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9節
關燈
小
中
大
經控制過這個争奪地區的全部。
其中部分地區曾經不斷易手,所以造成友敵關系不斷的改變,就是因為這樣就有機會可以靠突然叛賣而争奪到一塊地方。
這些争奪地區都有寶貴的礦藏,其中有些地方還生産重要的植物産品,例如橡膠,這在寒冷地帶必須用成本較大的方法來人工合成。
但是主要是這些地方有無窮無盡的廉價勞動力儲備。
不論哪一大國控制了赤道非洲,或者中東國家,或者南印度或者印度尼西亞群島,手頭也就掌握了幾十億報酬低廉、工作辛苦的苦力。
這些地區的居民多多少少已經毫不掩飾地淪為奴隸,不斷地在征服者中間換手,當作煤或石油一樣使用,為的是要生産更多的軍備,占領更多的領土,控制更多的勞動力,再生産更多的軍備,占領更多的領土,控制更多的勞動力,如此周而複始,一而再再而三地繼續下去,永無休止。
應該指出,戰争從來沒有真正超出争奪地區的邊緣。
歐亞國的邊界在剛果河盆地與地中海北岸之間伸縮,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島嶼則不斷被大洋國或東亞國輪流占領。
在蒙古,歐亞國和東亞國的分界線從來沒有穩定過。
在北極周圍,三大國都聲稱擁有廣大領土,實際上這些地方都杳無人煙,未經勘探。
不過力量對比卻一直總保持大緻上的平衡,每個超級國家的心髒地帶一直總沒有人侵犯過。
此外,赤道一帶被剝削人民的勞動力,對于世界經濟來說,并非真正不可或缺。
他們對世界财富并不增添什麼,因為不論他們生産什麼東西,都用于戰争目的,而進行戰争的目的總是争取能夠處在一個較有利的地位以便進行另一場戰争。
這些奴隸人口的勞動力可以增快那場延續不斷的戰争的速率。
但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世界社會的結構,以及維持這種結構的方法,基本上不會有什麼不同。
現代戰争的重要目的(按照雙重思想的原則,核心黨裡的指導智囊是既承認又不承認的)是盡量用完機器的産品而不提高一般的生活水平。
自從十九世紀末葉以來,工業社會中就潛伏着如何處理剩餘消費品的問題。
在目前,很少人連飯也吃不飽,這個問題顯然并不迫切,即使沒有人為的破壞在進行,這個問題可能也不會迫切。
今天的世界同1914年以前相比,是個貧瘠的、饑餓的、敗破的地方,如果同那個時代的人所展望的未來世界相比,更其是如此。
在二十世紀初期,凡是有文化的人的心目中,幾乎莫不認為未來社會令人難以相信的富裕、悠閑,秩序井然、效率很高——這是一個由玻璃、鋼筋、潔白的混凝土構成的晶瑩奪目的世界。
科學技術當時正在神速發展,一般人很自然地認為以後也會這樣繼續發展下去。
但是後來卻沒有如此,一部分原因是長期不斷的戰争造成了貧困,一部分原因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要依靠根據經驗的思維習慣,而在一個嚴格管制的社會裡,這種習慣是不能存在的。
總的來說,今天的世界比五十年前原始。
有些落後地區固然有了進步,不少技術——多少總是與戰争和警察偵探活動有關——有了發展,但大部分試驗和發明都停頓下來,五十年代原子戰争所造成的破壞從來沒有完全複原。
盡管如此,機器所固有的危險仍舊存在。
從機器問世之日起,凡是有識之士無不清楚,人類就不再需要從事辛勞的體力勞動了,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再需要人與人之間保持不平等了。
如果當初有意識地把機器用于這個目的,什麼饑餓、過度的勞動、污穢、文盲、疾病都可以在幾代之内一掃而空。
事實上,在十九世紀末葉和二十世紀初葉相交之間的大約五十年裡,機器雖然沒有用于這樣的目的,但是由于某種自動的過程,所生産的财富有時候不得不分配掉,客觀上确實大大地提高了一般人的生活水平。
但同樣清楚的是,财富的全面增長有毀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的确是毀滅——等級社會的威脅。
世界上如果人人都工作時間短、吃得好、住的房子有浴室和電冰箱,私人有汽車甚至飛機,那麼最重要形式的不平等也許會早已消失了。
财富一旦普及,它就不分彼此。
沒有疑問,可以設想有這樣一個社會,從個人财物和奢侈品來說,财富是平均分配的,而權力仍留在少數特權階層人物的手中。
但是實際上這種社會不能保持長期穩定。
因為,如果人人都能享受閑暇和生活保障,原來由于貧困而愚昧無知的絕大多數人就會學習文化,就會獨立思考;他們一旦做到這一點,遲早就會認識到少數特權階層的人沒有作用,他們就會把他們掃除掉。
從長期來看,等級社會隻有在貧困和無知的基礎上才能存在。
二十世紀初期有些思想家夢想恢複到過去的農業社會,那不是實際的解決辦法。
那同機械化的趨勢相沖突,而後一個趨勢在整個世界裡都已幾乎帶有本能性質了,何況,任何國家要是工業落後,軍事上就會束手無策,必然會被比較先進的敵國所直接或間接控制。
用限制生産來保持群衆貧困,也不是個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
在資本主義最後階段,大概在1920年到1940年之間曾經大規模這麼做過。
許多國家聽任經濟停滞,土地休耕,資本設備不增,大批人口不給工作而由國家救濟,保持半死半活。
但這也造成軍事上的孱弱,由于它所造成的貧困并無必要,必然會引起反對。
因此問題是,如何維持經濟的輪子繼續轉動而又不增加世界上的真正财富。
物品必須生産,但不一定要分配出去。
在實踐中,要做到這一點的唯一辦法是不斷打仗。
戰争的基本行為就是毀滅,不一定是毀滅人的生命,而是毀滅人類的勞動産品。
有些物資原來會使得群衆生活得太舒服了,因而從長期來說,也會使得他們太聰明了,戰争就是要把這些物資打得粉碎,化為輕煙,沉入海底。
戰争武器即使沒有實際消耗掉,但繼續制造它們,仍是一方面消耗勞動力而另一方面又不生産消費品的方便辦法。
例如水上浮動堡壘所耗勞動力可以制造好幾百艘貨輪。
最後因為陳舊而把它拆卸成為廢料,這對無論誰都沒有物質上的好處,但為了建造新的水上浮動堡壘,卻又要化大量勞動力。
原則上,戰争計劃總是以在滿足了本國人口最低需要後把可能剩餘的物資耗盡為度。
實際上,對于本國人口的需要,估計總是過低,結果就造成生活必需品有一半長期短缺;但這被認為是個有利條件。
甚至對受到優待的一些階層,也有意把他們保持在艱苦的邊緣上徘徊,其所以采取這一方針,是因為在普遍匮乏的情況下,小小的特權就能夠顯得更加重要,從而擴大各個階層間的差别。
按二十世紀初期的标準來看,甚至核心黨内人物的生活條件,也是夠艱苦樸素的。
但是,他所享有的少數奢侈條件——設備完善的寬敞住處、料子較好的衣著、質量較好的飲食煙酒、兩三個仆人、私人汽車或直升飛機——使他所處境況與外圍黨員迥然不同,而外圍黨員同我們稱為“無産者”的下層群衆相比,又處在類似的有利地位。
整個社會的氣氛就是一個圍城的氣氛,誰有一塊馬肉就顯出了貧富的差異。
同時,因在打仗,自有危險,結果就是,要維持生存,把全部權力交給一個少數人階層就自然成了不可避免的條件。
下文還要述及,戰争不僅完成了必要的毀壞,而且所用方式在心理上是可以接受的。
原則上,要浪費世上的剩餘勞動力,盡可以修廟宇、蓋殿堂、築金字塔,挖了地洞再埋上,甚至先生産大量物品然後再付諸一炬。
但這隻能為等級社會提供經濟基礎,而不能提供感情基礎。
這裡操心的不是群衆的情緒,群衆的态度無關緊要,隻要他們保持不斷工作就行;要操心的是黨員的情緒。
甚至最起碼的黨員,也要使他既有能力,又很勤快,在很有限的限度内還要聰明,但是他也必須是個容易輕信、盲目無知的狂熱信徒,這種人的主導情緒是恐懼、仇恨、頌贊、欣喜若狂,換句話說,他的精神狀态必須要同戰争狀态相适應。
戰争是不是真的在打,這無關緊要。
戰争打得好打得壞,由于不可能有決定性的勝利,也無關緊要。
需要的隻是要保持戰争狀态的存在。
黨所要求于它黨員的,是智力的分裂,這在戰争的氣氛中比較容易做到,因此現在已經幾乎人人都是如此,地位越高,這種情況越顯著。
戰争歇斯底裡和對敵仇恨在核心黨内最為強烈。
核心黨員擔任行政領導,常常必須知道某一條戰訊不确,他可能常常發現,整個戰争是假的,或者根本沒有發生,或者其目的完全不是所宣布的目的;但是這種知識很容易用雙重思想的辦法來加以消除。
同時,核心黨員都莫名其妙地相信戰争是真的,最後必勝,大洋國将是全世界無可争議的主人,但他們決不會有人對這種信念會有片刻的動搖。
核心黨員人人都相信這未來的勝利,把它當作一個信條。
達到最後勝利的方法,或者是逐步攻占越來越多的領土,确立壓倒優勢的力量,或者是發明某種無敵新式武器。
謀求發明新式武器工作繼續不斷,凡是有創造性頭腦的人或者喜歡探索的人要為他們過剩的智力找個出路,這是極少數剩下來的活動之一。
目前在大洋國,舊觀念的科學幾乎已不再存在。
新話裡沒有“科學”這一詞彙。
過去所有的科學成就,其基礎就是根據經驗的思維方法,但是違反英社的最根本原則。
甚至技術進步也隻有在其産品能夠在某種方式上用于減少人類自由時才能達到。
在一切實用藝術方面,不是停滞不前,就是反而倒退了。
土地由馬拉犁耕種,而書籍卻用機器寫作。
但在至關緊要的問題上——實際上就是說戰争和警察偵探活動上——卻仍鼓勵經驗的方法,或者至少是容忍這種方法的。
黨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征服整個地球,一個是永遠消滅獨立思考的可能性。
因此黨急于要解決的也有兩個大問題。
一個是如何在違背一個人本人意願情況下發現他在想些什麼,另外一個是如何在幾秒鐘之内未加警告就殺死好幾億人。
如果說目前還有科學研究在進行的話,這就是研究的題目。
今天的科學家隻有兩類。
一類是心理學家兼刑訊官,他們能極其細緻地研究一個人面部表情、姿态、聲調變化的意義,試驗藥物、震蕩療法、催眠、拷打的逼供效果。
另外一類是化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他們隻關心自己專業中同殺人滅生有關的學科。
在和平部的龐大實驗室裡,在巴西森林深處的試驗站裡,或者在澳大利亞的沙漠裡,或者在南極的人迹不到的小島上,一批批的專家們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
有的一心制訂未來戰争的後勤計劃;有的在設計體積越來越大的火箭彈,威力越來越強的爆炸物,厚度越來越打不穿的裝甲闆;有的在尋找更緻命的新毒氣,或者一種可以大量生産足以滅絕整個大陸的植物的可溶毒藥,或者繁殖不怕一切抗體的病菌;有的在努力制造一種象潛艇能在水下航行一樣能在地下行駛的車輛,或者象輪船一樣可以脫離基地而獨立行動的飛機;有的在探索甚至更加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能性。
例如通過架在幾千公裡以外空間的透鏡把太陽光束集中焦點,或者開發地球中心的熱量來制造人為的地震和海嘯。
但是這些計劃沒有一項曾經接近完成過,這三個超級國家沒有一個能比别的兩國占先一步。
更使人奇怪的是,這三個大國由于有了原子彈,實際上已經擁有了一種武器,其威力比它們目前在從事研究的武器大得不知多少。
雖然由于習慣使然,黨總是說原子彈是它發明的,實際上原子彈早在1940年就問世了,十年後就首次大規模使用。
那時在許多工業中心,主要是在歐俄、西歐、北美,扔下了幾百個原子彈。
結果使得所有國家的統治集團相信,再扔幾個原子彈,有組織的社會就完了,那樣他們的權力也就完了。
自此以後,雖然沒有簽訂什麼正式協定,也沒暗示有什麼正式協定,原子彈就沒有再扔。
不過三大國還是繼續制造原子彈,儲存起來以備他們都相信遲早有一天要決戰時使用。
與此同時,三四十年之内戰争藝術幾乎沒有什麼進展。
當然,直升飛機比以前的用途更廣,轟炸機基本上為自動推進的投射體所代替,脆弱的軍艦讓位于幾乎不沉的水上浮動堡壘,但除此以外,很少變化。
坦克
其中部分地區曾經不斷易手,所以造成友敵關系不斷的改變,就是因為這樣就有機會可以靠突然叛賣而争奪到一塊地方。
這些争奪地區都有寶貴的礦藏,其中有些地方還生産重要的植物産品,例如橡膠,這在寒冷地帶必須用成本較大的方法來人工合成。
但是主要是這些地方有無窮無盡的廉價勞動力儲備。
不論哪一大國控制了赤道非洲,或者中東國家,或者南印度或者印度尼西亞群島,手頭也就掌握了幾十億報酬低廉、工作辛苦的苦力。
這些地區的居民多多少少已經毫不掩飾地淪為奴隸,不斷地在征服者中間換手,當作煤或石油一樣使用,為的是要生産更多的軍備,占領更多的領土,控制更多的勞動力,再生産更多的軍備,占領更多的領土,控制更多的勞動力,如此周而複始,一而再再而三地繼續下去,永無休止。
應該指出,戰争從來沒有真正超出争奪地區的邊緣。
歐亞國的邊界在剛果河盆地與地中海北岸之間伸縮,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島嶼則不斷被大洋國或東亞國輪流占領。
在蒙古,歐亞國和東亞國的分界線從來沒有穩定過。
在北極周圍,三大國都聲稱擁有廣大領土,實際上這些地方都杳無人煙,未經勘探。
不過力量對比卻一直總保持大緻上的平衡,每個超級國家的心髒地帶一直總沒有人侵犯過。
此外,赤道一帶被剝削人民的勞動力,對于世界經濟來說,并非真正不可或缺。
他們對世界财富并不增添什麼,因為不論他們生産什麼東西,都用于戰争目的,而進行戰争的目的總是争取能夠處在一個較有利的地位以便進行另一場戰争。
這些奴隸人口的勞動力可以增快那場延續不斷的戰争的速率。
但如果沒有他們的存在,世界社會的結構,以及維持這種結構的方法,基本上不會有什麼不同。
現代戰争的重要目的(按照雙重思想的原則,核心黨裡的指導智囊是既承認又不承認的)是盡量用完機器的産品而不提高一般的生活水平。
自從十九世紀末葉以來,工業社會中就潛伏着如何處理剩餘消費品的問題。
在目前,很少人連飯也吃不飽,這個問題顯然并不迫切,即使沒有人為的破壞在進行,這個問題可能也不會迫切。
今天的世界同1914年以前相比,是個貧瘠的、饑餓的、敗破的地方,如果同那個時代的人所展望的未來世界相比,更其是如此。
在二十世紀初期,凡是有文化的人的心目中,幾乎莫不認為未來社會令人難以相信的富裕、悠閑,秩序井然、效率很高——這是一個由玻璃、鋼筋、潔白的混凝土構成的晶瑩奪目的世界。
科學技術當時正在神速發展,一般人很自然地認為以後也會這樣繼續發展下去。
但是後來卻沒有如此,一部分原因是長期不斷的戰争造成了貧困,一部分原因是科學技術的進步要依靠根據經驗的思維習慣,而在一個嚴格管制的社會裡,這種習慣是不能存在的。
總的來說,今天的世界比五十年前原始。
有些落後地區固然有了進步,不少技術——多少總是與戰争和警察偵探活動有關——有了發展,但大部分試驗和發明都停頓下來,五十年代原子戰争所造成的破壞從來沒有完全複原。
盡管如此,機器所固有的危險仍舊存在。
從機器問世之日起,凡是有識之士無不清楚,人類就不再需要從事辛勞的體力勞動了,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也不再需要人與人之間保持不平等了。
如果當初有意識地把機器用于這個目的,什麼饑餓、過度的勞動、污穢、文盲、疾病都可以在幾代之内一掃而空。
事實上,在十九世紀末葉和二十世紀初葉相交之間的大約五十年裡,機器雖然沒有用于這樣的目的,但是由于某種自動的過程,所生産的财富有時候不得不分配掉,客觀上确實大大地提高了一般人的生活水平。
但同樣清楚的是,财富的全面增長有毀滅——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的确是毀滅——等級社會的威脅。
世界上如果人人都工作時間短、吃得好、住的房子有浴室和電冰箱,私人有汽車甚至飛機,那麼最重要形式的不平等也許會早已消失了。
财富一旦普及,它就不分彼此。
沒有疑問,可以設想有這樣一個社會,從個人财物和奢侈品來說,财富是平均分配的,而權力仍留在少數特權階層人物的手中。
但是實際上這種社會不能保持長期穩定。
因為,如果人人都能享受閑暇和生活保障,原來由于貧困而愚昧無知的絕大多數人就會學習文化,就會獨立思考;他們一旦做到這一點,遲早就會認識到少數特權階層的人沒有作用,他們就會把他們掃除掉。
從長期來看,等級社會隻有在貧困和無知的基礎上才能存在。
二十世紀初期有些思想家夢想恢複到過去的農業社會,那不是實際的解決辦法。
那同機械化的趨勢相沖突,而後一個趨勢在整個世界裡都已幾乎帶有本能性質了,何況,任何國家要是工業落後,軍事上就會束手無策,必然會被比較先進的敵國所直接或間接控制。
用限制生産來保持群衆貧困,也不是個令人滿意的解決辦法。
在資本主義最後階段,大概在1920年到1940年之間曾經大規模這麼做過。
許多國家聽任經濟停滞,土地休耕,資本設備不增,大批人口不給工作而由國家救濟,保持半死半活。
但這也造成軍事上的孱弱,由于它所造成的貧困并無必要,必然會引起反對。
因此問題是,如何維持經濟的輪子繼續轉動而又不增加世界上的真正财富。
物品必須生産,但不一定要分配出去。
在實踐中,要做到這一點的唯一辦法是不斷打仗。
戰争的基本行為就是毀滅,不一定是毀滅人的生命,而是毀滅人類的勞動産品。
有些物資原來會使得群衆生活得太舒服了,因而從長期來說,也會使得他們太聰明了,戰争就是要把這些物資打得粉碎,化為輕煙,沉入海底。
戰争武器即使沒有實際消耗掉,但繼續制造它們,仍是一方面消耗勞動力而另一方面又不生産消費品的方便辦法。
例如水上浮動堡壘所耗勞動力可以制造好幾百艘貨輪。
最後因為陳舊而把它拆卸成為廢料,這對無論誰都沒有物質上的好處,但為了建造新的水上浮動堡壘,卻又要化大量勞動力。
原則上,戰争計劃總是以在滿足了本國人口最低需要後把可能剩餘的物資耗盡為度。
實際上,對于本國人口的需要,估計總是過低,結果就造成生活必需品有一半長期短缺;但這被認為是個有利條件。
甚至對受到優待的一些階層,也有意把他們保持在艱苦的邊緣上徘徊,其所以采取這一方針,是因為在普遍匮乏的情況下,小小的特權就能夠顯得更加重要,從而擴大各個階層間的差别。
按二十世紀初期的标準來看,甚至核心黨内人物的生活條件,也是夠艱苦樸素的。
但是,他所享有的少數奢侈條件——設備完善的寬敞住處、料子較好的衣著、質量較好的飲食煙酒、兩三個仆人、私人汽車或直升飛機——使他所處境況與外圍黨員迥然不同,而外圍黨員同我們稱為“無産者”的下層群衆相比,又處在類似的有利地位。
整個社會的氣氛就是一個圍城的氣氛,誰有一塊馬肉就顯出了貧富的差異。
同時,因在打仗,自有危險,結果就是,要維持生存,把全部權力交給一個少數人階層就自然成了不可避免的條件。
下文還要述及,戰争不僅完成了必要的毀壞,而且所用方式在心理上是可以接受的。
原則上,要浪費世上的剩餘勞動力,盡可以修廟宇、蓋殿堂、築金字塔,挖了地洞再埋上,甚至先生産大量物品然後再付諸一炬。
但這隻能為等級社會提供經濟基礎,而不能提供感情基礎。
這裡操心的不是群衆的情緒,群衆的态度無關緊要,隻要他們保持不斷工作就行;要操心的是黨員的情緒。
甚至最起碼的黨員,也要使他既有能力,又很勤快,在很有限的限度内還要聰明,但是他也必須是個容易輕信、盲目無知的狂熱信徒,這種人的主導情緒是恐懼、仇恨、頌贊、欣喜若狂,換句話說,他的精神狀态必須要同戰争狀态相适應。
戰争是不是真的在打,這無關緊要。
戰争打得好打得壞,由于不可能有決定性的勝利,也無關緊要。
需要的隻是要保持戰争狀态的存在。
黨所要求于它黨員的,是智力的分裂,這在戰争的氣氛中比較容易做到,因此現在已經幾乎人人都是如此,地位越高,這種情況越顯著。
戰争歇斯底裡和對敵仇恨在核心黨内最為強烈。
核心黨員擔任行政領導,常常必須知道某一條戰訊不确,他可能常常發現,整個戰争是假的,或者根本沒有發生,或者其目的完全不是所宣布的目的;但是這種知識很容易用雙重思想的辦法來加以消除。
同時,核心黨員都莫名其妙地相信戰争是真的,最後必勝,大洋國将是全世界無可争議的主人,但他們決不會有人對這種信念會有片刻的動搖。
核心黨員人人都相信這未來的勝利,把它當作一個信條。
達到最後勝利的方法,或者是逐步攻占越來越多的領土,确立壓倒優勢的力量,或者是發明某種無敵新式武器。
謀求發明新式武器工作繼續不斷,凡是有創造性頭腦的人或者喜歡探索的人要為他們過剩的智力找個出路,這是極少數剩下來的活動之一。
目前在大洋國,舊觀念的科學幾乎已不再存在。
新話裡沒有“科學”這一詞彙。
過去所有的科學成就,其基礎就是根據經驗的思維方法,但是違反英社的最根本原則。
甚至技術進步也隻有在其産品能夠在某種方式上用于減少人類自由時才能達到。
在一切實用藝術方面,不是停滞不前,就是反而倒退了。
土地由馬拉犁耕種,而書籍卻用機器寫作。
但在至關緊要的問題上——實際上就是說戰争和警察偵探活動上——卻仍鼓勵經驗的方法,或者至少是容忍這種方法的。
黨有兩個目的,一個是征服整個地球,一個是永遠消滅獨立思考的可能性。
因此黨急于要解決的也有兩個大問題。
一個是如何在違背一個人本人意願情況下發現他在想些什麼,另外一個是如何在幾秒鐘之内未加警告就殺死好幾億人。
如果說目前還有科學研究在進行的話,這就是研究的題目。
今天的科學家隻有兩類。
一類是心理學家兼刑訊官,他們能極其細緻地研究一個人面部表情、姿态、聲調變化的意義,試驗藥物、震蕩療法、催眠、拷打的逼供效果。
另外一類是化學家、物理學家、生物學家,他們隻關心自己專業中同殺人滅生有關的學科。
在和平部的龐大實驗室裡,在巴西森林深處的試驗站裡,或者在澳大利亞的沙漠裡,或者在南極的人迹不到的小島上,一批批的專家們都在不知疲倦地工作。
有的一心制訂未來戰争的後勤計劃;有的在設計體積越來越大的火箭彈,威力越來越強的爆炸物,厚度越來越打不穿的裝甲闆;有的在尋找更緻命的新毒氣,或者一種可以大量生産足以滅絕整個大陸的植物的可溶毒藥,或者繁殖不怕一切抗體的病菌;有的在努力制造一種象潛艇能在水下航行一樣能在地下行駛的車輛,或者象輪船一樣可以脫離基地而獨立行動的飛機;有的在探索甚至更加可望而不可及的可能性。
例如通過架在幾千公裡以外空間的透鏡把太陽光束集中焦點,或者開發地球中心的熱量來制造人為的地震和海嘯。
但是這些計劃沒有一項曾經接近完成過,這三個超級國家沒有一個能比别的兩國占先一步。
更使人奇怪的是,這三個大國由于有了原子彈,實際上已經擁有了一種武器,其威力比它們目前在從事研究的武器大得不知多少。
雖然由于習慣使然,黨總是說原子彈是它發明的,實際上原子彈早在1940年就問世了,十年後就首次大規模使用。
那時在許多工業中心,主要是在歐俄、西歐、北美,扔下了幾百個原子彈。
結果使得所有國家的統治集團相信,再扔幾個原子彈,有組織的社會就完了,那樣他們的權力也就完了。
自此以後,雖然沒有簽訂什麼正式協定,也沒暗示有什麼正式協定,原子彈就沒有再扔。
不過三大國還是繼續制造原子彈,儲存起來以備他們都相信遲早有一天要決戰時使用。
與此同時,三四十年之内戰争藝術幾乎沒有什麼進展。
當然,直升飛機比以前的用途更廣,轟炸機基本上為自動推進的投射體所代替,脆弱的軍艦讓位于幾乎不沉的水上浮動堡壘,但除此以外,很少變化。
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