒼松示知。
這些日子來他率領本教兄弟,日夜等候張無忌到來,不料元軍卻來攻打。
常遇春見己寡敵衆,本拟故意示弱,将元軍誘入寨中,一鼓而殲,但張無忌等突然趕到應援,他便乘勢開寨殺出。
他在明教中職位不高,當下向楊逍、殷天正等一一參見。
群豪以他是教主的結義兄弟,都不敢以長上自居,執手問好,相待盡禮。
常遇春邀請群豪入寨,殺生宰羊,大擺酒筵,說起别來情由。
這幾年來淮南淮北水旱相繼,百姓苦不堪言。
常遇春無以為生,便嘯聚一班兄弟,做那打家劫舍的綠林好漢勾當,倒也逍遙快活,山寨中糧食金銀多了,便去赈濟貧民。
元軍幾次攻打,都奈何他不得。
衆人在山寨中歇了一晚,次日和常遇春一齊北行,料得元軍新敗,兩三月内決計不敢再來。
數日後到了蝴蝶谷外。
先到的教衆得知教主駕到,列成長隊,迎出谷來。
其時巨木旗下執事人等,早已在蝴蝶谷中搭造了許多茅舍木屋,以供與會的各路教衆居住。
韋一笑、彭瑩玉、說不得等均已先此到達,報稱并未探查到那趙姑娘的訊息。
張無忌接見諸路教衆後,備了祭品,分别到胡青牛夫婦及紀曉芙墓前緻祭,想起當日離谷時何等凄惶狼狽,今日歸來卻是雲茉燦爛,風光無限,真是恍若隔世。
再過三日便是八月十五,蝴蝶谷中築了高壇,壇前燒起熊熊大火。
張無忌登壇宣示和中原諸門派盡釋前愆、反元抗胡之意,又頒下教規,重申行善去惡、除暴安良的教旨。
教衆一齊凜遵,各人身前點起香束,立誓對教主令旨,決不敢違。
是日壇前火光燭天,香播四野,明教之盛,遠邁前代。
年老的教衆眼見這片興旺氣象,想起十餘年來本教四分五裂、幾緻覆滅的情景,忍不住喜極而泣。
午後屬下教衆報道:“洪水旗旗下弟子朱元璋、徐達諸人求見。
”張無忌大喜,親自迎出門去。
朱元璋、徐達率同湯和、鄧愈、花雲、吳良、吳祯諸人恭恭敬敬的站在門外,見到張無忌出來,一齊躬身行禮,說道:“參見教主!”張無忌時常念着那日徐達救命之恩,見到衆人,喜之不盡,當即還禮,左手攜着朱元璋,右手攜着徐達,同進室内,命衆人坐下。
衆人告了罪,才行就坐。
這時朱元璋已然還俗,不再作僧人打扮,說道:“屬下等奉教主旨令,趕來蝴蝶谷,本應早到候駕,但途中遇上了一件十分跷蹊之事,屬下等跟蹤追查,以緻誤了會期,還請教主恕罪。
”張無忌道:“卻不知遇上了何事?” 朱元璋道:“六月上旬,我們便得到教主的令旨,大夥兒好生歡喜,兄弟們商議,該當備甚麼禮物慶賀教主才是。
淮北是苦地方,沒甚麼好東西的,幸得會期尚遠,大夥兒便一起上山東去闖闖。
我們生怕給官府認了出來,因此扮作了趕腳的騾車夫,屬下算是個車夫頭兒。
這天來到河南歸德府,接了幾個老西客人,要往山東菏澤。
正行之間,忽然有夥人趕了上來,掄刀使槍,十分
唐大曆三年六月二十九日,長安洛陽建明教寺院“大雲光明寺”。
此後太原、荊州、揚州、洪州、越州等重鎮,均建有大雲光明寺。
至會昌三年,朝廷下令殺明教徒,明教勢力大衰。
自此之後,明教便成為犯禁的秘密教會,曆朝均受官府摧殘。
明教為圖生存,行事不免詭秘,終于摩尼教這個“摩”字,被人改為“魔”字,世人遂稱之為魔教。
張無忌讀到此處,不禁長歎,說道:“楊左使,本教教旨原是去惡行善,和釋道并無大異,何以自唐代以來,曆朝均受慘酷屠戮?”楊逍道:“釋家雖說普渡衆生,但僧衆出家,各持清修,不理世務。
道家亦然。
本教則聚集鄉民,不論是誰有甚危難困苦,諸教衆一齊出力相助。
官府欺壓良民,甚麼時候能少了?甚麼地方能少了?一遇到有人被官府冤屈欺壓,本教勢必和官府相抗。
”張無忌點了點頭,說道:“隻有朝廷官府不去欺壓良民,土豪惡霸不敢橫行不法,到那時候,本教方能真正的興旺。
”楊逍拍案而起,大聲道:“教主之言,正說出了本教教旨的關鍵所在。
”張無忌道:“楊左使,你說當真能有這麼一日麼?” 楊逍沉吟半晌,說道:“但盼真能有這麼一天。
宋朝本教方臘方教主起事,也隻不過是為了想叫官府不敢欺壓良民。
”他翻開那本書來,指到明教教主方臘在浙東起事、震動天下的記載。
張無忌看得悠然神往,掩卷說道:“大丈夫固當如是。
雖然方教主殉難身死,卻終是轟轟烈烈的幹了一番事業。
”兩人心意相通,都不禁血熱如沸。
楊逍又道:“本教曆代均遭嚴禁,但始終屹立不倒。
南宋紹興四年,有個官員叫做王居正,對皇帝上了一道奏章,說到本教之事,教主可以一觀。
” 說着翻到書中一處,抄錄着王居正那道奏章。
張無忌看那奏章中寫道:“伏見兩浙州縣有吃菜事魔之俗。
方臘以前,法禁尚寬,而事魔之俗猶未至于甚熾。
方臘之後,法禁愈嚴,而事魔愈不可勝禁。
……臣聞事魔者,每鄉每村有一二桀黠,謂之魔頭,盡錄其鄉村姓氏名字,相與詛盟為魔之黨。
凡事魔者不肉食。
而一家有事,同黨之人皆出力以相赈恤。
蓋不肉食則費省,費省故易足。
同黨則相親,相親則相恤而事易濟……”張無忌讀到這裡,說道:“那王居正雖然仇視本教,卻也知本教教衆節儉樸實,相親相愛。
” 他接下去又看那奏章:“……臣以為此先王導其民使相親相友相助之意。
而甘淡薄,教節儉,有古淳樸之風。
今民之師帥,既不能以是為政,乃為魔頭者竊取以瞽惑其黨,使皆歸德于其魔,于是從而附益之以邪僻害教之說。
民愚無知,謂吾從魔之言,事魔之道,而食易足、事易濟也,故以魔頭之說為皆可信,而争趨歸之。
此所以法禁愈嚴,而愈不可勝禁。
” 他讀到這裡,轉頭向楊逍道:“楊左使,‘法禁愈嚴,而愈不可勝禁’這句話,正是本教深得民心的明證。
這部書可否借我一閱,也好讓我多知本教往聖先賢的業績遺訓?” 楊逍道:“正要請教主指教。
” 張無忌将書收起,說道:“俞三伯和殷六叔傷勢大好了,我們明日便首途蝴蝶谷去。
我另有一事要和楊左使相商,那是關于不悔妹子的。
” 楊逍隻道他要開口求婚,心下甚喜,說道:“不悔的性命全出教主所賜,屬下父女感恩圖報,非隻一日。
教主但有所命,無不樂從。
” 張無忌于是将楊不悔那日如何向自己吐露心事的情由,一一說了。
楊逍一聽之下,錯愕萬分,怔怔的說不出話來,隔了半晌,才道:“小女蒙殷六俠垂青,原是楊門之幸。
隻是他二人年紀懸殊,輩份又異,這個……這個……” 說了兩次“這個”,卻接不下去了。
張無忌道:“殷六叔還不到四十歲,方當壯盛。
不悔妹子叫他一聲叔叔,也不是真有甚麼血緣之親,師門之誼。
他二人情投意合,倘若成了這頭姻緣,上代的仇嫌盡數化解,正是大大的美事。
” 楊逍原是個十分豁達之人,又為紀曉芙之事,每次見到殷梨亭總抱愧于心,暗想不悔既然傾心于他,結成了姻親,便贖了自己的前愆,從此明教和武當派再也不存芥蒂,于是長揖說道:“教主玉成此事,足見關懷。
屬下先此謝過。
” 當晚張無忌傳出喜訊,群豪紛紛向殷梨亭道喜。
楊不悔害羞,躲在房中不肯出來。
張三豐和俞岱岩得知此事時,起初也頗驚奇,但随即便為殷梨亭喜歡。
說到婚期,殷梨亭道:“待大師哥他們回山,衆兄弟完聚,那時再辦喜事不遲。
” 次日張無忌偕同楊逍、殷天正、殷野王、鐵冠道人、周颠、小昭等人,辭别張三豐師徒,首途前往淮北。
楊不悔留在武當山服侍殷梨亭。
當時男女之防雖嚴,但他們武林中人,也不去理會這些小節。
明教一行人曉行夜宿,向東北方行去,一路上隻見田地荒蕪,民有饑色。
沿海諸省本為殷實富庶之區,但眼前餓殍遍野,生民之困,已到極處。
群豪慨歎百姓慘遭劫難。
卻又知蒙古人如此暴虐,霸居中土之期必不久長,正是天下英雄揭竿起事的良機。
這一日來到界牌集,離蝴蝶谷已然不遠,正行之間,忽聽得前面喊殺之聲大震,兩支人馬正在交兵。
群豪縱馬上前,穿過一座森林,隻見千餘名蒙占兵分列左右,正在進攻一座山寨。
寨上飄出一面繪着紅色火焰的大旗,正是明教的旗幟。
寨中人數不多,似有不支之勢,但兀自健鬥不屈。
蒙古兵矢發如雨,大叫:“魔教的叛賊,快快投降!” 周颠道:“教主,咱們上嗎?”張無忌道:“好!先去殺了帶兵的軍官。
” 楊逍、殷天正、殷野王、鐵冠道人、周颠五人應命而出,沖入敵陣,長劍揮動,兩名元兵的百夫長首先落馬,跟着統兵的千夫長也被殷野王一刀砍死。
元兵群龍無首,登時大亂。
山寨中人見來了外援,大聲歡呼。
寨門開處,一條黑衣大漢手挺長矛,當先沖出,元兵當者辟易,無人敢撄其鋒。
隻見那大漢長矛一閃,便有一名元軍被刺,倒撞下馬。
衆元兵驚呼連連,四下奔逃。
楊逍等見這大漢威風凜凜,有若天神,無不贊歎:“好一位英雄将軍。
” 此時張無忌早已看清楚那大漢的面貌,正是常自想念的常遇春大哥,隻是劇鬥方酣,不即上前相見。
明教人衆前後夾攻,元軍死傷了五六百人,餘下的不敢戀戰,分頭落荒而走。
常遇春橫矛大笑,叫道:“是哪一路的兄弟前來相助?常某感激不盡。
” 張無忌叫道:“常大哥,想煞小弟也。
”縱身而前,緊緊握住了他手。
常遇春躬身下拜,說道:“教主兄弟,我既是你大哥,又是你屬下,真是歡喜得不知如何才好。
” 原來常遇春歸五行旗中巨木旗下該管,張無忌接任教主等等情由,已得掌旗使聞蒼松示知。
這些日子來他率領本教兄弟,日夜等候張無忌到來,不料元軍卻來攻打。
常遇春見己寡敵衆,本拟故意示弱,将元軍誘入寨中,一鼓而殲,但張無忌等突然趕到應援,他便乘勢開寨殺出。
他在明教中職位不高,當下向楊逍、殷天正等一一參見。
群豪以他是教主的結義兄弟,都不敢以長上自居,執手問好,相待盡禮。
常遇春邀請群豪入寨,殺生宰羊,大擺酒筵,說起别來情由。
這幾年來淮南淮北水旱相繼,百姓苦不堪言。
常遇春無以為生,便嘯聚一班兄弟,做那打家劫舍的綠林好漢勾當,倒也逍遙快活,山寨中糧食金銀多了,便去赈濟貧民。
元軍幾次攻打,都奈何他不得。
衆人在山寨中歇了一晚,次日和常遇春一齊北行,料得元軍新敗,兩三月内決計不敢再來。
數日後到了蝴蝶谷外。
先到的教衆得知教主駕到,列成長隊,迎出谷來。
其時巨木旗下執事人等,早已在蝴蝶谷中搭造了許多茅舍木屋,以供與會的各路教衆居住。
韋一笑、彭瑩玉、說不得等均已先此到達,報稱并未探查到那趙姑娘的訊息。
張無忌接見諸路教衆後,備了祭品,分别到胡青牛夫婦及紀曉芙墓前緻祭,想起當日離谷時何等凄惶狼狽,今日歸來卻是雲茉燦爛,風光無限,真是恍若隔世。
再過三日便是八月十五,蝴蝶谷中築了高壇,壇前燒起熊熊大火。
張無忌登壇宣示和中原諸門派盡釋前愆、反元抗胡之意,又頒下教規,重申行善去惡、除暴安良的教旨。
教衆一齊凜遵,各人身前點起香束,立誓對教主令旨,決不敢違。
是日壇前火光燭天,香播四野,明教之盛,遠邁前代。
年老的教衆眼見這片興旺氣象,想起十餘年來本教四分五裂、幾緻覆滅的情景,忍不住喜極而泣。
午後屬下教衆報道:“洪水旗旗下弟子朱元璋、徐達諸人求見。
”張無忌大喜,親自迎出門去。
朱元璋、徐達率同湯和、鄧愈、花雲、吳良、吳祯諸人恭恭敬敬的站在門外,見到張無忌出來,一齊躬身行禮,說道:“參見教主!”張無忌時常念着那日徐達救命之恩,見到衆人,喜之不盡,當即還禮,左手攜着朱元璋,右手攜着徐達,同進室内,命衆人坐下。
衆人告了罪,才行就坐。
這時朱元璋已然還俗,不再作僧人打扮,說道:“屬下等奉教主旨令,趕來蝴蝶谷,本應早到候駕,但途中遇上了一件十分跷蹊之事,屬下等跟蹤追查,以緻誤了會期,還請教主恕罪。
”張無忌道:“卻不知遇上了何事?” 朱元璋道:“六月上旬,我們便得到教主的令旨,大夥兒好生歡喜,兄弟們商議,該當備甚麼禮物慶賀教主才是。
淮北是苦地方,沒甚麼好東西的,幸得會期尚遠,大夥兒便一起上山東去闖闖。
我們生怕給官府認了出來,因此扮作了趕腳的騾車夫,屬下算是個車夫頭兒。
這天來到河南歸德府,接了幾個老西客人,要往山東菏澤。
正行之間,忽然有夥人趕了上來,掄刀使槍,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