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詩與講詩
關燈
小
中
大
中華詩是情思美、聲韻永、文采彰、境界高的綜合與升華,是以魅力最大,涵詠無窮,其上品真不愧是通肝沁脾,生香滿頰。
我對詩的因緣大緻可分為四項追求:由習作為始,進而箋注辭義與研究中華詩的理論文獻,筆錄之外,又兼口講——此已屬鑒賞的層次了。
第四項也不能忘掉我的“譯詩”,這包括英詩漢譯、漢詩英譯,加上“語體譯(古詩)”。
為詩作注,我有三次經驗,即白居易、範成大、楊萬裡三部選注。
後來知此事太“苦”,得酬反最少,實在覺得時間精力上都太“劃不來”了,遂放棄此道不複為之。
若問“苦”在何處?那可萬言難罄。
詩人的時代身世一切經曆要了解,詩篇的作時作地、心情背景要清楚,所用的文辭典故經史出處要熟悉——還要對這位詩人的“脾氣”與“手法”也十分洞曉。
這簡直包羅百科萬象,三才九疇,須“萬知萬能”才行! 因此,每一條注,都非世人所想的隻查查字典辭書、抄上幾句就行了;實際問題百般千頭萬緒,難度時時卡在筆頭——要去作一個大考證。
如此,每條注幾乎就成了一篇學術論文的“提要”與“濃縮”——變成極少的幾個字、幾句話,而出版稿酬是按“字數”核付的。
我記得當時這種費力的箋注每千字隻給兩元錢。
這“太苦”的實際就是如此,毫不虛誇。
我的範、楊二注,頗得佳評。
香港中文大學牟潤孫老教授對人說:“注詩推周汝昌,如不能像人家這麼注,簡簡單單,草率粗陋了事,那就等于誤人子弟。
”他老的話可能說得太重了,我不敢承當如此過獎,但這是一種老學者的反響,也不應置而不論。
至于講詩,那比較容易舉讀者聆者的反響,事例更多,今叙其一二。
講詩詞,當然也與我上課堂授翻譯、上講台說紅學是一個道理,但更需要口才(表達能力)與詩心(體會感受)的交互傳流,實非易事,但我的講倒是成功而受歡迎的。
有一次,到貴陽去參加紅學研讨會,那兒高校一位教授系主任邀我去講詩詞。
我就選取了秦觀的《滿庭芳》“山抹微雲”這首名作給中文系的師生講說如何賞析一些要點。
我給聽講者指出:此詞的精彩全在上半,而出版的解注大抵強調這是“寫景”的“能手”佳作。
其實錯引了路——這是一首傷離惜别的痛詞,怎麼能把重點放在寫“景”上? 我從“山抹微雲”的“抹”字,“天連衰草”的“連”字,“暫停征棹”的“暫”字,“聊共引離尊”的“引”字講起,即先看詞人選字的精義,由此而引向整體的章法意旨。
抹是畫法和裝飾用語。
連字有版本改作“黏”字,許多講者以為精巧,而連字太“普通”了。
我說:不然,詞人是寫極目望遠,遙指别後行旅之“天涯”異地也,天與草連,正即“天涯”之比喻,如何會去有閑工夫有心情找一個刁鑽纖巧的“黏”字? 下句的暫字,也正是看似“通常”無奇,實則正寫分别在即,轉眼天涯,此刻的稍停一晌,倍覺可珍可惜,可傷可痛!把此字看泛了,就難說善體詞人的心境與筆法。
再下邊一個引字,我指出此與飲字音同神異:“飲”是個死字,“引”則表出了姿态神情——如杜少陵名句“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正是好例——如改作“飲杯長”,就索然乏味了。
這兒的字義、字态,大有“死”、“活”之分,讀古人名作,此為一個重要或關鍵之點。
講字一到适當的分量時,即立即打住,而緊接提醒:講單字單詞是零碎的,還須在貫聯處用心賞會—— 什麼是貫聯?貫聯既是上下前後的關系,又是文情進展的層次。
比如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若隻顧認上了一些“抹”、“引”等等,那又太窄太支離了。
要看到:“微雲”從一開頭就伏筆暗寫天色趨晚,所以城樓上畫角随即報時了。
然後,“煙霭紛紛”,暗承“微雲”而來,寫出暮霭蒼茫、晚煙暗起的天時氣色。
(當然,此乃
我對詩的因緣大緻可分為四項追求:由習作為始,進而箋注辭義與研究中華詩的理論文獻,筆錄之外,又兼口講——此已屬鑒賞的層次了。
第四項也不能忘掉我的“譯詩”,這包括英詩漢譯、漢詩英譯,加上“語體譯(古詩)”。
為詩作注,我有三次經驗,即白居易、範成大、楊萬裡三部選注。
後來知此事太“苦”,得酬反最少,實在覺得時間精力上都太“劃不來”了,遂放棄此道不複為之。
若問“苦”在何處?那可萬言難罄。
詩人的時代身世一切經曆要了解,詩篇的作時作地、心情背景要清楚,所用的文辭典故經史出處要熟悉——還要對這位詩人的“脾氣”與“手法”也十分洞曉。
這簡直包羅百科萬象,三才九疇,須“萬知萬能”才行! 因此,每一條注,都非世人所想的隻查查字典辭書、抄上幾句就行了;實際問題百般千頭萬緒,難度時時卡在筆頭——要去作一個大考證。
如此,每條注幾乎就成了一篇學術論文的“提要”與“濃縮”——變成極少的幾個字、幾句話,而出版稿酬是按“字數”核付的。
我記得當時這種費力的箋注每千字隻給兩元錢。
這“太苦”的實際就是如此,毫不虛誇。
我的範、楊二注,頗得佳評。
香港中文大學牟潤孫老教授對人說:“注詩推周汝昌,如不能像人家這麼注,簡簡單單,草率粗陋了事,那就等于誤人子弟。
”他老的話可能說得太重了,我不敢承當如此過獎,但這是一種老學者的反響,也不應置而不論。
至于講詩,那比較容易舉讀者聆者的反響,事例更多,今叙其一二。
講詩詞,當然也與我上課堂授翻譯、上講台說紅學是一個道理,但更需要口才(表達能力)與詩心(體會感受)的交互傳流,實非易事,但我的講倒是成功而受歡迎的。
有一次,到貴陽去參加紅學研讨會,那兒高校一位教授系主任邀我去講詩詞。
我就選取了秦觀的《滿庭芳》“山抹微雲”這首名作給中文系的師生講說如何賞析一些要點。
我給聽講者指出:此詞的精彩全在上半,而出版的解注大抵強調這是“寫景”的“能手”佳作。
其實錯引了路——這是一首傷離惜别的痛詞,怎麼能把重點放在寫“景”上? 我從“山抹微雲”的“抹”字,“天連衰草”的“連”字,“暫停征棹”的“暫”字,“聊共引離尊”的“引”字講起,即先看詞人選字的精義,由此而引向整體的章法意旨。
抹是畫法和裝飾用語。
連字有版本改作“黏”字,許多講者以為精巧,而連字太“普通”了。
我說:不然,詞人是寫極目望遠,遙指别後行旅之“天涯”異地也,天與草連,正即“天涯”之比喻,如何會去有閑工夫有心情找一個刁鑽纖巧的“黏”字? 下句的暫字,也正是看似“通常”無奇,實則正寫分别在即,轉眼天涯,此刻的稍停一晌,倍覺可珍可惜,可傷可痛!把此字看泛了,就難說善體詞人的心境與筆法。
再下邊一個引字,我指出此與飲字音同神異:“飲”是個死字,“引”則表出了姿态神情——如杜少陵名句“檢書燒燭短,看劍引杯長”,正是好例——如改作“飲杯長”,就索然乏味了。
這兒的字義、字态,大有“死”、“活”之分,讀古人名作,此為一個重要或關鍵之點。
講字一到适當的分量時,即立即打住,而緊接提醒:講單字單詞是零碎的,還須在貫聯處用心賞會—— 什麼是貫聯?貫聯既是上下前後的關系,又是文情進展的層次。
比如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若隻顧認上了一些“抹”、“引”等等,那又太窄太支離了。
要看到:“微雲”從一開頭就伏筆暗寫天色趨晚,所以城樓上畫角随即報時了。
然後,“煙霭紛紛”,暗承“微雲”而來,寫出暮霭蒼茫、晚煙暗起的天時氣色。
(當然,此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