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幾點理解
關燈
小
中
大
”,他都是一體表示懷疑的。
他對嫡庶、主奴、男女、良賤的封建區分也都是表示不能理解和欣賞,因此,在他心目中往往把更多的同情給予被壓迫的一方,他寫他自己的階級,大多是暴露醜惡,很少揄揚,而寫下層社會,則每每在于表揚其可愛的品質,最容易使人記憶的當然是劉姥姥和倪二。
另一面看,書内女子一律入了“薄命司”,這自然不是什麼“節孝聚于一門”的巧事,而是說明了這個階級的不可脫逃的命運,最可注意的是:唯一例外得救的是巧姐,卻是因為依靠了劉姥姥這個“卑賤”的人,而獲得了出路(據脂批,劉姥姥為此還有“三進”榮府的文字)。
曹雪芹把若幹希望都寄托給劉姥姥了。
雨村、鳳姐代表着統治階級,後來卻是雨村利用了而又充發了的門子(即葫蘆廟小沙彌)來歸結全書;鳳姐壓迫過的“小人物”,如上舉張華,守備家,甯府治喪時打罰了的下人,寄托在賈琏心中的尤二姐的冤魂等等,這一幹受迫害者,将來也都要來向鳳姐算賬(《紅樓夢》中極細事,極閑文,亦非虛設,後文皆有着落,而且前後人物關系大變化、大颠倒)。
正唯如上所述,曹雪芹難為當世人所理解,受盡人們的诽謗眦睚,是必然的。
他寫賈寶玉被人目為“瘋瘋傻傻”,“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诽謗!”“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
”這真是慨乎其言之! 總之,曹雪芹内心的鬥争是一方面因受時代限制,不認識可以另辟新天的道路,還要“補”那個舊的“天”,可是一方面那個天底下的封建關系亦已在其心中開始瓦解,這就是賈寶玉的悲劇,也就是當時社會沖突的反映。
賈寶玉要從“懸崖撒手”去尋求出路--但在我們看來,這出路本身便是悲劇,何況這隻是曹雪芹的幻想罷了,在現實中,沒有這個解脫,曹雪芹沒有出路,一部小說是他的“出路”,他還是貧病而死于人間世的。
【附記】 本章共四節,前三節為原有,現在隻是稍為修飾文字,小改标題,調整篇次。
第四節原來是卷首的“代序”,今移來此處。
這一節,本是寄與編者囑代補入書末的,結果為編者加之添改,署以己名,放在卷頭,成為“代序”的形式。
此次重印,已然沒有再保留這個形式的必要,同時由于文中的幾點看法都是我當日試行提出的,今後再想立論引用,反而變成要借别人的觀點了,很不方便,故此把它恢複為書中的一節,附于“引論”之末,特作說明如上。
不過今天重讀起來,感到文字非常蹩腳,表達意思甚至還不如前面的那一二節清楚條鬯,很覺别扭。
被編者羼入的一些字句,凡我尚能辨認得出的,都已删去。
可是要想完全“還原”為我自己當年文字的本來面目,由于無法記憶得那樣仔細,已不可能了。
當然,彼時的一些見解,今天看來,更不一定對。
要想重寫,則不但重印期迫,無力更張,而且那樣容易被讀者認為是現在才提出的“新”的論點,反滋誤會。
一時想不出好辦法,姑且過而存之,就讓它那樣子去吧。
文中提出的“補天”的問題,理解得是否對頭,也沒有把握。
但應補充一點:那首詩的前兩句,是雙管分寫,即首句屬“身前”之事,次句屬“身後”之事;然後由第三句總绾一筆。
(這是暗用甘澤謠中的一則典故,惠林寺僧圓觀轉生為牧童,唱給故交李源兩首絕句,其二雲:“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情緣恐斷腸。
”雪芹用此,是“前生”“轉生”之義,非指“生前”“亡後”。
)意即前度是無材補天,今番是枉在人世,兩回都是毫無建樹,這确實可說是涉及到了人生觀的問題。
還可以參看《紅樓夢》第二十二回,通過小說人物之口,說出:“再細想來,目下不過這兩個人,尚未應酬妥協,将來猶欲為何?”這樣的思想,才是透過表面的深一層的東西,所以脂批即時指出說:“看他隻這一筆,寫得寶玉又如何用心于世道!……”我覺得這在全書中實為僅見之例,作者特筆及此應是有意的逗漏,和“補天”問題可以合看。
乾隆時作過《題紅樓夢》絕句的詩人明義,也曾有“空誇妙手過女娲,青天無罅今何補”的感慨,亦可互證。
(補天在舊時還有一個用法和含義,即對向來認為抱憾恨、懷不平的前人往事,用文學形式來表達其理想願望,如作劇曲的寫“李白登科”、“嶽飛全勝”等是。
參看第八章引及《曲欄閑話》諸條。
)
他對嫡庶、主奴、男女、良賤的封建區分也都是表示不能理解和欣賞,因此,在他心目中往往把更多的同情給予被壓迫的一方,他寫他自己的階級,大多是暴露醜惡,很少揄揚,而寫下層社會,則每每在于表揚其可愛的品質,最容易使人記憶的當然是劉姥姥和倪二。
另一面看,書内女子一律入了“薄命司”,這自然不是什麼“節孝聚于一門”的巧事,而是說明了這個階級的不可脫逃的命運,最可注意的是:唯一例外得救的是巧姐,卻是因為依靠了劉姥姥這個“卑賤”的人,而獲得了出路(據脂批,劉姥姥為此還有“三進”榮府的文字)。
曹雪芹把若幹希望都寄托給劉姥姥了。
雨村、鳳姐代表着統治階級,後來卻是雨村利用了而又充發了的門子(即葫蘆廟小沙彌)來歸結全書;鳳姐壓迫過的“小人物”,如上舉張華,守備家,甯府治喪時打罰了的下人,寄托在賈琏心中的尤二姐的冤魂等等,這一幹受迫害者,将來也都要來向鳳姐算賬(《紅樓夢》中極細事,極閑文,亦非虛設,後文皆有着落,而且前後人物關系大變化、大颠倒)。
正唯如上所述,曹雪芹難為當世人所理解,受盡人們的诽謗眦睚,是必然的。
他寫賈寶玉被人目為“瘋瘋傻傻”,“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诽謗!”“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
”這真是慨乎其言之! 總之,曹雪芹内心的鬥争是一方面因受時代限制,不認識可以另辟新天的道路,還要“補”那個舊的“天”,可是一方面那個天底下的封建關系亦已在其心中開始瓦解,這就是賈寶玉的悲劇,也就是當時社會沖突的反映。
賈寶玉要從“懸崖撒手”去尋求出路--但在我們看來,這出路本身便是悲劇,何況這隻是曹雪芹的幻想罷了,在現實中,沒有這個解脫,曹雪芹沒有出路,一部小說是他的“出路”,他還是貧病而死于人間世的。
【附記】 本章共四節,前三節為原有,現在隻是稍為修飾文字,小改标題,調整篇次。
第四節原來是卷首的“代序”,今移來此處。
這一節,本是寄與編者囑代補入書末的,結果為編者加之添改,署以己名,放在卷頭,成為“代序”的形式。
此次重印,已然沒有再保留這個形式的必要,同時由于文中的幾點看法都是我當日試行提出的,今後再想立論引用,反而變成要借别人的觀點了,很不方便,故此把它恢複為書中的一節,附于“引論”之末,特作說明如上。
不過今天重讀起來,感到文字非常蹩腳,表達意思甚至還不如前面的那一二節清楚條鬯,很覺别扭。
被編者羼入的一些字句,凡我尚能辨認得出的,都已删去。
可是要想完全“還原”為我自己當年文字的本來面目,由于無法記憶得那樣仔細,已不可能了。
當然,彼時的一些見解,今天看來,更不一定對。
要想重寫,則不但重印期迫,無力更張,而且那樣容易被讀者認為是現在才提出的“新”的論點,反滋誤會。
一時想不出好辦法,姑且過而存之,就讓它那樣子去吧。
文中提出的“補天”的問題,理解得是否對頭,也沒有把握。
但應補充一點:那首詩的前兩句,是雙管分寫,即首句屬“身前”之事,次句屬“身後”之事;然後由第三句總绾一筆。
(這是暗用甘澤謠中的一則典故,惠林寺僧圓觀轉生為牧童,唱給故交李源兩首絕句,其二雲:“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情緣恐斷腸。
”雪芹用此,是“前生”“轉生”之義,非指“生前”“亡後”。
)意即前度是無材補天,今番是枉在人世,兩回都是毫無建樹,這确實可說是涉及到了人生觀的問題。
還可以參看《紅樓夢》第二十二回,通過小說人物之口,說出:“再細想來,目下不過這兩個人,尚未應酬妥協,将來猶欲為何?”這樣的思想,才是透過表面的深一層的東西,所以脂批即時指出說:“看他隻這一筆,寫得寶玉又如何用心于世道!……”我覺得這在全書中實為僅見之例,作者特筆及此應是有意的逗漏,和“補天”問題可以合看。
乾隆時作過《題紅樓夢》絕句的詩人明義,也曾有“空誇妙手過女娲,青天無罅今何補”的感慨,亦可互證。
(補天在舊時還有一個用法和含義,即對向來認為抱憾恨、懷不平的前人往事,用文學形式來表達其理想願望,如作劇曲的寫“李白登科”、“嶽飛全勝”等是。
參看第八章引及《曲欄閑話》諸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