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幾點理解

關燈
告訴他說: 我們木店裡有一副闆,叫做什麼樯木,出在潢海鐵網山上,作了棺材,萬年不壞。

    這還是當年先父帶來,原系義忠親王老千歲要的,因他壞了事,就不曾拿去。

    現今還封在店裡,也沒人出價敢買……" 擡來看時:“幫底皆厚八寸,紋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

    大家都奇異稱賞。

    ”獨獨賈政勸阻:“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

    ”在此句話旁,脂硯齋有批語,說: 政老有深意存焉。

     “義忠親王老千歲”,正是乾隆時代旗人稱呼胤禟一輩人的說法,“壞了事”明指遭惑。

    無人敢買,不宜享用,深意存焉,所有字裡行間,無不流露了這層諱莫如深的隐情。

    這種流露恐怕不會是無意的。

     雍正十三年九月,乾隆即位,赦釋政治罪犯,酌量複爵的複爵,“加恩”的“加恩”,這班人才死裡逃生,曹、李二家也恢複了小康局面,所以在當年“大典”之下,就有诰封曹宜的事情。

    曹家恢複小康後的局面,與曹寅盛日是兩回事,許多人還弄不清這一點,非說曹雪芹若于雍正二年才出生,就“趕不上繁華了”,因而硬要把他提前出生于康熙末年;有人甚至因此走回頭路,連《紅樓夢》是曹雪芹所作也重新懷疑起來。

    這些話暫且慢表。

    單說曹雪芹出生在這個時候,他是感受敏銳的人,一切家事國事,耳目之間,一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響他對社會、對政治、對人生的看法,在他性格思想上引起了一定的變化。

     第二,那些“親王老千歲”們,有的幸而未死,十幾年的苦難裡爬出來,雄心都盡,意志消沉,改變了早年的人生觀,轉而走向一個不問世事、尋求解脫的道路上去--向禅宗的“安心”旛幢下尋皈依。

    一時一些“金枝玉葉”,都變成了塵尾蒲團的追随者,因為禅宗在佛教裡是迥異于世俗燒香撚珠的一支獨特門徑,極易于與封建士大夫階級的“高人雅士”結合起來。

    此風一起,從者靡然,一大批宗室王公,深鑒前車,早懷戒懼,不論有意無意地,很自然地紛紛走向此路;例如後輩的永瑢、永忠、永奎(此字下面還有一“心”)、永諴等,無不在此風氣之下,以緻造成當時上層社會中的一股強有力的潮流,深切地影響着當時和後來的許多八旗人士的思想和文學。

    這卻正是當時統治階級内在的一個矛盾,社會黑暗的一種反映。

     曹雪芹雖不是宗室,卻是滿洲旗人,就逃不出這個時代影響,因此也多少地浸染着這種思想,他書裡的寫及“禅機”,脂硯齋批語裡的許多“偈子”式的韻語(尤其多存于戚本的回前總評),以至整個小說主人公的經曆有“懸崖撒手”(這是禅門大師式的話頭,這種出家與宗教迷信無關,曹雪芹是最反對迷信的),都須從這一事實上去認識。

    曹雪芹本人常和衲僧來往,他的朋友敦誠、敦敏,及其一黨的許多人,老表兄弟中如甘道淵,也大都有類似的思想,類似的行徑。

     嚴格地講,曹雪芹原稿設計的百十回的《紅樓夢》,前幾十回的盛隻是為反跌後幾十回的衰,所以後三十回實在比前八十回更為重要,而偏偏這更重要的三十回卻一起迷失了,雖然我們想從脂批裡爬梳些佚文遺事,可惜脂批本不是以稱引佚文為本意的文字,點點滴滴,加以想象,正誤參半,遽認為是,已未必然,大段重要處很多還不能揣知影響。

    這樣,便造成我們今日要想全面地了解和評論曹雪芹的困難。

    然而我們可以确知的是,賈寶玉雖然“懸崖撒手”,這部小說絕非是什麼“悟性”、“證道”的邪魔書,因為這部書的末後有“情榜”,在曹雪芹的用語中,情字本是涉及看待世界事物、即人生觀的問題的。

    而寶玉冠于榜首,得評語曰:“情不情”,這據脂硯齋一條批語說: 按警幻情榜:寶玉系“情不情”,凡世間之無知無識,彼俱有一癡情去體貼。

    …… 可見曹雪芹是把一切無情的都以有情待之,這決不是出世的思想,因為出世法是要“覺有情”,就是要把一切有情的轉為無情。

    所以,說曹雪芹的思想是出世的思想,這實實隻是片面而非常膚淺的看法。

    其次,《紅樓夢》裡作者一上來即傾心吐膽向讀者說: 無材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

    此系身前身後事,倩誰記去作奇傳? 在第一句旁脂批說道: 書之本旨。

     “無材”,與其說是自謙的話,我看無甯說是有憤之言,這已洩露消息。

    更重要的是提出“補蒼天”。

    這個話題我們不該離開曆史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