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9節
關燈
小
中
大
、潛艇、魚雷、機槍、甚至步槍和手榴彈仍在使用。
盡管報上和電幕上不斷報道殺戮仍在無休無止的進行,但從來沒有再重演過以前的戰争中常常幾個星期就殺死成千上萬甚至幾百萬人的那樣殊死大戰。
三個超級國家都從來沒有想采取會有嚴重失敗危險的戰略。
凡要采取大規模的行動時,總對盟國進行突然襲擊。
三大國采取的戰略,或者僞裝采取的戰略都是一樣的。
那就是用打仗、談判、時機選得恰到好處的背信棄義等種種手段,獲得一系列基地,把敵國完全包圍起來,然後同該敵國簽訂友好條約,保持幾年和平狀态,使得對方麻痹大意放棄警惕。
在這期間把裝好的原子彈的火箭部署在一切戰略要地,最後萬箭齊發,使對方遭到緻命破壞,根本不可能進行報複。
這時便同另外剩下的那個世界大國簽訂友好條約,淮備另一次突然襲擊。
不用說,這種計劃完全是做白日夢,不可能實現。
此外,除了在赤道一帶和北極局圍的争奪地區之外,并沒有發生過戰事;對敵國領土也從來沒有進犯過。
這說明了超級國家之間有些地方的國界為什麼是随意劃定的。
例如,歐亞國完全可以輕易地征服英倫三島,後者在地理上是歐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大洋國也可以把它的疆界推到萊菌河,甚至到維斯杜拉河。
但是這就違反了文化統一的原則,這是各方面都遵循的原則,盡管沒有明确規定。
如果大洋國要征服原來一度稱為法蘭西和德意志的地方,這就需要或者消滅其全部居民,這項任務有極大的實際困難,或者同化大約為數一億、就技術發展來說大緻與大洋國同等水平的人民。
三大超級國家的問題都是一樣的。
從它們結構來說,絕不能與外國人有任何來往,除非是同戰俘或有色人種奴隸進行程度有限的來往。
即使對當前的正式盟國也總是極不信任。
除了戰俘以外,大洋國普通公民從來沒有見到過歐亞國或東亞國的一個公民,而且他也不得掌握外語。
如果他有機會接觸外國人,他就會發現外國人同他自己一樣也是人,他所聽到的關于外國人的話大部分都是謊言。
他所生活的封閉天地就會打破,他的精神所依的恐懼、仇恨、自以為是就會化為烏有。
因此三方面都認識到,不論波斯、埃及、爪哇、錫蘭易手多麼頻仍,但除了炸彈以外,主要的疆界決不能越過。
在這裡面有一個事實從來沒有大聲提到過,但是大家都是默認的,并且一切行動都是根據它來采取的,那就是:三個超級國家的生活基本上相同。
大洋國實行的哲學叫英社原則,歐亞國叫新布爾什維主義,東亞國叫的是個中文名字,一般譯為“崇死”,不過也許還是譯為“滅我”為好。
大洋國的公民不許知道其他兩國的哲學信條,但是卻受到憎恨的教育,把它們看作是對道德和常識的野蠻踐踏。
實際上這三種哲學很難區分,它們所擁護的社會制度也根本區别不開來。
到處都有同樣的金字塔式結構,同樣的對一個半神領袖的崇拜,同樣的靠戰争維持和為戰争服務的經濟。
因此,三個超級國家不僅不能征服對方,而且征服了也沒有什麼好處。
相反,隻要它們繼續沖突,它們就等于互相支撐,就象三捆堆在一起的秫稭一樣。
而且總是那樣,這三個大國的統治集團對于對方在幹些什麼又知道又不知道。
他們一生緻力于征服全世界,但是他們也知道,戰争必須永遠持續下去而不能有勝利。
同時,由于沒有被征服的危險,就有可能不顧現實,這是英社原則和它的敵對思想體系的特點。
這裡有必要再說一遍上面所說過的話,戰争既然持續不斷,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己的性質。
在過去的時代裡,戰争按其定義來說,遲早總要結束,一般非勝即敗,毫不含糊。
而且在過去,戰争也是人類社會同實際現實保持接觸的主要手段之一。
曆代的統治者都想要他們的人民對客觀世界接受一種不符實際的看法,但是任何幻覺若有可能損害軍事效能,他們決不能鼓勵的。
隻要戰敗意味着喪失獨立,或任何其他的一般認為不好的結果,就必須認真采取預防戰敗的措施。
因此實際方面的事實不能視而不見。
在哲學、宗教、倫理、政治方面,二加二可能等于五,但你在設計槍炮飛機時,二加二隻能等于四。
效能低劣的民族遲早要被征服,要提高效能,就不能有幻覺。
此外,要有效能,必須能夠向過去學習,這就需要對過去發生的事有個比較正确的了解。
當然,報紙和曆史書總帶有色彩和偏見,但今天實行的那種僞造就不可能發生。
戰争是保持神志清醒的可靠保障,就統治階級而言,這也許是所有保障中最重要的保障。
戰争雖有勝負,但任何統治階級都不能完全亂來。
但是等到戰争确實是名副其實的持續不斷時,它也就不再有危險性了。
戰争持續不斷後,就不再有軍事必要性這種事情了。
技術進步可以停止,最明顯的事實可以否認或不顧。
上面已經說過,夠得上稱為科學的研究工作仍在為戰争目的而進行,但基本上是一種白日夢,它不能産生成效,但這并不重要。
效能,甚至軍事效能,都不再需要。
在大洋國裡,除了思想警察以外,沒有任何事情是有效能的。
這三個超級國家沒有一個是可以征服的,因此,每一個國家實際上都是個單獨的天地,怎麼樣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都沒有關系。
現實僅僅通過日常生活的需要才使人感到它的壓力,那就是吃飯喝水的需要,住房穿衣的需要,避免誤喝毒藥或失足掉下高樓等等的需要。
在生與死之間,在肉體享受和肉體痛苦之間,仍有差别,但是僅此而已。
大洋國公民與外界隔絕,與過去隔絕,就象生活在星際的人,分不清上下左右。
這種國家的統治者是絕對的統治者,仿佛法老或凱撒。
他們可不能讓他們統治下的人民大批餓死,數目大到對自己不利的程度;他們也必須在軍事技術上保持同他們敵手一樣低的水平;但是一旦達到了最低限度,他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歪曲現實。
因此,按以前的戰争标準來看,現在的戰争完全是假的。
這好象是兩頭反當動物,頭上的角所頂的角度都不會使對方受傷。
但是,盡管戰争不是真的,卻不是沒有意義的。
它耗盡了剩餘消費品,這就能夠保持等級社會所需要的特殊心理氣氛。
下文就要說到,戰争現在純粹成了内政。
過去各國的統治集團可能認識到共同利益,因此對戰争的毀滅性雖然加以限制,但還是互相厮殺的,戰勝國總是掠奪戰敗國。
而在我們的時代裡,他們互相根本不厮殺了。
戰争是由一國統治集團對自己的老百姓進行的,戰争的目的不是征服别國領土或保衛本國領土,戰争的目的是保持社會結構不受破壞。
因此,“戰争”一詞已名不符實。
如果說戰争由于持續不斷已不複存在,此話可能屬實。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到二十世紀初期之間受到的這種特殊壓力,現在已經消失,而由一種完全不同的東西所取代。
如果三個超級國家互相不打仗,而同意永遠和平相處,互不侵犯對方的疆界,效果大概相同。
因為在那樣情況下,每一國家仍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天地,永遠不會受到外來危險的震動。
因此真正永久的和平同永久的戰争一樣。
這就是黨的口号“戰争即和平”的内在含義,不過大多數黨員對此了解是很膚淺的。
溫斯頓暫停一下,沒有繼續讀下去。
遠處不知什麼地方爆發了一顆火箭彈。
在一間沒有電幕的屋子裡一個人關起門來讀禁書的世外桃源之感還沒有消失。
他的與衆隔絕和安全的感覺裡,還有點身體的乏意、沙發的軟意、窗外吹進來的微風吻着他的面頰的癢意。
這本書使他神往,或者更确切地說,使他感到安心。
應該說,它并沒有告訴他什麼新的東西,但這卻是吸引他的一部分原因。
它說出了他要說的話,如果他能夠把他的零碎思想整理出來的話,他也會這麼說的。
寫這本書的人的頭腦同他的頭腦一樣,隻是比他要有力得多,系統得多,無畏得多。
他覺得,最好的書,是把你已經知道的東西告訴你的書。
他剛把書翻回到第一章就聽到裘莉亞在樓梯上的腳步聲,他站起來去迎接她。
她把棕色的工具袋往地上一撂,投入了他的懷抱。
他們距上次見面已有一個星期了。
“我搞到那本書了,”他們擁抱了一會後松開時,他告訴她。
“哦,你搞到了嗎?那很好,”她沒有太多興趣地說,馬上蹲在煤油爐旁邊做起咖啡來。
他們上了床半小時後才又回到了這個話題。
夜晚很涼爽,得把床罩揭起來蓋上身子。
下面傳來了聽熟了的歌聲和鞋子在地上來回的咔嚓聲。
溫斯頓第一次見到的那個胳臂通紅的結實的女人,幾乎成了院子裡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
白天裡,不論什麼時候,她總是在洗衣盆和晾衣繩之間來回,嘴裡不是咬着晾衣夾子就是唱着情歌。
裘莉亞躺在一邊,快要睡着了。
他伸手把撂在地上的書拾起來,靠着床頭坐起來。
“我們一定要讀一讀,”他說。
“你也要讀。
兄弟會的所有會員都要讀。
” “你讀吧,”她閉着眼睛說,“大聲讀。
這樣最好。
你一邊讀可以一邊向我解釋。
” 時鐘指在六點,那就是說十八點。
他們還有三、四個小時。
他把書放在膝上,開始讀起來。
第一KK無知即力量 有史以來,大概自從新石器時代結束以來,世上就有三種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
他們又再進一步分為好幾種,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名字,他們的相對人數和他們的相互态度因時代而異;但是社會的基本結構不變。
即使在發生了大動蕩和似乎無法挽回的變化以後,總又恢複原來的格局,好象陀螺儀總會恢複平衡一樣,不管你把它朝哪個方向推着轉。
“裘莉亞,你沒睡着吧?”溫斯頓問。
“沒睡着,親愛的,我聽着。
念下去吧。
真精采。
”他繼續念道: 這三種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可調和的。
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們的地位。
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高等人交換地位。
下等人的特點始終是,他們勞苦之餘無暇旁顧,偶而才顧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們如果有目标的話,無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
這樣,在曆史上始終存在着一場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鬥争,其大緻輪廓相同。
在很長時期裡,上等人的權力似乎頗為鞏固,但遲早總有這樣一個時候,他們對自已喪失了信心,或者對他們進行有效統治的能力喪失了信心,或者對兩者都喪失了信心。
他們就被中等人所推翻,因為中等人标榜自己為自由和正義而奮鬥,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邊來。
中等人一旦達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原來的被奴役地位,自己變成了上等人。
不久,其他兩等人中有一等人,或者兩等人都分裂出一批新的中等人來,這場鬥争就周而複始。
三等人中隻有下等人從來沒有實現過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暫時實現自己的目标。
若說整個曆史從來沒有物質方面的進步,那不免言之過甚。
即使在今天這個衰亡時期,一般人在物質上也要比幾百年前好一些。
但是不論财富的增長,或态度的緩和,或改革和革命,都沒有使人類接近平等一步。
從下等人的觀點來看,曆史若有變化,大不了是主子名字改變而已。
到十九世紀末期,許多觀察家都看出了這種反複現象。
于是就出現了各派思想家,認為曆史是一種循環過程,他們自以為能夠證明不平等乃是人類生活的不可改變的法則。
當然,這種學說一直不乏信徒,隻是如今提法有了重要變化而已。
在過去,社會需要分成等級是上等人的學說。
國王、貴族和教士、律師等這類寄生蟲都宣傳這種學說,并且用在死後冥界裡得到補償的諾言使這個學說容易為人所接受。
而中等人隻要還在争取權力的時候,總是利用自由、正義、博愛這種好聽的字眼。
但是現在,這些還沒有居于統率地位、但預計不久就可以居于統率地位的人,卻開始攻擊這種人類大同的思想了。
在過去,中等人在平等的旗幟下鬧革命,一旦推翻了原來的暴政,自己又建立了新的暴政。
現在這種新的一派中等人等于是事先就宣布要建立他們的暴政。
社會主義這種理論是在十九世紀初期出現的,是一條可以回溯到古代奴隸造反的思想鎖鍊中的最後一個環
盡管報上和電幕上不斷報道殺戮仍在無休無止的進行,但從來沒有再重演過以前的戰争中常常幾個星期就殺死成千上萬甚至幾百萬人的那樣殊死大戰。
三個超級國家都從來沒有想采取會有嚴重失敗危險的戰略。
凡要采取大規模的行動時,總對盟國進行突然襲擊。
三大國采取的戰略,或者僞裝采取的戰略都是一樣的。
那就是用打仗、談判、時機選得恰到好處的背信棄義等種種手段,獲得一系列基地,把敵國完全包圍起來,然後同該敵國簽訂友好條約,保持幾年和平狀态,使得對方麻痹大意放棄警惕。
在這期間把裝好的原子彈的火箭部署在一切戰略要地,最後萬箭齊發,使對方遭到緻命破壞,根本不可能進行報複。
這時便同另外剩下的那個世界大國簽訂友好條約,淮備另一次突然襲擊。
不用說,這種計劃完全是做白日夢,不可能實現。
此外,除了在赤道一帶和北極局圍的争奪地區之外,并沒有發生過戰事;對敵國領土也從來沒有進犯過。
這說明了超級國家之間有些地方的國界為什麼是随意劃定的。
例如,歐亞國完全可以輕易地征服英倫三島,後者在地理上是歐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大洋國也可以把它的疆界推到萊菌河,甚至到維斯杜拉河。
但是這就違反了文化統一的原則,這是各方面都遵循的原則,盡管沒有明确規定。
如果大洋國要征服原來一度稱為法蘭西和德意志的地方,這就需要或者消滅其全部居民,這項任務有極大的實際困難,或者同化大約為數一億、就技術發展來說大緻與大洋國同等水平的人民。
三大超級國家的問題都是一樣的。
從它們結構來說,絕不能與外國人有任何來往,除非是同戰俘或有色人種奴隸進行程度有限的來往。
即使對當前的正式盟國也總是極不信任。
除了戰俘以外,大洋國普通公民從來沒有見到過歐亞國或東亞國的一個公民,而且他也不得掌握外語。
如果他有機會接觸外國人,他就會發現外國人同他自己一樣也是人,他所聽到的關于外國人的話大部分都是謊言。
他所生活的封閉天地就會打破,他的精神所依的恐懼、仇恨、自以為是就會化為烏有。
因此三方面都認識到,不論波斯、埃及、爪哇、錫蘭易手多麼頻仍,但除了炸彈以外,主要的疆界決不能越過。
在這裡面有一個事實從來沒有大聲提到過,但是大家都是默認的,并且一切行動都是根據它來采取的,那就是:三個超級國家的生活基本上相同。
大洋國實行的哲學叫英社原則,歐亞國叫新布爾什維主義,東亞國叫的是個中文名字,一般譯為“崇死”,不過也許還是譯為“滅我”為好。
大洋國的公民不許知道其他兩國的哲學信條,但是卻受到憎恨的教育,把它們看作是對道德和常識的野蠻踐踏。
實際上這三種哲學很難區分,它們所擁護的社會制度也根本區别不開來。
到處都有同樣的金字塔式結構,同樣的對一個半神領袖的崇拜,同樣的靠戰争維持和為戰争服務的經濟。
因此,三個超級國家不僅不能征服對方,而且征服了也沒有什麼好處。
相反,隻要它們繼續沖突,它們就等于互相支撐,就象三捆堆在一起的秫稭一樣。
而且總是那樣,這三個大國的統治集團對于對方在幹些什麼又知道又不知道。
他們一生緻力于征服全世界,但是他們也知道,戰争必須永遠持續下去而不能有勝利。
同時,由于沒有被征服的危險,就有可能不顧現實,這是英社原則和它的敵對思想體系的特點。
這裡有必要再說一遍上面所說過的話,戰争既然持續不斷,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自己的性質。
在過去的時代裡,戰争按其定義來說,遲早總要結束,一般非勝即敗,毫不含糊。
而且在過去,戰争也是人類社會同實際現實保持接觸的主要手段之一。
曆代的統治者都想要他們的人民對客觀世界接受一種不符實際的看法,但是任何幻覺若有可能損害軍事效能,他們決不能鼓勵的。
隻要戰敗意味着喪失獨立,或任何其他的一般認為不好的結果,就必須認真采取預防戰敗的措施。
因此實際方面的事實不能視而不見。
在哲學、宗教、倫理、政治方面,二加二可能等于五,但你在設計槍炮飛機時,二加二隻能等于四。
效能低劣的民族遲早要被征服,要提高效能,就不能有幻覺。
此外,要有效能,必須能夠向過去學習,這就需要對過去發生的事有個比較正确的了解。
當然,報紙和曆史書總帶有色彩和偏見,但今天實行的那種僞造就不可能發生。
戰争是保持神志清醒的可靠保障,就統治階級而言,這也許是所有保障中最重要的保障。
戰争雖有勝負,但任何統治階級都不能完全亂來。
但是等到戰争确實是名副其實的持續不斷時,它也就不再有危險性了。
戰争持續不斷後,就不再有軍事必要性這種事情了。
技術進步可以停止,最明顯的事實可以否認或不顧。
上面已經說過,夠得上稱為科學的研究工作仍在為戰争目的而進行,但基本上是一種白日夢,它不能産生成效,但這并不重要。
效能,甚至軍事效能,都不再需要。
在大洋國裡,除了思想警察以外,沒有任何事情是有效能的。
這三個超級國家沒有一個是可以征服的,因此,每一個國家實際上都是個單獨的天地,怎麼樣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都沒有關系。
現實僅僅通過日常生活的需要才使人感到它的壓力,那就是吃飯喝水的需要,住房穿衣的需要,避免誤喝毒藥或失足掉下高樓等等的需要。
在生與死之間,在肉體享受和肉體痛苦之間,仍有差别,但是僅此而已。
大洋國公民與外界隔絕,與過去隔絕,就象生活在星際的人,分不清上下左右。
這種國家的統治者是絕對的統治者,仿佛法老或凱撒。
他們可不能讓他們統治下的人民大批餓死,數目大到對自己不利的程度;他們也必須在軍事技術上保持同他們敵手一樣低的水平;但是一旦達到了最低限度,他們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歪曲現實。
因此,按以前的戰争标準來看,現在的戰争完全是假的。
這好象是兩頭反當動物,頭上的角所頂的角度都不會使對方受傷。
但是,盡管戰争不是真的,卻不是沒有意義的。
它耗盡了剩餘消費品,這就能夠保持等級社會所需要的特殊心理氣氛。
下文就要說到,戰争現在純粹成了内政。
過去各國的統治集團可能認識到共同利益,因此對戰争的毀滅性雖然加以限制,但還是互相厮殺的,戰勝國總是掠奪戰敗國。
而在我們的時代裡,他們互相根本不厮殺了。
戰争是由一國統治集團對自己的老百姓進行的,戰争的目的不是征服别國領土或保衛本國領土,戰争的目的是保持社會結構不受破壞。
因此,“戰争”一詞已名不符實。
如果說戰争由于持續不斷已不複存在,此話可能屬實。
人類在新石器時代到二十世紀初期之間受到的這種特殊壓力,現在已經消失,而由一種完全不同的東西所取代。
如果三個超級國家互相不打仗,而同意永遠和平相處,互不侵犯對方的疆界,效果大概相同。
因為在那樣情況下,每一國家仍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天地,永遠不會受到外來危險的震動。
因此真正永久的和平同永久的戰争一樣。
這就是黨的口号“戰争即和平”的内在含義,不過大多數黨員對此了解是很膚淺的。
溫斯頓暫停一下,沒有繼續讀下去。
遠處不知什麼地方爆發了一顆火箭彈。
在一間沒有電幕的屋子裡一個人關起門來讀禁書的世外桃源之感還沒有消失。
他的與衆隔絕和安全的感覺裡,還有點身體的乏意、沙發的軟意、窗外吹進來的微風吻着他的面頰的癢意。
這本書使他神往,或者更确切地說,使他感到安心。
應該說,它并沒有告訴他什麼新的東西,但這卻是吸引他的一部分原因。
它說出了他要說的話,如果他能夠把他的零碎思想整理出來的話,他也會這麼說的。
寫這本書的人的頭腦同他的頭腦一樣,隻是比他要有力得多,系統得多,無畏得多。
他覺得,最好的書,是把你已經知道的東西告訴你的書。
他剛把書翻回到第一章就聽到裘莉亞在樓梯上的腳步聲,他站起來去迎接她。
她把棕色的工具袋往地上一撂,投入了他的懷抱。
他們距上次見面已有一個星期了。
“我搞到那本書了,”他們擁抱了一會後松開時,他告訴她。
“哦,你搞到了嗎?那很好,”她沒有太多興趣地說,馬上蹲在煤油爐旁邊做起咖啡來。
他們上了床半小時後才又回到了這個話題。
夜晚很涼爽,得把床罩揭起來蓋上身子。
下面傳來了聽熟了的歌聲和鞋子在地上來回的咔嚓聲。
溫斯頓第一次見到的那個胳臂通紅的結實的女人,幾乎成了院子裡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
白天裡,不論什麼時候,她總是在洗衣盆和晾衣繩之間來回,嘴裡不是咬着晾衣夾子就是唱着情歌。
裘莉亞躺在一邊,快要睡着了。
他伸手把撂在地上的書拾起來,靠着床頭坐起來。
“我們一定要讀一讀,”他說。
“你也要讀。
兄弟會的所有會員都要讀。
” “你讀吧,”她閉着眼睛說,“大聲讀。
這樣最好。
你一邊讀可以一邊向我解釋。
” 時鐘指在六點,那就是說十八點。
他們還有三、四個小時。
他把書放在膝上,開始讀起來。
第一KK無知即力量 有史以來,大概自從新石器時代結束以來,世上就有三種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
他們又再進一步分為好幾種,有各種各樣不同的名字,他們的相對人數和他們的相互态度因時代而異;但是社會的基本結構不變。
即使在發生了大動蕩和似乎無法挽回的變化以後,總又恢複原來的格局,好象陀螺儀總會恢複平衡一樣,不管你把它朝哪個方向推着轉。
“裘莉亞,你沒睡着吧?”溫斯頓問。
“沒睡着,親愛的,我聽着。
念下去吧。
真精采。
”他繼續念道: 這三種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可調和的。
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們的地位。
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高等人交換地位。
下等人的特點始終是,他們勞苦之餘無暇旁顧,偶而才顧到日常生活以外的事,因此他們如果有目标的話,無非是取消一切差别,建立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
這樣,在曆史上始終存在着一場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鬥争,其大緻輪廓相同。
在很長時期裡,上等人的權力似乎頗為鞏固,但遲早總有這樣一個時候,他們對自已喪失了信心,或者對他們進行有效統治的能力喪失了信心,或者對兩者都喪失了信心。
他們就被中等人所推翻,因為中等人标榜自己為自由和正義而奮鬥,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邊來。
中等人一旦達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原來的被奴役地位,自己變成了上等人。
不久,其他兩等人中有一等人,或者兩等人都分裂出一批新的中等人來,這場鬥争就周而複始。
三等人中隻有下等人從來沒有實現過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暫時實現自己的目标。
若說整個曆史從來沒有物質方面的進步,那不免言之過甚。
即使在今天這個衰亡時期,一般人在物質上也要比幾百年前好一些。
但是不論财富的增長,或态度的緩和,或改革和革命,都沒有使人類接近平等一步。
從下等人的觀點來看,曆史若有變化,大不了是主子名字改變而已。
到十九世紀末期,許多觀察家都看出了這種反複現象。
于是就出現了各派思想家,認為曆史是一種循環過程,他們自以為能夠證明不平等乃是人類生活的不可改變的法則。
當然,這種學說一直不乏信徒,隻是如今提法有了重要變化而已。
在過去,社會需要分成等級是上等人的學說。
國王、貴族和教士、律師等這類寄生蟲都宣傳這種學說,并且用在死後冥界裡得到補償的諾言使這個學說容易為人所接受。
而中等人隻要還在争取權力的時候,總是利用自由、正義、博愛這種好聽的字眼。
但是現在,這些還沒有居于統率地位、但預計不久就可以居于統率地位的人,卻開始攻擊這種人類大同的思想了。
在過去,中等人在平等的旗幟下鬧革命,一旦推翻了原來的暴政,自己又建立了新的暴政。
現在這種新的一派中等人等于是事先就宣布要建立他們的暴政。
社會主義這種理論是在十九世紀初期出現的,是一條可以回溯到古代奴隸造反的思想鎖鍊中的最後一個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