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園中的周策縱先生

關燈
策縱先生久居美國,為中外鹹知的名教授,博學而多才,思深而文密,我曾稱他是一位綜合性學者,因為學兼中西,又通古今,比如他的代表論著是英文本的《五四運動》(TheMay4thMovement),而又覃研甲骨金文學,對中華古文化有獨創的見解(如以古文訓诂學诠釋“詩”的本義、“巫”的文學藝術祖源關系)。

    他作七律詩極有精思新句,不落窠臼,然而也善于寫寫“白話新體詩”,都有雅人深緻而無時俗庸陋氣。

    蓋根柢厚,天賦高,又非常用功,精力充沛——我沒見他在百端忙碌中有過一回露出倦容。

    所以學有成就,總非偶然之事。

     他的學生似以港、台的留學者居多,桃李門牆,弦歌绛帳;而翰墨交遊尤廣,可說是遍九洲,滿天下。

     他有巧思,即如譯一個地名,也饒有意趣。

    例如他所在地Madison一般譯為“麥迪遜”;他則獨運匠心,譯為“陌地生”,令人見之生無限遠想慨然之意——蓋雖早入美籍,猶有故國之思,弦外音響,言表之内蘊,于三個漢字見之矣。

     又如1980年之夏在北美召開國際《紅樓夢》研讨會議時,開幕緻詞者共二人:一位是威斯康辛大學校長,一位就是他,他以倡創會議者的身份以英語發言,提到那會議所在地一個小湖名叫Mondota,他就向大家介紹,說會議為何單單在此召開——湖名已經顯示了:它叫“夢多榻”!可知在此必善夢,亦善《夢》也! 這方面,似乎頗有古人所贊的“錦心繡口”了。

     我與策縱先生初不相知,及他籌備這個“破天荒”的國際大會時,首次訪問大陸,專電約會一晤款談。

     他住在北京東城的華僑大廈,我按時赴約。

    那可謂之一見如故,因“共同語言”太多了。

    那次談得很愉快,他回美之後,立即寄來了詩章,專記良晤與初識的感觸。

    其詩皆題在一組當時所拍的照片之紙背。

    其句有雲: [小序]燕京與周汝昌學長兄暢論《紅樓夢》,歸來得書,即以所攝影片奉寄,各系小詩: 其一 故國紅樓竟日談,忘言真賞樂同參。

     前賢血淚千秋業,百喙終疑失苦甘。

     其二 百丈京塵亂日曛,兩周杯茗細論文。

     何時共展初抄卷,更舉千難問雪芹。

     詩共四首,具載于拙著《曹雪芹小傳》,今不具錄。

    《小傳》卷首,即他賜序,為紅學史上一重要文章。

    “兩周”者,海外稱他為“西周”,不才為“東周”。

    “初抄卷”者,蓋指《甲戌本石頭記》而言也。

     他在序中首次提出了雪芹書中的“癡”義,是受晉代阮氏諸賢的影響。

    在他的啟示下,我于1986年重到“陌地生”而撰作《紅樓夢與中華文化》時,便特設了專章細論這個重要的文化精神問題。

     1980年夏的國際紅學大會,是創舉,也是壯舉盛會,為紅學的聲價之遠播四海五洲,建有豐功,則策縱兄首倡之力也。

    我躬與盛會,也是承他力邀而敦促——我因年邁耳壞,本不拟遠行,他幾次函劄“促駕”,說:“兄不可不來!”我方決意赴會,不能辜負他如此的厚意。

     大會的盛況,不能在本文詳叙,在此隻是記一記我們二人的學誼。

     這次赴會,來往旅費、食宿,皆由大會招待,且一下榻,即又送來支票200美元,以供零用。

    因我年紀大了,耳朵不靈了,他特請一位學子盛女士助我聽、譯,不僅如此,他怕我初到異域不習慣那種洋飯食,特囑一位陳女士(大學講師)每日趕做中國飯給我送到旅舍。

    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