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重新認識紅樓夢
關燈
小
中
大
特殊的環境背景。
這裡可以舉出好幾種特點。
第一,他家的地位是皇室奴隸。
曹家是“包衣”身份,換句話說,就是旗人對滿清皇帝自稱的“奴才”;但同時他家上世作織造官的卻又是“呼吸通帝座”的眼線--壞一壞,爪牙。
根據所有的史料來看,曹寅确不是一個壞人,反而很得明末遺士的青睐和江南人士的推重。
作奴隸的痛苦,在他家的人是身感自受。
曹雪芹曾借賴嬷嬷排揎賴大的話而訴說:“你知道那奴才兩個字是怎麼寫的!”(參看舊本第七章第六條)唯其這樣,奴隸的水深火熱與統治者的殘暴無良他同時交互深深感到,他對于社會的觀察與感受,才能更複雜、更周到、更深刻、更敏銳;寫書時有意與無意間,全流露了他的真思想、真見解。
第二,他的家世是漢人與滿人的結合(參看第三章第二節),他家的人實兼具有二者的特性與特習(參看舊本第七章第12-13-44各條)。
第三,他家落戶于江南已經六七十年之久,到曹雪芹出世,早已如同江南土著,這又是北人和南人的結合。
最後,曹雪芹本人由一位八旗公子哥兒,淪落而至于“舉家食粥”貧困不堪。
這則是他經曆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這樣獨特而奇異的條件,别人不能同時具備,因此也就萬萬不能和他相同,或相比。
這之外,加上了他的自由進步的思想,清新開朗的性格,與高超弘麗的文學才能,才産生了一部驚動當時、風行後世的《紅樓夢》,--“一顆奇異的花朵”,這個詞句,用來形容他,是太小巧得可憐了! 在另一角度,如果我們用廣大一點的曆史眼光去看中國整個的曆史,乾隆朝乃是幾千年封建社會宗法家庭的崩潰的一大轉折點,極盛之中孕育了衰危。
自此而後,都隻是新社會的序幕而已。
而《紅樓夢》恰巧出生于這時期,實不是一件偶然的現象。
中國舊文化就建設在封建社會與宗法家庭制度之上,《紅樓夢》不啻為舊文化舊制度作了一篇最詳盡最生動的總結賬,象征着這巨大的崩潰,無可挽回的運數。
曹雪芹是否能意識到這一層,自是難講;然而他卻為後人留下了這一寶貴無倫的遺産。
以後的人,要想了解、研究那樣的社會,那樣的家庭,那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些不同階級人物的生活、思想、言語、行動、鬥争,舍此寶庫,别無更清楚更具體的反映與寫照。
這才是我們所估計的曹雪芹的真正偉大。
曹雪芹的偉大,除上述者外,也在于他的過人的文學才能。
第一,整個小說的碩大無朋、繁複無方、而又組織剪裁萬分精妙的這個結構,本身便是一個奇迹,最偉大的奇迹。
莎士比亞以創造人物之多夥、描寫個性之深刻而著稱世界,但他的角色還是分散在三十七個劇本裡的;像我們的作者,他所創造的這幾百口男女老少,卻是在一個大院子裡!某人論《紅樓夢》的著作裡說過一個比喻,大意是:《紅樓夢》的結構是波紋式,無數大波起伏,洸洋彭湃;每一大波又環包着無數小波:前波似盡,馀漾猶存,此波未平,後漣已起。
鈎連環互,目眩神迷,讀者還以為一切是瑣碎的平鋪直叙,卻被作者由一個波送到另一波,自己已辨不出是在哪個大波之間,小波之内。
這種譬喻,恰當而精妙。
而且,更難能的是這些波并不是孤立的、散漫的;有如脂硯齋所說:“處處草蛇灰線,伏脈千裡”,更像常山之蛇,擊首尾應,擊尾首應,擊中則首尾俱應。
不要說讓我們自己去寫,隻是看,也要看很多遍,才能稍明頭緒段落。
在這一點上,舉世著名的作家,就很少有幾個能和他相比的。
第二,他的表現的手法的高妙,也是第二流作家所不辦。
他絕少用正筆,用平筆,用直筆,大抵是手揮目送,指東打西。
與雪芹同時的戚蓼生,很能見到這一點,如今引一下他序《石頭記》鈔本的文章看: 吾聞绛樹兩歌,一聲在喉,一聲在鼻;黃華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見也。
今則兩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無區乎左右;一聲也而兩歌,一手也而二牍;此萬萬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頭記》一書,嘻,異矣!夫敷華掞藻,立意遣辭,無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賞,姑不具論。
第觀其蘊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寫此,目送而手揮,似谲而正,似則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詞,史家之多曲筆。
……蓋聲止一聲,手隻一手,而淫佚貞靜,悲戚歡愉,不啻雙管之齊下也。
噫,異矣! 認識既洞徹,說得也透辟,高出庸俗的瞎捧與胡批,不知多少倍。
此外,脂硯齋也是最能了解他的筆法的一人
這裡可以舉出好幾種特點。
第一,他家的地位是皇室奴隸。
曹家是“包衣”身份,換句話說,就是旗人對滿清皇帝自稱的“奴才”;但同時他家上世作織造官的卻又是“呼吸通帝座”的眼線--壞一壞,爪牙。
根據所有的史料來看,曹寅确不是一個壞人,反而很得明末遺士的青睐和江南人士的推重。
作奴隸的痛苦,在他家的人是身感自受。
曹雪芹曾借賴嬷嬷排揎賴大的話而訴說:“你知道那奴才兩個字是怎麼寫的!”(參看舊本第七章第六條)唯其這樣,奴隸的水深火熱與統治者的殘暴無良他同時交互深深感到,他對于社會的觀察與感受,才能更複雜、更周到、更深刻、更敏銳;寫書時有意與無意間,全流露了他的真思想、真見解。
第二,他的家世是漢人與滿人的結合(參看第三章第二節),他家的人實兼具有二者的特性與特習(參看舊本第七章第12-13-44各條)。
第三,他家落戶于江南已經六七十年之久,到曹雪芹出世,早已如同江南土著,這又是北人和南人的結合。
最後,曹雪芹本人由一位八旗公子哥兒,淪落而至于“舉家食粥”貧困不堪。
這則是他經曆中的一個重要特點。
這樣獨特而奇異的條件,别人不能同時具備,因此也就萬萬不能和他相同,或相比。
這之外,加上了他的自由進步的思想,清新開朗的性格,與高超弘麗的文學才能,才産生了一部驚動當時、風行後世的《紅樓夢》,--“一顆奇異的花朵”,這個詞句,用來形容他,是太小巧得可憐了! 在另一角度,如果我們用廣大一點的曆史眼光去看中國整個的曆史,乾隆朝乃是幾千年封建社會宗法家庭的崩潰的一大轉折點,極盛之中孕育了衰危。
自此而後,都隻是新社會的序幕而已。
而《紅樓夢》恰巧出生于這時期,實不是一件偶然的現象。
中國舊文化就建設在封建社會與宗法家庭制度之上,《紅樓夢》不啻為舊文化舊制度作了一篇最詳盡最生動的總結賬,象征着這巨大的崩潰,無可挽回的運數。
曹雪芹是否能意識到這一層,自是難講;然而他卻為後人留下了這一寶貴無倫的遺産。
以後的人,要想了解、研究那樣的社會,那樣的家庭,那樣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那些不同階級人物的生活、思想、言語、行動、鬥争,舍此寶庫,别無更清楚更具體的反映與寫照。
這才是我們所估計的曹雪芹的真正偉大。
曹雪芹的偉大,除上述者外,也在于他的過人的文學才能。
第一,整個小說的碩大無朋、繁複無方、而又組織剪裁萬分精妙的這個結構,本身便是一個奇迹,最偉大的奇迹。
莎士比亞以創造人物之多夥、描寫個性之深刻而著稱世界,但他的角色還是分散在三十七個劇本裡的;像我們的作者,他所創造的這幾百口男女老少,卻是在一個大院子裡!某人論《紅樓夢》的著作裡說過一個比喻,大意是:《紅樓夢》的結構是波紋式,無數大波起伏,洸洋彭湃;每一大波又環包着無數小波:前波似盡,馀漾猶存,此波未平,後漣已起。
鈎連環互,目眩神迷,讀者還以為一切是瑣碎的平鋪直叙,卻被作者由一個波送到另一波,自己已辨不出是在哪個大波之間,小波之内。
這種譬喻,恰當而精妙。
而且,更難能的是這些波并不是孤立的、散漫的;有如脂硯齋所說:“處處草蛇灰線,伏脈千裡”,更像常山之蛇,擊首尾應,擊尾首應,擊中則首尾俱應。
不要說讓我們自己去寫,隻是看,也要看很多遍,才能稍明頭緒段落。
在這一點上,舉世著名的作家,就很少有幾個能和他相比的。
第二,他的表現的手法的高妙,也是第二流作家所不辦。
他絕少用正筆,用平筆,用直筆,大抵是手揮目送,指東打西。
與雪芹同時的戚蓼生,很能見到這一點,如今引一下他序《石頭記》鈔本的文章看: 吾聞绛樹兩歌,一聲在喉,一聲在鼻;黃華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見也。
今則兩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無區乎左右;一聲也而兩歌,一手也而二牍;此萬萬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頭記》一書,嘻,異矣!夫敷華掞藻,立意遣辭,無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賞,姑不具論。
第觀其蘊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寫此,目送而手揮,似谲而正,似則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詞,史家之多曲筆。
……蓋聲止一聲,手隻一手,而淫佚貞靜,悲戚歡愉,不啻雙管之齊下也。
噫,異矣! 認識既洞徹,說得也透辟,高出庸俗的瞎捧與胡批,不知多少倍。
此外,脂硯齋也是最能了解他的筆法的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