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歌注(第一回)
關燈
小
中
大
兒的概括描寫。
倘說白首孀居,則有指寶钗、湘雲的可能。
此外,小說八十回以後的原稿已佚,所以也難對其所指下确切的斷語。
當然線索還是有的,比如甲戌本的批語(它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指出淪為乞丐的是“甄玉、賈玉一幹人”,這與原燕京大學藏七十八回《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十九回脂批說賈寶玉後來“寒冬酸齑,雪夜圍破氈”是一緻的。
但由此我們又知道甄寶玉的命運也與之相似,可見賈(假)甄(真)密切相關。
“蓬窗”換作“綠紗”的,脂批說是“雨村一幹新榮暴發之家”,又說戴枷鎖的也是“賈赦、雨村一幹人”,那麼他們後來因貪财作惡而獲罪的線索就更加清楚了。
穿紫袍的,說是“賈蘭、賈菌一幹人”,賈蘭的官運可從後面李纨冊子中的判詞和曲子得到印證,賈菌的騰達則是他人後續四十回所根本未曾提到的。
有兩條脂批,乍看起來有點莫名其妙,即批“兩鬓又成霜”為“黛玉、晴雯一幹人”,說“日後作強梁”是“柳湘蓮一幹人”。
這些都是已知結局的,豈黛玉能夠長壽,睛雯死而複生,湘蓮又重新還俗?當然不會。
其實,前者是批語抄錯了位置,應屬下一句,指她們都成了“黃土隴頭”的“白骨”;後者則是将第六十六回中作者描寫在外浪迹萍蹤的柳湘蓮所用的隐筆加以揭明。
有這樣一段文字:“薛蟠笑道:‘天下竟有這樣奇事:我同夥計販了貨物,自春于起身往回裡走,一路平安。
誰知前日到了平安州界,遇一夥強盜,已将東西劫去,不想柳二弟從那邊來了,方把賊人趕散,奪回貨物,還救了我們性命。
我謝他又受,所以我們結拜了生死弟兄。
……’”這段話頗有含混之處。
比如說“柳二弟從那邊來了”,我們終究不知柳是從何而來的,而且他一來,居然毋需揮拳動武就能“把賊人趕散”,他的身份不是也有點可疑嗎?就算他這幾年“懼禍走他鄉”是在江湖行俠吧(書中對他在幹什麼行當諱莫如深),俠又何嘗不是“強梁”呢?(《莊子·山木》:“從其強梁。
”呂注:“多力也。
”)可見,脂批在提示人物情節上都不是随便說的。
有一條脂批很容易忽略它提供情節線索的價值,即批“蛛絲兒結滿雕梁”為“潇湘館、紫(绛)芸軒等處”。
草草讀過,仿佛與“陋室空堂”兩句同義,都說賈府敗落,細加推究,所指又不盡相同,否則何不說“甯、榮二府”、“大觀園”或者“蘅蕪院、藕香榭等處”呢?原來,我們根據多方面線索得出的結論:賈府獲罪,寶玉離家(或為避禍)在外淹留不歸,時在秋天。
此後,他的居室绛芸軒當然是人去室空。
林黛玉因經不起這個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憂忿不已,病勢加重,挨到次年春殘花落時節就淚盡“證前緣”了,潇湘館于是也就成了空館。
“一别秋風又一年”,寶玉回到大觀園時,黛玉已死了半年光景了,原先“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的潇湘館,如今隻見“落葉蕭蕭,寒煙漠漠”(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指出佚稿中文字),怡紅院也是滿目“紅稀綠瘦”(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的凄慘景象,而兩處室内則是“蛛絲兒結滿雕梁”。
這就難怪寶玉要“對境悼颦兒”(庚辰本第七十九回批)了。
此外,也有歌中雖無脂批,但我們仍能從别處提示中得知的情節,如擇佳婿而流落煙花巷的當是賈巧姐。
至于既無脂批又難尋線索的話,如“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之類,那就不必勉強去坐實了。
因為,即使不作如此推求,也并不妨礙我們對這兩首歌的精神實質的理解。
倘說白首孀居,則有指寶钗、湘雲的可能。
此外,小說八十回以後的原稿已佚,所以也難對其所指下确切的斷語。
當然線索還是有的,比如甲戌本的批語(它的價值是不容忽視的)指出淪為乞丐的是“甄玉、賈玉一幹人”,這與原燕京大學藏七十八回《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十九回脂批說賈寶玉後來“寒冬酸齑,雪夜圍破氈”是一緻的。
但由此我們又知道甄寶玉的命運也與之相似,可見賈(假)甄(真)密切相關。
“蓬窗”換作“綠紗”的,脂批說是“雨村一幹新榮暴發之家”,又說戴枷鎖的也是“賈赦、雨村一幹人”,那麼他們後來因貪财作惡而獲罪的線索就更加清楚了。
穿紫袍的,說是“賈蘭、賈菌一幹人”,賈蘭的官運可從後面李纨冊子中的判詞和曲子得到印證,賈菌的騰達則是他人後續四十回所根本未曾提到的。
有兩條脂批,乍看起來有點莫名其妙,即批“兩鬓又成霜”為“黛玉、晴雯一幹人”,說“日後作強梁”是“柳湘蓮一幹人”。
這些都是已知結局的,豈黛玉能夠長壽,睛雯死而複生,湘蓮又重新還俗?當然不會。
其實,前者是批語抄錯了位置,應屬下一句,指她們都成了“黃土隴頭”的“白骨”;後者則是将第六十六回中作者描寫在外浪迹萍蹤的柳湘蓮所用的隐筆加以揭明。
有這樣一段文字:“薛蟠笑道:‘天下竟有這樣奇事:我同夥計販了貨物,自春于起身往回裡走,一路平安。
誰知前日到了平安州界,遇一夥強盜,已将東西劫去,不想柳二弟從那邊來了,方把賊人趕散,奪回貨物,還救了我們性命。
我謝他又受,所以我們結拜了生死弟兄。
……’”這段話頗有含混之處。
比如說“柳二弟從那邊來了”,我們終究不知柳是從何而來的,而且他一來,居然毋需揮拳動武就能“把賊人趕散”,他的身份不是也有點可疑嗎?就算他這幾年“懼禍走他鄉”是在江湖行俠吧(書中對他在幹什麼行當諱莫如深),俠又何嘗不是“強梁”呢?(《莊子·山木》:“從其強梁。
”呂注:“多力也。
”)可見,脂批在提示人物情節上都不是随便說的。
有一條脂批很容易忽略它提供情節線索的價值,即批“蛛絲兒結滿雕梁”為“潇湘館、紫(绛)芸軒等處”。
草草讀過,仿佛與“陋室空堂”兩句同義,都說賈府敗落,細加推究,所指又不盡相同,否則何不說“甯、榮二府”、“大觀園”或者“蘅蕪院、藕香榭等處”呢?原來,我們根據多方面線索得出的結論:賈府獲罪,寶玉離家(或為避禍)在外淹留不歸,時在秋天。
此後,他的居室绛芸軒當然是人去室空。
林黛玉因經不起這個突如其來的沉重打擊,憂忿不已,病勢加重,挨到次年春殘花落時節就淚盡“證前緣”了,潇湘館于是也就成了空館。
“一别秋風又一年”,寶玉回到大觀園時,黛玉已死了半年光景了,原先“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的潇湘館,如今隻見“落葉蕭蕭,寒煙漠漠”(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指出佚稿中文字),怡紅院也是滿目“紅稀綠瘦”(庚辰本第二十六回脂批)的凄慘景象,而兩處室内則是“蛛絲兒結滿雕梁”。
這就難怪寶玉要“對境悼颦兒”(庚辰本第七十九回批)了。
此外,也有歌中雖無脂批,但我們仍能從别處提示中得知的情節,如擇佳婿而流落煙花巷的當是賈巧姐。
至于既無脂批又難尋線索的話,如“正歎他人命不長,那知自己歸來喪”之類,那就不必勉強去坐實了。
因為,即使不作如此推求,也并不妨礙我們對這兩首歌的精神實質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