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聖明仁君完成俠之大者的美好理想

關燈
,天大之事,還是離不了童心童趣。

    小寶在少林寺出家隻是過渡和幌子,正經差事是借此機會帶少林寺武僧去五台山保護順治,以此遮人耳目,不會興師動衆。

    康熙的心機,确是巧妙。

     康熙和順治父子相見時那種真情流露之處最為感人。

     寫康熙和順治父子相見的場面,是虛寫和側寫,着筆不多。

    隻見康熙抱着順治雙腳放聲大哭,而順治也熱淚滾滾,輕摸康熙的頭頂,說道:“癡兒,癡兒。

    ”而後重點渲染康熙與順治父子相會的心情激蕩,是康熙從順治的房中出來,心潮澎湃,拉着小寶同在門外庭前階石上并肩而坐的一番談心。

     康熙少年皇帝,擔當諸多國家大事,外表英明聖斷,其實内心一樣有柔弱處,本有父王可以依托和分擔,但順治出家,千斤重擔隻能一人承擔。

    平日他是絕不會如此推心置腹将自己的想法說給小寶聽的,此次真情激蕩,不能平靜,而小寶這少年哥們,就成了康熙最好的談話對象。

     對順治父子連心的感情,體現在康熙對小寶說,他永不敢忘順治所囑愛惜百姓,永不加賦這句話上。

    戀戀不舍,渴望父愛,渴望友情的理解和支持,康熙是個有血有肉很重感情的開明仁君。

    做皇帝,要對得起天下的百姓,這樣的想法,真是不容易,讀者不由得不喜歡這個深情重義的少年天子。

     對社會的認識,康熙也是極深刻和明達。

    他甚至能理解漢人對清人的憤怒和不滿,承認清兵入關殺人放火,害死無數百姓是做的大大的惡事。

    所以他想當好皇帝,對漢人百姓仁愛和給予補償和贖罪。

    對當前政治形勢,康熙更是分析精辟,了如指掌,他知道矛盾的關鍵是在平西王吳三桂處,吳三桂是他政權最大的威脅,但又不能急于求成,循序漸進,有必勝之算時,才會動手加以清算。

    心中無數的家國大事,康熙隻能把渴望父愛的親情先收拾起來,放過一旁,最終不得不離開父皇之時,康熙再次泫然欲涕,依依不舍。

     康熙對小寶談了這許多心事,小寶雖是忠實聽衆,其實似懂非懂,不過康熙對他的這種友情,小寶絕不是不知的。

    九難行刺康熙,小寶挺身而出代康熙挨了一劍,這見出小寶的真心和感情,平日小寶滑頭,真真假假,但關鍵時候,卻是貨真價實,這是小寶最寶貴之處。

     康熙這個少年皇帝,确是有非凡過人的才能,見識之高,讓人佩服。

    身處深宮,卻對天下大事了如指掌,運籌帷幄之内,決勝千裡之外。

    天地會英雄們的反清複明大計,是沒有指望了。

    凡是愛惜百姓,必能享國長久;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百姓之天下,能想到這些治國安邦的道理,康熙的龍庭自然可以穩坐。

    書中插入南懷仁、湯若望為康熙授課一段,足以見出康熙的開明。

     康熙這個聖明仁君的角色,當得也絕不輕易。

    他為之犧牲多少常人的快樂,沒有人會去體諒他。

    日夜操勞,萦懷于國家大事,小寶和建甯公主在胡天胡地之時,康熙還在對着地圖發愣。

    比較起來,小寶真是讨巧和快樂得多了。

    讀此書,沒有哪個讀者願意當康熙,誰都願意是小寶,隻憑虛妄的言辭和福氣,便能搞定一切。

     康熙對吳三桂的分析,對開戰局勢的判斷,處處見出其雄才大略。

    大時局的決定,并不在幾場戰事的勝負,幾座城池的得失,康熙全國一盤棋,要以整體的實力和厚勢勝出,不在局部上和吳三桂争執,他做好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持久戰的打算,要把吳三桂拖垮,累得精疲力竭,再作大反攻的決戰。

    當皇帝的能有如此長遠眼光,不好大喜功,确是不容易。

    康熙的精明之處,一再讓讀者吃驚,更讓小寶吃驚。

    小寶抄鳌拜家所得寶衣之事,康熙居然也知道,小寶真的要冒身冷汗了。

     康熙聖明仁君的正面形象,最後作了一個總結。

    愛惜百姓,勵精圖治,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康熙做到了大俠們想做但沒有辦法做到的大事。

    金大俠十五部武俠小說,主旨八個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若以此八字觀之,康熙才算得上是最成功的俠之大者。

    身為異族統治者,卻能想到天下百姓一視同仁,決不絲毫虧待漢人。

    康熙憂國憂民,聽見台灣台風為災,便悶悶不樂,眉頭不展,甚至淚光瑩然,而且立即裁減宮女太監,減衣減膳,省下銀子去救濟災民。

    這些悲天憫人的大俠胸懷,确是值得大書一筆。

    由聖明仁君而完成俠之大者的美好理想,這也是金大俠十五部武俠小說的最後反思,深具諷刺和警世意義。

    現實生活中,俠,是沒辦法行得通的。

     十大皇帝上榜人物中,由聖明仁君而完成俠之大者的美好理想,康熙理所當然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