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與司馬懿的第二次較量
關燈
小
中
大
雖然陳壽不象話,我們也拿他沒任何辦法,隻有從别的史料中看這空白的一年裡發生了什麼事。
除了上面所說的與東吳簽定了吳蜀友好條約外,從三國志諸曹傳可以查得,大将軍曹真因為派郝昭守住了陳倉,回洛陽被重賞,他向明帝建議不能隻被動挨打,應該也主動出擊。
明帝很同意,于是兵分三路,于八月出發,曹真領一路從斜谷(也就是箕谷,北邊叫褒斜道,南口叫箕口,所以也叫箕谷的)出兵、張颌領兵從子午谷出發、司馬懿從襄陽出發,約好在漢中見面。
面對三路大軍的入侵,孔明采取了以下措施,1:派李嚴帶江州的軍隊進入漢中,作為機動部隊;令其子代其職。
2:自帶兵到赤闆,因為赤闆這個地方防守位置非常好,可以防守其中一路,也可以三路全防。
(可見三國志之後主傳) 不過雖然準備得很充分,卻一點用也沒派上,原來,天下大雨一個月之久,這在漢中一帶是很少見的,道路都下得塌方了,魏明帝聽到消息就下令三路大軍都撤回去了。
這一次司馬懿雖然出現,卻和諸葛亮沒有見到面就回去了。
這邊雖然是雙方劍撥弩張最後卻以撤兵了事,但在西邊卻打得熱鬧,郭大明白由于去年丢了兩郡,今年看到國家發大軍,諸葛亮沒功夫理他,于是乎積極運動,出兵想恢複這兩郡。
該他倒黴,碰上一位魏延,這老魏正整天覺得自己才能高得不到表現的機會,逮住這郭大明白象有奪妻之恨一般,打得郭大明白直犯糊塗,真叫一敗塗地。
兩人幹架的地方叫陽溪,所以叫陽溪之役,消息傳來,諸葛亮心裡很高興,上報後主,升了魏延的官,封為候了。
這一場大仗雖然沒打成,但是通過叙述可以澄清二個半問題,為什麼說是二個半呢,聽我道來: 1:諸葛亮并沒有陷害李嚴,有的文章說是諸葛亮令李嚴帶二萬兵去漢中是讓李嚴找死,我的同志們,你們先全面看看史書再說話行不行,當時諸葛亮親自帶兵守在赤闆,是第一線啊。
赤闆即現在的洋縣,屬于漢中市所管,是漢中盆地的東邊一個縣,現在人口四十萬。
諸葛亮命李嚴帶這二萬兵分明是戰略預備隊的性質,也就是第二梯隊,他才是首當其沖,擋在前線,我看了網上那些文章就來氣,以孔明的水平能做出這種下三濫的事情嗎?氣急了我真想逮着這些網友如果是男的就以吾左手掴其右臉,以吾右手掴其左臉,如果是女網友就以吾之左右手緊緊擁抱之,哈哈,不是重色輕友,女人能研究曆史到這種深度可算是與大熊貓同一層次的保護動物了!怎麼能不鼓勵一下呢? 2:諸葛亮對魏延并沒有什麼成見,不象演義中所說,一見就下馬威,說有反骨什麼的,其實諸葛亮對其是相當器重的,北伐開始就以之為丞相司馬,現在又封了候。
不過魏延有自己的性格缺陷,和楊儀是一樣的,據《資治通鑒·卷七十二·魏紀四》記載,孫權有一次和費祎喝酒,(其實費祎要是在東吳當官也一樣會被重用,孫權愛喝,可以說是革命的小酒天天醉,費祎比他還能喝,喝醉被刺客刺死。
)孫權酒後吐真言,對費祎說道:"貴國楊儀、魏延,不過是兩個小人,即使對蜀國曾有過雞鳴狗盜之德,也不該委以重任。
貴國一旦沒有了諸葛亮,兩人必定會生出禍亂來。
諸君太不曉事,不知早加防範,那時不僅貴國深受其害,怕也要連累孫某不輕。
"可惜這兩人不争氣,就是非要證明孫權的識人能力不可。
這也反過來說諸葛亮在用人上是盡量避免求全責備的,用人之長避人之短,并不象網上有些文章說是對人才大加摧殘,真想以吾之左手...... 2.5:呵呵,這半個問題也不算澄清,即是浪費大家口舌和時間的子午谷問題了。
這是一個令人一見就頭痛的論題,因為沒有發生過,所以就有無限的可能性。
我從這次魏方沒成行的進攻來說說我的意見,魏方安排張颌從子午谷出兵,那麼我就覺得這出兵子午谷并不算什麼奇兵,人家也知道有這麼一條路,還從北向南打來過,隻不過走了一半。
反過來說,哪有兩國對壘的戰争一方不去研究對方可能通過哪幾條路線來攻擊自己的事呢?我可以猜測,魏方一定對這三條路都有防備,因為子午谷是條險路,所以不用多少兵馬就能輕易守住,以曹魏方的人才之盛是不會不用一支兵馬守的,雖然不會數目多,但隻要起到警報作用就行了,魏延這五千越野軍還不是往虎口裡送。
但是魏延的想法本來就是行險,也有成功的可能,雖然我認為極小,幾乎是不可能。
即使成功通過子午谷,直殺奔長安城下,可是長安城是一座大城,想以後年慕容恪一代名将急攻洛陽時,沈勁隻有五百兵守着卻讓慕容恪攻了二天,你魏延有幾天的把握能攻下來長安城呢,你攻不下,馬上司馬懿就可以來,曹真可以回身來,不用派太多兵馬就可以滅了你。
再退一步說,你魏延攻取了長安城,好了,你隻有幾千兵,
除了上面所說的與東吳簽定了吳蜀友好條約外,從三國志諸曹傳可以查得,大将軍曹真因為派郝昭守住了陳倉,回洛陽被重賞,他向明帝建議不能隻被動挨打,應該也主動出擊。
明帝很同意,于是兵分三路,于八月出發,曹真領一路從斜谷(也就是箕谷,北邊叫褒斜道,南口叫箕口,所以也叫箕谷的)出兵、張颌領兵從子午谷出發、司馬懿從襄陽出發,約好在漢中見面。
面對三路大軍的入侵,孔明采取了以下措施,1:派李嚴帶江州的軍隊進入漢中,作為機動部隊;令其子代其職。
2:自帶兵到赤闆,因為赤闆這個地方防守位置非常好,可以防守其中一路,也可以三路全防。
(可見三國志之後主傳) 不過雖然準備得很充分,卻一點用也沒派上,原來,天下大雨一個月之久,這在漢中一帶是很少見的,道路都下得塌方了,魏明帝聽到消息就下令三路大軍都撤回去了。
這一次司馬懿雖然出現,卻和諸葛亮沒有見到面就回去了。
這邊雖然是雙方劍撥弩張最後卻以撤兵了事,但在西邊卻打得熱鬧,郭大明白由于去年丢了兩郡,今年看到國家發大軍,諸葛亮沒功夫理他,于是乎積極運動,出兵想恢複這兩郡。
該他倒黴,碰上一位魏延,這老魏正整天覺得自己才能高得不到表現的機會,逮住這郭大明白象有奪妻之恨一般,打得郭大明白直犯糊塗,真叫一敗塗地。
兩人幹架的地方叫陽溪,所以叫陽溪之役,消息傳來,諸葛亮心裡很高興,上報後主,升了魏延的官,封為候了。
這一場大仗雖然沒打成,但是通過叙述可以澄清二個半問題,為什麼說是二個半呢,聽我道來: 1:諸葛亮并沒有陷害李嚴,有的文章說是諸葛亮令李嚴帶二萬兵去漢中是讓李嚴找死,我的同志們,你們先全面看看史書再說話行不行,當時諸葛亮親自帶兵守在赤闆,是第一線啊。
赤闆即現在的洋縣,屬于漢中市所管,是漢中盆地的東邊一個縣,現在人口四十萬。
諸葛亮命李嚴帶這二萬兵分明是戰略預備隊的性質,也就是第二梯隊,他才是首當其沖,擋在前線,我看了網上那些文章就來氣,以孔明的水平能做出這種下三濫的事情嗎?氣急了我真想逮着這些網友如果是男的就以吾左手掴其右臉,以吾右手掴其左臉,如果是女網友就以吾之左右手緊緊擁抱之,哈哈,不是重色輕友,女人能研究曆史到這種深度可算是與大熊貓同一層次的保護動物了!怎麼能不鼓勵一下呢? 2:諸葛亮對魏延并沒有什麼成見,不象演義中所說,一見就下馬威,說有反骨什麼的,其實諸葛亮對其是相當器重的,北伐開始就以之為丞相司馬,現在又封了候。
不過魏延有自己的性格缺陷,和楊儀是一樣的,據《資治通鑒·卷七十二·魏紀四》記載,孫權有一次和費祎喝酒,(其實費祎要是在東吳當官也一樣會被重用,孫權愛喝,可以說是革命的小酒天天醉,費祎比他還能喝,喝醉被刺客刺死。
)孫權酒後吐真言,對費祎說道:"貴國楊儀、魏延,不過是兩個小人,即使對蜀國曾有過雞鳴狗盜之德,也不該委以重任。
貴國一旦沒有了諸葛亮,兩人必定會生出禍亂來。
諸君太不曉事,不知早加防範,那時不僅貴國深受其害,怕也要連累孫某不輕。
"可惜這兩人不争氣,就是非要證明孫權的識人能力不可。
這也反過來說諸葛亮在用人上是盡量避免求全責備的,用人之長避人之短,并不象網上有些文章說是對人才大加摧殘,真想以吾之左手...... 2.5:呵呵,這半個問題也不算澄清,即是浪費大家口舌和時間的子午谷問題了。
這是一個令人一見就頭痛的論題,因為沒有發生過,所以就有無限的可能性。
我從這次魏方沒成行的進攻來說說我的意見,魏方安排張颌從子午谷出兵,那麼我就覺得這出兵子午谷并不算什麼奇兵,人家也知道有這麼一條路,還從北向南打來過,隻不過走了一半。
反過來說,哪有兩國對壘的戰争一方不去研究對方可能通過哪幾條路線來攻擊自己的事呢?我可以猜測,魏方一定對這三條路都有防備,因為子午谷是條險路,所以不用多少兵馬就能輕易守住,以曹魏方的人才之盛是不會不用一支兵馬守的,雖然不會數目多,但隻要起到警報作用就行了,魏延這五千越野軍還不是往虎口裡送。
但是魏延的想法本來就是行險,也有成功的可能,雖然我認為極小,幾乎是不可能。
即使成功通過子午谷,直殺奔長安城下,可是長安城是一座大城,想以後年慕容恪一代名将急攻洛陽時,沈勁隻有五百兵守着卻讓慕容恪攻了二天,你魏延有幾天的把握能攻下來長安城呢,你攻不下,馬上司馬懿就可以來,曹真可以回身來,不用派太多兵馬就可以滅了你。
再退一步說,你魏延攻取了長安城,好了,你隻有幾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