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詩卷三

關燈
同。

    )暢。

    他人焉(樂府作豈。

    )能亂。

    (○《三國志》王粲傳注。

    《文選》六十齊竟陵文宣王行狀注。

    《禦覽》五百七十二。

    《樂府詩集》六十。

    《詩紀》十七。

    又吳棫韻補四引運、怨二韻及怨、玩二韻。

    ○《三國志》裴注曰:魚氏典略、摯虞文章志并雲瑀建安初辭疾避役。

    不為曹洪屈。

    得太祖召。

    即投杖而起。

    不得有逃入山中焚之乃出之事也。

    又典略載太祖初征荊州。

    使瑀作書與劉備。

    乃征馬超。

    又使瑀作書與韓遂。

    此二書今具存。

    至長安之前。

    遂等破走。

    太祖始以十六年得入關耳。

    而張骘雲。

    初得瑀時。

    太祖在長安。

    此又乖戾。

    瑀以十七年卒。

    太祖十八年策為魏公。

    而雲瑀歌舞辭稱大魏應期運。

    愈知其妄。

    其辭雲他人焉能亂。

    了不成語。

    瑀之吐屬必不如此雲雲。

    逯案。

    據此知歌系後人所依托。

    姑編入俟考。

    ) 【詠史詩二首】 誤哉秦穆公。

    身沒從三良。

    忠臣不違(《類聚》作達。

    《廣文選》同。

    )命。

    随軀就死亡。

    低頭窺圹戶。

    仰視日月光。

    誰謂此可(《廣文選》作何。

    《詩紀》同。

    )處。

    恩義不可忘。

    路人為流涕。

    黃鳥鳴高桑。

    (○《類聚》五十五作阮瑀詩。

    《廣文選》八。

    《詩紀》十七。

    )  燕丹善勇士。

    荊轲為上賓。

    圖盡擢(《類聚》作擢盡。

    )匕首。

    長驅西入秦。

    素車駕白馬。

    相送易水津。

    漸離擊築歌。

    悲聲感路人。

    舉坐同咨嗟。

    歎氣若青雲。

    (○同上○以上二首。

    《類聚》無題。

    《詩紀》從《廣文選》作詠史詩。

    逯案。

    王粲有詠三良之作。

    而題曰詠史。

    則此上篇自可題曰詠史。

    又左思詠史詩有荊轲一篇。

    當是祖述建安諸賢。

    則下篇亦可以作此題也。

    )  【七哀詩】 丁年難再遇。

    富貴不重來。

    良時忽一過。

    身體為土灰。

    冥冥九泉室。

    漫漫長夜台。

    身盡氣力索。

    精魂靡所能。

    (《廣文選》作回。

    《詩紀》雲。

    今本作回。

    )嘉肴設不禦。

    旨酒肥觞杯。

    出圹望故鄉。

    但見蒿與萊。

    (○《類聚》三十四。

    廣《文選》九。

    《詩紀》十七。

    又《初學記》十四引來、灰、台、能、杯五韻。

    ) 【公燕詩】 陽春和氣動。

    賢主以崇仁。

    布惠綏人物。

    降愛常所親。

    上堂相娛樂。

    中外奉時珍。

    五味風雨集。

    杯酌若浮雲。

    (○《初學記》十四。

    ) 【詩】〖《詩紀》作雜詩。

    〗 臨川多悲風。

    秋日苦清涼。

    客子易為戚。

    感(《詩紀》雲。

    一作對。

    )此用哀傷。

    攬衣起踯躅。

    上觀心與房。

    三星守故次。

    明月未收光。

    雞鳴當何時。

    朝晨尚未央。

    還坐長歎息。

    憂憂安可忘。

    (○《類聚》二十七。

    《類聚》三十四作七哀詩。

    《廣文選》十作行詩。

    《詩紀》十七。

    ) 【詩同上】 我行自凜秋。

    季冬乃來歸。

    置酒高堂上。

    友朋集光輝。

    念當複離别。

    涉路險且夷。

    思慮益惆怅。

    淚下沾裳衣。

    (○《類聚》二十七。

    《廣文選》十。

    《詩紀》十七。

    ) 【詩】〖《詩紀》作隐士詩。

    〗 四皓隐南嶽。

    老萊(鳴沙類書作來。

    誤。

    )竄河濱。

    (鳴沙類書作寶。

    誤。

    )顔回樂陋巷。

    許由安賤貧。

    伯夷餓首陽。

    天下歸其仁。

    何患處貧苦。

    但當守明真。

    (○《類聚》三十六。

    鳴沙石室古籍叢殘類書殘卷高尚門。

    《詩紀》十七。

    ) 【詩】 白發随栉(《詩紀》作節。

    誤。

    )堕。

    未寒思厚衣。

    四支易懈惓。

    行步益疏遲。

    常恐時歲盡。

    魂魄忽高飛。

    自知百年後。

    堂上生旅葵。

    (○《類聚》十八。

    《詩紀》十七。

    ) 【詩】〖《詩紀》作苦雨詩。

    〗 苦雨滋玄冬。

    引日彌且長。

    丹墀自殲殪。

    深樹猶沾裳。

    客行易感悴。

    我心摧已傷。

    登台望江沔。

    陽侯沛洋洋。

    (○《類聚》二。

    《詩紀》十七。

    ) 【詩】〖樂府作怨詩。

    《詩紀》同。

    〗 民生受天命。

    漂若河中塵。

    雖稱百齡壽。

    孰能應此身。

    猶獲嬰兇禍。

    流落(《類聚》作離。

    樂府雲。

    一作流離。

    )恒苦辛。

    ○《類聚》三十。

    《樂府詩集》四十一。

    《詩紀》十七。

    ○逯案。

    此詩《類聚》在人部怨門。

    故郭茂倩目為怨詩。

    其實非是。

    )  【詩】 箭細鐵絲剛。

    刀插銀刃白。

    (○黃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詩補遺九久雨詩注。

    ) 【詩】 春岑藹林木。

    (○草堂詩箋二十四又于詩注。

    ) ☆應玚〈玚。

    字德琏。

    汝南人。

    曹操辟為丞相掾。

    轉平原侯庶子。

    後為五官中郎将文學。

    建安二十二年卒。

    有集五卷。

    〉【報趙淑麗詩】〖《詩紀》雲。

    一作報趙叔嚴。

    〗 朝雲不歸。

    夕結成陰。

    離群猶(《詩紀》雲。

    疑作獨。

    )宿。

    永思長吟。

    有鳥孤栖。

    哀鳴北林。

    嗟我懷矣。

    感物傷心。

    (○《類聚》三十一。

    《詩紀》十七。

    ) 【公燕詩】  巍巍主人德。

    佳會被四方。

    開館延群士。

    置酒于斯(《初學記》作于新。

    )堂。

    辨論釋郁結。

    援筆興文章。

    穆穆衆君子。

    好合同歡康。

    促坐褰重帷。

    傳滿騰羽觞。

    (○《詩紀》十七。

    《類聚》三十九作公宴詩。

    引堂、章、康、觞四韻。

    《初學記》十四作應?詩。

    引方、堂、章、康四韻。

    ) 【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詩】 朝雁鳴雲中。

    音響一何哀。

    問子遊何鄉。

    戢翼正徘徊。

    言我塞(李善本《文選》作寒。

    六臣本注雲。

    善本作寒。

    )門來。

    将就衡陽栖。

    往春翔北(《類聚》作朔。

    )土。

    今冬客南淮。

    遠行蒙霜雪。

    (《類聚》作露。

    )毛羽日摧頹。

    常恐傷肌骨。

    身隕沉黃泥。

    簡珠堕(六臣本《文選》注雲。

    五臣本作随。

    )沙石。

    何能中自諧。

    欲因雲雨會。

    濯羽(《文選》注作翼。

    )陵高梯。

    良遇不可值。

    伸眉路何階。

    公子敬愛客。

    樂飲不知疲。

    和顔既以(《詩紀》作已。

    )暢。

    乃肯顧細微。

    贈詩見存慰。

    小子非所宜。

    為且(《詩紀》作且為。

    )極讓情。

    不醉其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