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章 七俠聚會樂未央

關燈
派,武當七俠是行俠仗義的好男子。

    老夫隻請問閣下一句話:金毛獅王謝遜躲在哪裡?” 他這番話雖不算無禮,但詞鋒咄咄逼人,同時判官筆這麼一擺,跟在騾車之後的人衆便四下分散,團團圍了上來,顯是若不明言謝遜的下落,便隻有動武之一途。

     張翠山道:“倘若在下不願說呢?”泉建男道:“張五俠武藝了得,我們人數雖多,自量也留你不住。

    但俞二俠身上負傷、尊夫人正在病中,我們有此良機,隻好乘人之危,要将兩位留下。

    張五俠自己就請便罷,”他說中國話咬字不準,聲音尖銳,聽來倍加刺耳。

     張五俠聽他說得這般無恥,“乘人之危”四個字自己先說了出來,說道:“好,既是如此,在下便領教領教高麗武學的高招。

    倘若泉老英雄讓得在下一招半式,那便如何?” 泉建男笑道:“如果我輸了,大夥兒便一擁而上,我們可不講究甚麼單打獨鬥那一套。

    倘若武當派人多,你們也可倚多為勝啊。

    從前中國隋場帝、唐太宗、唐高宗侵我高麗,哪次不是以數十萬大軍攻我數萬兵馬?自來相鬥,總是人多的占便宜。

    ” 張翠山心知今日之事多說無益,若能将他擒住作為要脅,當可逼得他手下人衆不敢侵犯二哥和素素,于是身形一起,輕飄飄的落下馬背,左足着地,左手已握住爛銀虎頭鈎,右手握着镔鐵判官筆;說道:“你是客人,請進招罷!”他原來的判官筆十年前失落于大海之中,現在手中這枝在兵器鋪中新購未久,尺寸分量雖不甚就手,卻也可将就用得。

     泉建男也躍下馬來,雙筆互擊,铮的一聲,右筆虛點,左筆尚未遞出,身子已繞到張翠山側方。

    張翠山尋思:“今日我是為義兄的安危而戰,素素跟我夫婦一體,她和義兄也有金蘭之誼,為他喪命,那也罷了。

    但二哥跟義兄不相識,若為了義兄而使二哥蒙受恥辱,那可萬萬不該。

    ”見泉建男右手蛇頭筆點到,伸鈎一格,手上隻使了二成力。

    鈎筆相交,他身子微微一晃。

     泉建男大喜,心想:“三江幫那批人把武當七俠吹上了天去,卻也不過如此。

    想是中原武人要面子,将本國人士說得加倍厲害些。

    ”當下左手筆跟着三招遞出。

    張翠山左支右繼,勉力擋架,便還得一鈎一筆,也是虛軟乏勁。

     泉建男心想今日将武當七俠中的張五俠收拾下來,這番來到中土可說一戰成名,當下雙筆飛舞,招招向張翠山的要害點去。

     張翠山将門戶守得極是嚴密,凝神細看對方的招數,但見他出招輕靈,筆上頗有韌力,所點穴道偏重下三路及背心,和中土各派點穴名手的武功果然大不相同。

    再鬥一陣,見他左手判官筆所點,都是背心自“靈台穴”以下的各穴,自靈台、至陽、筋縮、中樞、脊中、懸樞、命門、陽關、腰俞、以至尾閻骨處的長強穴;右手判官筆所點,則是腰腿上各穴,自五樞、維道、環跳、風市、中讀以至小腿上的陽陵穴。

    張翠山心下了然,他左手筆專點“督脈諸穴”,右手筆專點“足少陽膽經諸穴”,看似繁複,其實大有理路可尋,暗想:“當年師父曾說,高麗青龍派的點穴功夫專走偏門,雖然狠辣,并不足畏。

    今日一見,果是如此。

    ”他一摸清對方招式,銀鈎鐵筆雖然上下揮舞,其實裝模作樣,隻須護住督脈諸穴及足少陽膽經諸穴,其餘身上穴道,不必理會。

     泉建男愈鬥精神愈長,大聲吆喝,威風凜凜。

    張翠山心道:“憑着這點兒武功,居然也到武當山腳下來撒野!”突然間左手銀鈎使招“龍”字訣中的一鈎,嗤的一響,鈎中了泉建男右腿的風市穴。

    泉建男“啊”的一聲,右腿跪地。

    張翠山右手筆電光石火般連連顫動,自他靈台穴一路順勢直下,使的是“鋒”字訣中最後一筆的一直,便如書法中的顫筆,至陽、筋縮、中樞、脊中……至長強,在他“督脈”的每一處穴道上都點了一下。

     這一筆下來,疾如星火,氣吞牛鬥,泉建男哪裡還能動彈?這一筆所點各穴,正是他畢生所鑽研的諸處穴道,暗想:“罷了,罷了!對方縱是泥塑木雕,我也不能一口氣連點他十處穴道。

    我便要做他徒弟也差得遠了。

    ” 張翠山銀鈎鈎尖指住泉建男咽喉,喝道:“各位且請退開!在下請泉老英雄送到武當山腳下,便解他穴道放還!”心想這些人看來都是他的屬下,定當心有所忌,就此退開。

     豈知那豔裝少婦舉起雙刀,叫道:“并肩子齊上,把騾車扣了。

    ”張翠山喝道:“誰敢上來,我先将這人斃了!”那少婦冷笑一聲,叫道:“大夥兒上啊!”縱馬舞刀沖上,竟絲毫沒将泉建男放在心上。

    原來這少婦是三江幫中的一名舵主,他們這次大舉出動,用意在劫持俞蓮舟和殷素素,逼問謝遜的下落。

    泉建男不過是三江幫的客卿,既不能為本幫效力,則死于敵手,也無足惜。

     張翠山吃了一驚,看來便是殺了泉建男仍是無濟于事,隻見六七名漢子搶到殷素素車前,六七名漢子搶到俞蓮舟車前,隻有少數幾人和那少婦圍住了自己,正沒做理會處,俞蓮舟忽然朗聲道:“六弟,出來把這些人收拾了罷!” 張翠山一愕:“二哥擺空城什麼?”忽聽得半空中一聲清嘯,一人叫道:“是!五哥,你好啊,想煞小弟了。

    ”數丈外的一株大樹上縱落一條人影,長劍顫動,走向前來,正是六俠殷梨亭到了。

    張翠山喜出望外,大叫:“六弟,你好!” 三江幫中早分出數人上前截攔,隻聽得啊喲啊喲、叮叮當當之聲不絕,每人手腕的“神門”穴上一一中劍,一一撤下兵刃。

    這“神門穴”在手掌後銳骨之端,中劍之後,手掌再也使不出半點力道。

    殷梨亭不疾不徐的漫步揚長而來,遇有敵人上前阻擋,他長劍一顫,嗆啷一聲,便有一件兵刃落地。

     那少婦回身喝道:“你是武當……”嗆啷、嗆啷兩聲,她雙手各執一刀,雙刀落地時便有兩下聲響。

     張翠山大喜,說道:“師父的‘神門十三劍’創制成功了。

    ”原來這“神門十三劍”共有一十三記招數,每記招式各不相同,但所刺之處,全是敵人手腕的“神門穴”。

    張翠山十年前離武當之時,張三豐甫有此意,和弟子們商量過幾次,但許多艱難之處并未想通。

    此時殷梨亭使将出來,三江幫的硬手竟沒人能抵擋得一招。

    張翠山隻看得心曠神怡,但見殷梨亭每一劍刺出,無不精妙絕倫,隻使了五六記招式,“神門十三劍”尚未使到一半,三江幫幫衆已有十餘人手腕中劍,撒下了兵刃。

     那少婦叫道:“散水,散水!松人啊!”幫衆有的騎馬逃走,有的不及上馬,便此轉身急奔。

    張翠山拍開泉建男身上穴道,拾起蛇頭雙筆,插在他腰間。

    泉建男滿面羞慚,落荒而去,竟不和三江幫幫衆同行。

     殷梨亭還劍入鞘,緊緊握住了張翠山的手,喜道:“五哥,我想得你好苦!”張翠山笑道:“六弟,你長高了。

    ”他二人分别之時,殷梨亭還隻十八歲,十年不見,已自瘦瘦小小的少年變為長身玉立的青年。

    當下張翠山攜着殷梨亭的手,去和妻子相見。

     殷素素病得沉重,點頭笑了笑,低聲叫了聲:“六弟!”殷梨亭笑道:“五嫂也姓殷,那好極了,不但是我嫂子,還是我姊姊。

    ” 張翠山道:“究是二哥了得。

    你躲在那大樹之上,我一直不知,二哥卻早瞧見了。

    ” 殷梨亭當下說起趕來應援的情由。

     原來四俠張松溪下山采辦師父百歲大壽應用的物事,見到兩名江湖人物鬼鬼祟祟,路道不正,心下起疑:“我武當派威震天下,難道還有甚麼大膽之徒到我武當山來捋虎須?”于是暗中蹑着,偷聽兩人說話,才知張翠山從海外歸來,已和二哥俞蓮舟會合,“三江幫”和“五鳳刀”都想截攔,逼問謝遜的下落。

    張松溪大喜過望,匆匆回山,其時山上隻殷梨亭一人,兩人便分頭赴援,均想:有俞二、張五在一起,那些小小的幫會門派徒然自取其辱,怎能奈何得他二人。

    隻是他們急于和張翠山相會,早見一刻好一刻,這才迎接出來。

    至于俞蓮舟已然受傷之事,那兩個江湖人物并未說起,是以張殷二人并沒知曉。

    張松溪去打發“五鳳刀”門中派來的兩個好手。

    這三江幫一路,便由殷梨亭逐走。

     俞蓮舟歎道:“若非四弟機警,今日咱武當派說不定要丢個大人。

    ”張翠山愧道:“單憑小弟一人之力,保護不了二哥。

    唉,離師十年,小弟和各位兄弟實在差得太遠了。

    ”殷梨亭笑道:“五哥說哪裡話來?小弟就是不出手,三江幫那些家夥,五哥打發起來,還不是輕而易舉?隻不過你定然先顧二哥,說不定五嫂會受點兒驚吓。

    你适才打敗那高麗老頭兒的功夫,師父就沒傳授第二個。

    你這次回山,師父他老人家一歡喜,不知會有多少精妙的功夫傳你,隻怕你學也學不及呢。

    這‘神門十三劍’的招術,我便說給你聽如何?” 他師兄弟情深,久别重逢,殷梨亭恨不得将十年所學的功夫,頃刻之間便盡數說給張翠山知道。

    兩人并肩而行,殷梨亭又比又劃,說個不停。

     當晚四人在仙人渡客店中歇宿,殷梨亭便要和張翠山同榻而卧。

    張翠山也真喜歡這個小師弟,見他雖是又高又大,還是跟從前一般對己依戀。

    武當七俠中雖是莫聲谷年紀最小,但自幼便少年老成,反而殷梨亭顯得遠比師弟稚弱。

    張翠山年紀跟他相差不遠,一向對他也是照顧特多。

     俞蓮舟笑道:“五弟有了嫂子,你還道是十年之前麼?五弟,你回來得正好,咱們喝了師父的壽酒之後,跟着便喝六弟的喜酒了。

    ”張翠山大喜,鼓掌笑道:“妙極,妙極!新娘子是哪一位名門之女?”殷梨亭臉一紅,忸怩着不說。

     俞蓮舟道:“便是漢陽金鞭紀老英雄的掌上明珠。

    ”張翠山伸了伸舌頭,笑道:“六弟若是頑皮,這金鞭當頭砸将下來,可不是玩的。

    ”俞蓮舟微微一笑,說道:“紀姑娘是使劍的。

    幸好那日江邊蒙面的諸女之中,沒紀姑娘在内。

    ”張翠山一驚,道:“紀姑娘是峨嵋門下?”俞蓮舟點了點頭,道:“咱們在江邊的峨嵋諸女的武功平平,不會有紀姑娘在内。

    否則為了五弟妹,卻得罪了六弟妹,人家可要怪我這二伯偏心了,咱們這位未過門的六弟妹人品既好,武功又佳,名門弟子,畢竟不凡,和六弟當真天生一對……” 他說到這裡,忽然想起殷素素是邪教教主的女兒,自己這麼稱贊紀姑娘,隻怕張翠山心有感觸,正想亂以他語,忽聽得一人走到房門口,說道:“俞爺,有幾位爺們來拜訪你老人家,說是你的朋友。

    ”卻是店小二的聲音。

     俞蓮舟道,“誰啊?”店小二道:“一共六個人,說甚麼‘五鳳刀’門下的。

    ”師兄弟三人都是一凜,心想張松溪去打發“五鳳刀”一路的人馬,怎地敵人反而找上門來了,難道張松溪有甚失閃?張翠山道:“我去瞧瞧。

    ” 他怕二哥受傷未愈,在店中跟敵人動手不甚妥善。

    俞蓮舟卻道:“請他們進來罷。

    ” 一會兒進來了五個漢子、一個容貌俊秀的少婦。

    張翠山和殷梨亭空着雙手,站在俞蓮舟身側戒備。

    卻見這六人垂頭喪氣,臉有愧色,身上也沒帶兵刃,渾不像是前來生事的模樣。

    領頭一人頭發花白,四十來歲年紀,恭恭敬敬地抱拳行禮,說道:“三位是武當俞二俠、張五俠、殷六俠?在下五鳳刀門下弟子孟正鴻,請問三位安好。

    ” 俞蓮舟等三人拱手還禮,心下都暗自奇怪。

    俞蓮舟道:“盂老師好,各位請坐。

    ” 孟正鴻卻不就坐,說道,“敝門向在山西河東,門派窄小,久仰武當山張真人和七俠的威名,當真是如雷貫耳,隻是無緣拜見。

    今日到得武當山下,原該上山去叩見張真人,但聽聞張真人百歲高齡,清居靜修,我們粗魯武人,也不敢冒昧去打擾他老人家的清神。

    三位回山後還請代為請安,便說山西五鳳刀門下弟子,祝他老人家千秋康甯,福壽無疆。

    ” 俞蓮舟本因受傷未愈,坐在炕上,聽他說到師父,忙扶着殷梨亭的肩頭下炕,恭敬站立,說道:“不敢,不敢,在下這裡謝過。

    ” 孟正鴻又道:“我們僻處山西鄉下,真如并底之蛙,見識淺陋,也不知天高地厚,竟然大膽妄為,擅自來到貴地。

    今蒙武當諸俠寬宏大量,反而解救我們的危難,在下感激不盡,今日特地趕來,一來謝恩,二來賠罪,萬望三位大人不記小人過。

    ”說着躬身下拜。

     張翠山伸手扶住,說道:“孟老師不必多禮。

    ” 孟正鴻嗫嗫嚅嚅,想說又不敢說。

    俞蓮舟道:“孟老師有何吩咐,但說不妨。

    ”孟正鴻道:“在下求俞二爺賞一句話,便說武當派不再見怪,我們回去好向師父交代。

    ”俞蓮舟微微一笑,道:“各位遠自晉來鄂,想必是為了打聽金毛獅王謝遜的下落,不知那金毛獅王跟貴門有何過節?”孟正鴻慘然道:“家兄孟正鵬慘死于謝遜的掌下。

    ” 俞蓮舟心中一震,說道:“我們實有不得已的苦衷,無法奉告那金毛獅王的下落,還須請孟老師和各位原諒。

    至于見怪雲雲,那是不必提起,見到尊師烏老爺子時,便說俞二、張五、殷六問好。

    ” 孟正鴻道:“如此在下告辭。

    日後武當派如有差遣,隻須傳個信來,五鳳刀門下雖然能力低微,但奔走之勞,決不敢辭。

    ”說着和其餘五人一齊抱拳行禮,轉身出門。

     那少婦突然回轉,跪倒在地,低聲道:“小婦人得保名節,全出武當諸俠之賜。

    小婦人有生之年,不敢忘了諸俠的大恩大德。

    ”俞蓮舟等三人不知其中原因,但聽她說的是婦人名節之事,也不便多問,隻得含糊謙遜了幾句。

     那少婦拜了幾拜,出門而去。

     “五鳳刀”六人剛走,門簾一掀,閃進一個人來,撲上來一把抱住了張翠山。

     張翠山喜極而呼:“四哥!”進房之人正是張松溪。

    師兄弟相見,均是歡喜之極。

    張翠山道:“四哥,你足智多謀,竟能将五鳳刀門下化敵為友,實是不易。

    ”張松溪笑道:“那是機緣湊巧,你四哥也說不上有甚麼功勞。

    ” 當下将經過情由說了出來。

     原來那美貌少婦娘家姓烏,是五鳳刀掌門人的第二女兒,她丈夫便是那孟正鴻。

    這一次六人同下湖北,訪查謝遜的下落,途中遇上三江幫的舵主,說起武當派張翠山知曉謝遜的所在。

    那烏氏自幼嬌生慣養,主張設計擒獲張翠山逼問。

    孟正鴻向來畏妻如虎,但這一次卻決計不從,他說武當子弟極是了得,不如依禮相求,對方如若不允,再想法子。

    那烏氏言道:“時機可遇不可求,若是放得張翠山上了武當,他們師兄弟一會合,又有張三豐庇護,如何再能逼問?”兩人言語不合,吵嘴起來。

    其餘四人都是師弟師侄,也不敢作左右袒。

     那烏氏怒道:“你這膽小鬼,是給你兄長報仇,又不是給我兄長報仇。

     哼,男子漢大丈夫,做事卻沒有半分擔當,便是那張翠山将謝遜的下落跟你說了,你有膽子去找他麼?嫁了你這膽小鬼,算是我一輩于倒黴。

    ”孟正鴻對嬌妻忍讓慣了,不敢再說,但要依烏氏之見,在途中客店暗下蒙汗藥迷倒張翠山夫婦,卻是堅決不肯。

    烏氏一怒之下,半夜裡乘丈夫睡着,就此悄悄離去。

     她是想獨自下手,探到謝遜的下落,好臊一臊丈夫,哪知道這一切全給三江幫一名舵主瞧在眼中。

    他見烏氏美貌,起了歹心,暗中跟随其後,烏氏想使蒙汗藥,反給他先下了迷藥。

    不料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張松溪一直在監視五鳳刀六人的動靜,等到烏氏情勢危急,這才出手相救,将那三江幫的舵主懲戒了一番逐走。

    張松溪也不說自己姓名,隻說是武當派門下弟子。

    烏氏又驚又羞,回去和丈夫相見,說明情由。

    這一來,武當派成了本門的大恩人,夫婦倆齊來向俞蓮舟等叩謝相救之德。

    張松溪待那六人去後這才現身,以免烏氏羞慚。

     張翠山聽罷這番經過,歎道:“打發三江幫這行止不端之徒,雖非難事,但四哥行事處處給人留下餘地,化敵為友,最合師父的心意。

    ” 張松溪笑道:“十年不見,一見面就給四哥一頂高帽子戴戴。

    ” 這一晚師兄弟四人聯床夜話,長談了一宵。

    張松溪雖然多智,但對那個假扮元兵擄去無忌、擊傷俞蓮舟的高手來曆,也猜不出半點端倪。

     次晨張松溪和殷素素會見了。

    五人緩緩而行,途中又宿了一晚,才上武當。

     張翠山十年重來,回到自幼生長之地,想起即刻便可拜見師父,和大師哥、三師哥、七師弟相會,雖然妻病子散,卻也是歡喜多于哀愁。

     到得山上,隻見觀外系着八頭健馬,鞍辔鮮明,并非山上之物。

    張松溪道:“觀中到了客人,咱們不忙相見,從邊門進去罷。

    ”當下張翠山扶着妻子,從邊門進觀。

    觀中道人和侍役見張翠山無恙歸來,無不歡天喜地。

    張翠山念着要去拜見師父,但服侍張三豐的道童說真人尚未開關,張翠山隻得到師父坐關的門外磕頭,然後去見俞岱岩。

     服侍俞岱岩的道童輕聲道:“三師伯睡着了,要不要叫醒他?”張翠山搖了搖手,輕手輕腳走到房中。

    隻見俞岱岩正自閉目沉睡,臉色慘白,雙頰凹陷,十年前龍精虎猛的一條剽悍漢子,今日成了奄奄一息的病夫。

    張翠山看了一陣,忍不住掉下淚來。

     張翠山在床邊站立良久,拭淚走出,問小道僮道:“你大師伯和七師叔呢?”小道童道:“在大廳會客。

    ”張翠山走到後堂等候大師哥和七師弟,但等了老半天,客人始終不走。

    張翠山問送茶的道人道:“是甚麼客人?” 那道人道:“好像是保镖的。

    ” 殷梨亭對這位久别重逢的五師兄很是依戀,剛離開他一會,便又過來陪伴,聽得他在問客人的來曆,說道:“是三個總镖頭。

    金陵虎踞镖局的總镖頭祁天彪,太原晉陽镖局的總镖頭雲鶴,還有一個是京師燕雲镖局的總镖頭官九佳。

    ” 張翠山微微一驚,道:“這三位總镖頭都來了?十年之前,普天下镖局中數他三位武功最強,名望最大,今日還是如此罷?他們同時來到山上,為了甚麼?”殷梨亭笑道:“想是有甚麼大镖丢了,劫镖的人來頭大,這三個總镖頭惹不起,隻好來求大師兄。

    五哥,這幾年大哥越來越愛做濫好人,江湖上遇到甚麼疑難大事,往往便來請大哥出面。

    ” 張翠山微笑道:“大哥佛面慈心,别人求到他,總肯幫人的忙。

    十年不見,不知大哥老了些沒有?”他想到此處,想看一看大哥之心再也難以抑制,說道:“六弟,我到屏風後去瞧瞧大哥和七弟的模樣。

    ”走到屏風之後,悄悄向外張望。

     隻見宋遠橋和莫聲谷兩人坐在下首主位陪客。

    宋遠橋穿着道裝,臉上神情沖淡恬和,一如往昔,相貌和十年之前竟無多大改變,隻是鬓邊微見花白,身子卻肥胖了很多,想是中年發福。

    宋遠橋并沒出家,但因師父是道士,又住在道觀之中,因此在武當山上時常作道家打扮,下山時才改換俗裝。

    莫聲谷卻已長得魁梧奇偉,雖隻二十來歲,卻已長了滿臉的濃髯,看上去比張翠山的年紀還大些。

     隻聽得莫聲谷大着嗓子說道,“我大師哥說一是一,說二是二,憑着宋遠橋三字,難道三位還信不過麼?”張翠山心想:“七弟粗豪的脾氣竟是半點沒改。

    不知他為了何事,又在跟人吵嘴?”轉頭向賓位上看去時,隻見三人都是五十來歲年紀,一個氣度威猛,一個高高瘦瘦,貌相清癯,坐在未座的卻像是個病夫,甚是幹枯。

    三人身後又有五個人垂手站立,想是那三人的弟子。

    隻聽那高身材的瘦子道:“宋大俠既這般說,我們怎敢不信,隻不知張五俠伺時歸來,可能賜一個确期麼?” 張翠山微微一驚:“原來這三人為我而來,想必又是來問我義兄的下落。

    ” 隻聽莫聲谷道:“我們師兄弟七人,雖然本領微薄,但行俠仗義之事向來不敢後人,多承江湖上朋友推獎,賜了‘武當七俠’這個外号。

    這‘武當七俠’四個字,說來慚愧,我們原不敢當……”張翠山心道:“十年不見,七弟居然已如此能說會道,從前人家問他一句話,他要臉孔紅上半天,才答得一句。

    十年之間,除了我和三哥,人人都是一日千裡。

    ” 隻聽莫聲谷續道:“可是我們既然負了這個名頭,上奉恩師嚴訓,行事半步不敢差錯。

    張五哥是武當七兄弟之一,他性子斯文和順,我們七兄弟中,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