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有女長舌利如槍

關燈
倒忘了。

    ” 這才想起,魔教中人規矩極嚴,戒食葷腥,自唐朝以來,即是如此。

    北宋末年,明教大首領方臘在浙東起事,當時官民稱之為“食菜事魔教”。

    食菜和奉事魔王,是魔教的兩大規律,傳之已達數百年。

    宋朝以降,官府對魔教誅殺極嚴,武林中人也對之甚為歧視,因此魔教教徒行事十分隐秘,雖然吃素,卻對外人假稱奉佛拜菩薩,不敢洩漏自己身分。

     常遇春道:“張真人,你于我有救命大恩,何況你也早知曉我的來曆,自也不用相瞞。

    小人是事奉明尊的明教中人,朝廷官府當我們是十惡不赦之徒,名門正派的俠義道瞧我們不起,甚至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的黑道中人,也說我們是妖魔鬼怪。

    你老人家明知我的身分來曆,還是出手相救,這番恩德,當真不知如何報答。

    ” 張三豐于魔教的來曆略有所聞,知道魔教所奉的大魔王叫做摩尼,教中人稱之為“明尊”。

    該教于唐朝憲宗元和年間傳入中土,當時稱之“摩尼教”,又稱“大雲光明教”,教徒自稱“明教”,旁人卻稱之為魔教,他微一沉吟,說道:“常英雄……” 常遇春忙道:“老道爺,你不用英雄長,豪傑短啦,幹脆叫我遇春得了。

    ” 張三豐道:“好!遇春,你今年多大歲數?”常遇春道:“我剛好二十歲。

    ” 張三豐見他雖然濃髯滿腮,但言談舉止間顯得年紀甚輕,是以有此一問,于是點頭道:“你不過剛長大成人,雖然投入魔教,但陷溺未深,及早回頭,一點也沒遲了。

    我有一句不中聽的話勸你,盼你不要見怪。

    ”常遇春道:“老道爺見教,小人怎敢見怪?” 張三豐道:“好!我勸你即日洗心革面,棄了邪教。

    你若不嫌武當派本領低微,老道便命我大徒兒宋遠橋收你為徒。

    日後你行走江湖,揚眉吐氣,誰也不敢輕視于你。

    ” 宋遠橋是七俠之首,名震天下,尋常武林中人要見他一面亦是不易。

    武當諸俠直到近年方始收徒,但揀選甚嚴,若非根骨資質、品行性情無一不佳,決不能投入武當門下。

    常遇春出身魔教,常人一聽早已皺起眉頭,竟蒙張三豐垂青,要他投入宋遠橋門下,于學武之人而言,實是難得之極的莫大福緣。

     豈知常遇春朗聲道:“小人蒙張真人瞧得起,實是感激之極,但小人身屬明教,終身不敢背教。

    ”張三豐又勸了幾句,常遇春堅決不從。

     張三豐見他執迷不悟,不由得搖頭歎息,說道:“這個小姑娘……”常遇春道:“老道長放心,這位小姑娘的爹爹因我而死,小人自當設法妥為照料。

    ”張三豐道:“好!不過你不可讓她入了貴教。

    ”常遇春道:“真不知我們如何罪大惡極,給人家這麼瞧不起,當我們明教中人便似毒蛇猛獸一般。

    好,老道長既如此吩咐,小人遵命。

    ” 張三豐将張無忌抱在手裡,說道:“那麼咱們就此别過了。

    ”他實不願與魔教中人多打交道,那“後會有期”四字也忍住了不說。

    常遇春又再拜謝。

     周芷若向張無忌道:“小相公,你要天天吃飽飯,免得老道爺操心。

    ” 張無忌眼淚奪眶而出,哽咽道:“多謝你好心,可是……可是我沒幾天飯可吃了。

    ”張三豐心下黯然,舉起袍袖,給他擦去了腮邊流下來的眼淚。

    周芷若驚道:“甚麼?你……你……”張三豐道:“小姑娘,你良心甚好,但盼你日後走上正途,千萬别陷入邪魔才好。

    ” 周芷若道:“是,可是這位小相公,為甚麼說沒幾天飯好吃了?”張三豐凄然不答。

     常遇春道:“張真人,你老人家功行深厚,神通廣大,這位小爺雖然中毒不淺,總能化解罷?”張三豐道:“是!”可是伸在張無忌身下的左手卻輕輕搖了兩搖,意思是說他毒重難愈,隻是不讓他自己知道。

     常遇春見他搖手,吃了一驚,說道:“小人内傷不輕,正要去求一位神醫療治,何不便和這位小爺同去?”張三豐搖頭道:“他寒毒散入髒腑,非尋常藥物可治,隻能……隻能慢慢化解。

    ”常遇春道:“可是那位神醫卻當真有起死回生的能耐。

    ” 張三豐一怔之下,猛地裡想起了一人,問道:“你說的莫非是‘蝶谷醫仙’?” 常遇春道:“正是他,原來老道長也知道我胡師伯的名頭。

    ” 張三豐心下好生躊躇:“素聞這‘蝶谷醫仙’胡青牛雖然醫道高明之極,卻是魔教中人,向為武林人士所不齒,何況他脾氣怪僻無比,隻要魔教中人患病,他盡心竭力的醫治,分文不收,教外之人求他,便是黃金萬兩堆在面前,他也不屑一顧。

    因此又有一個外号叫作‘見死不救’。

    既是此人,甯可讓無忌毒發身亡,也決不容他陷身魔教。

    ” 常遇春見他皺眉沉吟,明白他的心意,說道:“張真人,胡師伯雖然從來不給教外人治病,但張真人相救小人,大恩深重。

    胡師伯非破例不可。

    他若當真不肯動手,小人決不和他幹休。

    ”張三豐道:“這位胡先生醫術如神,我是聽到過的,可是無忌身上的寒毒,實非尋常……”常遇春大聲道:“這位小爺反正不成了,最多治不好,左右也是個死,又有甚麼可擔心的?”他性子爽直之極,心中想到甚麼,便說了出來。

     張三豐聽到“左右也是個死”六個字,心頭一震,暗想:“這莽漢子的話倒也不錯,眼看無忌最多不過一月之命,隻好死馬當作活馬醫了。

    ”他一生和人相交,肝膽相照,自來信人不疑,這常遇春顯然是個重義漢子,可是張無忌是他愛徒唯一的骨血,要将他交在向來以詭怪邪惡出名的魔教弟子手中,确是萬分的放心不下,一時拿不定主意。

     常遇春道:“張真人不願去見我胡師伯,這個我是明白的。

    自來邪正不并立,張真人是當今大宗師,如何能去相求邪魔外道?我胡師伯脾氣古怪,見到張真人後說不定禮貌不周,雙方反而弄僵。

    這位張兄弟隻好由我帶去,但張真人又未免不放心。

    這樣罷,我送了張兄弟去胡師伯那裡,請他慢慢醫治,小人便上武當山來,作個抵押。

    張兄弟若有甚麼失閃,張真人一掌把我打死便了。

    ” 張三豐啞然失笑,心想無忌若有差池,我打死你又有何用?你若不上武當山來,我卻又到何處去找你?但眼下無忌毒入膏盲,當真“左右也是個死”,生死之際,須得當機立斷,便道:“如此便拜托你了。

    可是咱們話說明在先,胡先生決不能勉強無忌入教,我武當派也不領貴教之情。

    ”他知魔教中人行事詭秘,若是一給糾纏上身,陰魂不散,不知将有多少後患,張翠山弄到身死名裂,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常遇春昂然道:“張真人可把我明教中人瞧得忒也小了。

    一切遵照吩咐便是。

    ”張三豐道:“你替我好好照顧無忌,倘若他體内陰毒終于得能除去,請你同他上武當山來。

    你自己先來抵押,卻是不必了。

    ”常遇春道:“小人必當盡力而為。

    ” 張三豐道:“那麼這個小姑娘,便由我帶上武當山去,另行設法安置。

    ” 常遇春上岸在一棵大樹下用刀掘了個土坑,将周公子屍身上的衣服除得一絲不挂,這才埋葬,跪在墳前,拜了幾拜。

    原來“裸葬”乃明教的規矩,以每人出世時赤條條的來,離世時也當赤條條的去。

    張三豐不知其禮,隻覺得這些人行事處處透着邪門詭異。

     次日天明,張三豐攜同周芷若,與常遇春、張無忌分手。

    張無忌自父母死後,視張三豐如親祖父一般,見他忽然離去,不由得淚如泉湧。

    張三豐溫言道:“無忌,你病好之後,常大哥便帶你回武當山。

    乖孩子,分别數月,不用悲傷。

    ”張無忌手足動彈不得,眼淚仍是不斷的流将下來。

     周芷若回上船去,從懷中取出一塊小手帕,替他抹去了眼淚,對他微微一笑,将手帕塞在他衣襟之中,這才回到岸上張無忌目送太師父帶同周芷若西去,隻見周芷若不斷回頭揚手,直走到一排楊柳背後,這才不見。

    他霎時間隻覺孤單凄涼,難過無比,忍不住又哭了起來。

     常遇春皺眉道:“張兄弟,你今年幾歲?”張無忌哽咽道:“十二歲。

    ” 常遇春道:“好啊,十二歲的人,又不是小孩子了,哭哭啼啼的,不怕醜麼?我在十二歲上,己不知挨過幾百頓好打,從來不作興流過半滴眼淚。

    男子漢大丈夫,隻流鮮血不流眼淚。

    你再妞兒般的哭個不停,我可要拔拳打你了。

    ” 張無忌道:“我是舍不得太師父才哭,人家打我,我才不哭呢。

    你敢打我便打好了,你今日打我一拳,他日我打還你十拳。

    ”常遇春一愕,哈哈大笑,說道:“好兄弟,好兄弟,這才是有骨氣的男子漢。

    你這麼厲害,我是不敢打你的。

    ”張無忌道:“我動也不會動,你為甚麼不敢打?”常遇春笑道:“我今日打了你,他日你跟着你太師父學好了武功,這武當派的神拳,我可挨得起十拳麼?”張無忌波的一聲,笑了出來,覺得這個常大哥雖然相貌兇惡,倒也不是壞人。

     當下常遇春雇了一艘江船,直放漢口,到了漢口後另換長江江船,沿江東下。

    那蝶谷醫仙胡青牛所隐居的蝴蝶谷,是在皖北女山湖畔。

     長江自漢口到九江,流向東南,到九江後,便折向東北而入皖境。

    兩年之前,張無忌曾乘船溯江北上,但其時有父母相伴,又有俞蓮舟同行,旅途中何等快活,今日父母雙亡,自己凄凄惶惶的随常遇春東下求醫,其間苦樂,實在天壤之别。

    隻是生怕常遇春發怒,心中雖然傷感,卻也不敢流淚。

    其時身上張三豐所點的穴道早已自行通解,寒毒發作時痛楚難當,他咬牙強忍,隻咬得上下口唇傷痕斑斑,而且陰寒侵襲,日甚一日。

     到得集慶下遊的瓜埠,常遇春舍舟起旱,雇了一輛大車,向北進發,數日間到了鳳陽以東的明光。

    常遇春知道這位胡師伯不喜旁人得知他隐居的所在,待行到離女山湖畔的蝴蝶谷尚有二十餘裡地,便打發大車回去,将張無忌負在背上,大踏步而行。

     他隻道這二十餘裡路轉眼即至,豈知他身中番僧的兩記陰掌,内傷着實不輕,隻走出裡許,便全身筋骨酸痛,氣喘籲籲的步履為艱。

    張無忌好生過意不去,道:“常大哥,讓我自己走罷,你别累壞了身子。

    ”常遇春焦躁起來,怒道:“我平時一口氣走一百裡路,也半點不累,難道那兩個賊和尚打了我兩掌,便叫我寸步難行?”他賭氣加快腳步,奮力而行。

    但他内傷本就沉重,再這般心躁氣浮的勉強用力,隻走出數十丈,便覺四肢百骸的骨節都要散開一般,他兀自不服氣,既不肯放下張無忌,也不肯坐下休息,一步步向前挨去。

     這般走法,那就慢得緊了,行到天黑,尚未走得一半,而且山路崎岖,越來越是難走。

    挨到了一座樹林之中,常遇春将張無忌放下地來,仰天八叉的躺着休息。

    他懷中帶着些張無忌吃的糖果糕餅,兩人分着吃了。

    常遇春休息了半個時辰,又要趕路。

    張無忌極力相勸,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