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重新認識紅樓夢
關燈
小
中
大
的話:
獃幻,巧幻;賣獃亦幻,買獃亦幻;焉往而非幻乎?若頂門具眼者,自當異于是。
要之,幻之中作 活計者,莫妙于獃。
故餘不嫌鈍置,而亦自镌于石上曰:“買獃。
”并欲買剩山之獃雲。
剩山是個和尚,和永忠很好,他還作了跋,其中有曰: 餘故蓄獃,走遍諸方,求下顧而售之者,竟無有。
今忽遇人,盡脫去。
自今以後,當作伶俐僧,豈 不大快平生乎?賣獃,天下無二人,而買者亦無二人;舍此,則餘之獃雖欲下價而沽之遍求海内,而别無主顧矣。
今忽脫去,其快又何如哉? 兩人的字法句法,簡直竟與脂批等文是一副筆墨!我們不禁想到,這種文章,實在乃是禅宗語錄和古文的配合産物。
侯堮先生案雲:“臞仙(按系永忠别号)自十七歲即與剩公如此相契!觀剩公跋為然耶?”(詳見《燕京學報》第十二期2601-2155《覺羅詩人永忠年譜》)這裡指出滿洲旗人文筆的淵源熏習,甚為重要。
後來人不大看得慣這樣文字,因此《紅樓夢》乾隆舊鈔本如甲戌本、庚辰本、戚本三個真本,也無一不經後人亂改過。
今天也還有人居然主張古典文學作品“我們也可以改”。
此處暫不去争辯。
我要鄭重指出的是這一事實。
要想尊重曹雪芹,首先應該恢複他的文字,此其一。
其次,要想了解曹雪芹小說的主旨,猜謎固然萬不是辦法,架空辯論也還是徒勞無益,我們首先須切實了解他的整個家世曆史,時代背景,社會環境,那些謎便不猜自破。
讀者了解了曹家的一切,我相信再沒有人會接受猜謎派的主張,說他是寫相國、宮廷,或是可能有反清思明的民族意識,如蔡孑民的《石頭記索隐》和景梅九的《石頭記真谛》所主張,這一層金無論如何是向他臉上貼不下的。
要了解《紅樓夢》,了解曆史是最基本的要求,這也就是本書想嘗試的一點工作。
滿洲旗人在清代是統治階級,但他們自己内部也充滿了矛盾鬥争,還有階級關系的分化也是日趨急遽。
侯堮先生有一段話,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那時的旗人,現在也引在下面: 茲以清代而論,聖祖崩後,世宗與允禵、允禩等有争立之惡朝。
而允禵為人精明矯健,康熙間征伐 西北,赫赫有功。
既為世宗锢廢,幾頻于死;高宗毅然釋之,而允禵之人生觀由最積極一變而為極端之消極,晚年所與往還之人,多為僧客羽流,以摯愛永忠神慧,亦使剩山和雪亭上人為其童年師保,終永忠之身,雖服官達三十載,而精力才華,泰半貫注于禅道兩塗,以詩酒書畫為玩世之資,以蒲團養生為性命之髓。
本其風度,以與宗人及滿、漢之學者相标榜,至蔚成社會側面之一部分重要的波瀾:如曹霑、敦誠、書諴、永恚(上還有個“大”)等,皆披靡于此風氣之一。
但使彼輩突破其本來之環境,奮發邁往于經世之學,所成就當有不同。
故宗室文人等禅道之癖,實為其特殊環境之一種強烈反映。
吾人宜求彼輩正面向往之收獲,尤宜窺測其負面蘊藏之懷抱與功績。
此處所指出的事實,于了解《紅樓夢》,也是很關重要的。
永忠、敦誠等人的僧舍蒲團,詩酒書畫,由親貴一轉而變成高人逸士,是統治階段内部争鬥的結果。
這些人,不獨彼此交誼深厚,甚至命運興廢也是息息相關的。
他們之不滿意于那個時代,自是顯然。
不過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恐怕他們也隻是不滿意,佯狂自全而已。
若要求他們人人具備真正的明晰的反抗意識,或“突破”什麼“環境”,便不免責之過深了。
同樣,這個特殊環境,也就是使曹雪芹走向文學創作的主要因素。
他在小說裡指陳封建社會的種種罪惡,暴露自己階級的種種危機,親切真實,生香活色。
他在詩、酒、禅等方面的現象上,固然也有和永忠、敦誠等人相似之處,但,他的階級地位和思想情況就和他們大不相同了。
他的頭腦思想,在十八世紀的中國出現,則确乎不愧稱為“一顆奇異的花朵”--借用一句文學家的話頭。
在他頭腦裡,迂腐朽敗,雖不敢說一些也無,但若說基本無有則是确實非誇的。
我們雖然用不着稱他為社會改革家或政治革命者,而他的思想是那樣自由清新、開明進步得遠超乎時代之前,稱他為那時代的啟蒙思想家和那社會環境的一個大膽的叛逆者是并無語病的。
從舊傳統、禮法、名教等而看,曹雪芹的反抗性、革命性是夠強烈的了。
曹雪芹之能有這一部小說的偉大成就,文學才能自然不能不是一個因素,但我們尤其不能忽略了他的極其
要之,幻之中作 活計者,莫妙于獃。
故餘不嫌鈍置,而亦自镌于石上曰:“買獃。
”并欲買剩山之獃雲。
剩山是個和尚,和永忠很好,他還作了跋,其中有曰: 餘故蓄獃,走遍諸方,求下顧而售之者,竟無有。
今忽遇人,盡脫去。
自今以後,當作伶俐僧,豈 不大快平生乎?賣獃,天下無二人,而買者亦無二人;舍此,則餘之獃雖欲下價而沽之遍求海内,而别無主顧矣。
今忽脫去,其快又何如哉? 兩人的字法句法,簡直竟與脂批等文是一副筆墨!我們不禁想到,這種文章,實在乃是禅宗語錄和古文的配合産物。
侯堮先生案雲:“臞仙(按系永忠别号)自十七歲即與剩公如此相契!觀剩公跋為然耶?”(詳見《燕京學報》第十二期2601-2155《覺羅詩人永忠年譜》)這裡指出滿洲旗人文筆的淵源熏習,甚為重要。
後來人不大看得慣這樣文字,因此《紅樓夢》乾隆舊鈔本如甲戌本、庚辰本、戚本三個真本,也無一不經後人亂改過。
今天也還有人居然主張古典文學作品“我們也可以改”。
此處暫不去争辯。
我要鄭重指出的是這一事實。
要想尊重曹雪芹,首先應該恢複他的文字,此其一。
其次,要想了解曹雪芹小說的主旨,猜謎固然萬不是辦法,架空辯論也還是徒勞無益,我們首先須切實了解他的整個家世曆史,時代背景,社會環境,那些謎便不猜自破。
讀者了解了曹家的一切,我相信再沒有人會接受猜謎派的主張,說他是寫相國、宮廷,或是可能有反清思明的民族意識,如蔡孑民的《石頭記索隐》和景梅九的《石頭記真谛》所主張,這一層金無論如何是向他臉上貼不下的。
要了解《紅樓夢》,了解曆史是最基本的要求,這也就是本書想嘗試的一點工作。
滿洲旗人在清代是統治階級,但他們自己内部也充滿了矛盾鬥争,還有階級關系的分化也是日趨急遽。
侯堮先生有一段話,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那時的旗人,現在也引在下面: 茲以清代而論,聖祖崩後,世宗與允禵、允禩等有争立之惡朝。
而允禵為人精明矯健,康熙間征伐 西北,赫赫有功。
既為世宗锢廢,幾頻于死;高宗毅然釋之,而允禵之人生觀由最積極一變而為極端之消極,晚年所與往還之人,多為僧客羽流,以摯愛永忠神慧,亦使剩山和雪亭上人為其童年師保,終永忠之身,雖服官達三十載,而精力才華,泰半貫注于禅道兩塗,以詩酒書畫為玩世之資,以蒲團養生為性命之髓。
本其風度,以與宗人及滿、漢之學者相标榜,至蔚成社會側面之一部分重要的波瀾:如曹霑、敦誠、書諴、永恚(上還有個“大”)等,皆披靡于此風氣之一。
但使彼輩突破其本來之環境,奮發邁往于經世之學,所成就當有不同。
故宗室文人等禅道之癖,實為其特殊環境之一種強烈反映。
吾人宜求彼輩正面向往之收獲,尤宜窺測其負面蘊藏之懷抱與功績。
此處所指出的事實,于了解《紅樓夢》,也是很關重要的。
永忠、敦誠等人的僧舍蒲團,詩酒書畫,由親貴一轉而變成高人逸士,是統治階段内部争鬥的結果。
這些人,不獨彼此交誼深厚,甚至命運興廢也是息息相關的。
他們之不滿意于那個時代,自是顯然。
不過我們應該注意的是:恐怕他們也隻是不滿意,佯狂自全而已。
若要求他們人人具備真正的明晰的反抗意識,或“突破”什麼“環境”,便不免責之過深了。
同樣,這個特殊環境,也就是使曹雪芹走向文學創作的主要因素。
他在小說裡指陳封建社會的種種罪惡,暴露自己階級的種種危機,親切真實,生香活色。
他在詩、酒、禅等方面的現象上,固然也有和永忠、敦誠等人相似之處,但,他的階級地位和思想情況就和他們大不相同了。
他的頭腦思想,在十八世紀的中國出現,則确乎不愧稱為“一顆奇異的花朵”--借用一句文學家的話頭。
在他頭腦裡,迂腐朽敗,雖不敢說一些也無,但若說基本無有則是确實非誇的。
我們雖然用不着稱他為社會改革家或政治革命者,而他的思想是那樣自由清新、開明進步得遠超乎時代之前,稱他為那時代的啟蒙思想家和那社會環境的一個大膽的叛逆者是并無語病的。
從舊傳統、禮法、名教等而看,曹雪芹的反抗性、革命性是夠強烈的了。
曹雪芹之能有這一部小說的偉大成就,文學才能自然不能不是一個因素,但我們尤其不能忽略了他的極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