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關燈
小
中
大
上
我怎麼會和《紅樓夢》締結了文緣?不可思議。
也許這并非“文”緣,而是“靈性已通”的感悟之緣,亦未可知。
因為在中華文化上講,聰穎智慧之更高層,還有精神交流的天人合一之事理,這在我們叫做感悟,曹雪芹采納了晉代藝術大師顧恺之的用語,叫做“通靈”,也即是交感而悟知的意思。
人的精神活動,有此一義,并不玄虛,更非神秘。
人之所以與其他動物有别,最要者就是賦有一種靈性——就是能感能悟的能力。
此能力與智與慧不無關聯,但不等同;比如有人“智商”很高,記憶力特強,推理邏輯極周密……他會成為傑出的自然科學家,但不一定都能有“靈性”,感悟性較差,這種例子所在皆有,普通現象也。
鄙人出身寒微,有些人誤以為是書香門第,那相差太遠了。
寒門坐落天津與大沽之間的一個村鎮名曰鹹水沽——水實甚佳,一點也不鹹;聽說大港那邊有一處叫甜水井子,水卻苦而不甜,相映成趣。
鹹水沽地處舊海河大灣之東南岸,為天津府八鎮之一,屬七十二沽之列。
這一帶“起家”的都是養船戶,勞動人民。
伯祖父周銳,本是大船戶韓家的一名夥計,其後成了創業人,自己有了大船。
船走渤海,以運販關東的糧、米為主,辛苦而擔險,卻有利潤——于是成了地主。
我不幸出生于這個家庭,所以“文革”挨批鬥時,“革命者”叫我“狗崽子”。
這種出身,甚不光彩。
所以懷有自卑之感,自覺低人一等。
這個地主家庭有一個“花園子”,不想它和《紅樓夢》發生了一種出人意外的聯想。
原來,這家地主很特别:沒有佃戶,也沒有糧租——因為地是海濱沿子的鹽堿地,不能耕種,隻有小片淺水處,可生蘆葦雜草。
地主不是良田萬頃,是草窪子主,隻有租戶割了草歸他所有,納草若幹為“租”。
地主收了“進”來的草,須有個地方存草,于是家裡有了一處存草地。
我從小耳聞的,就是天津人說的“草火[柴火]園子”。
伯祖父最愛胞弟周銅(我之祖父),說跑海船太不容易了,現時已有吃的、住的,你不用再去受罪,在家裡照管照管吧…… 我祖父一生沒“做事”、“任職”,享了哥哥賜予的大福氣。
他酷愛文學藝術,禀性不俗。
因見草火園子裡本有像是從明末遺存的古樹(還有大果樹),就将計就計,引泉搭橋,堆土作亭……還蓋了一座小樓,名之曰“爽秋樓”。
又因内供魁星,親友能書者又贈一匾曰“旭升閣”。
雇了夥計、把式,看園子,管花木,竟然經營得頗有可觀。
在這一帶(俗稱海河溝兒裡),這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出了點兒小名氣。
聽老年人說:庚子亂世那年,此地為日本軍占駐,在日本人眼裡口裡,“修家”(日語把周念成“修”)花園堪稱 一景。
但家裡人始終隻叫“草火園子”。
我幾歲時,母親就常給我講園子的舊事,令我神往。
母親說:老八爺(祖父大排行第八)不回家,就住園子裡。
那時候園子可太好了,花草樹木好看極了!每到花盛開時,他總是把全家各院(族大人多了,分住多處,以某院呼之)的閨女媳婦們叫去,一齊去看花。
這些年輕的,不像如今這麼不講究,都要打扮起來——當年那樣的衣裳和梳妝,你哪裡知道,見過?那一大群真是花團錦簇,老八爺看見我們來了,高興極了,帶領着各處遊遍了,還給講這叫什麼花、那是什麼樹。
我總說,那真像《紅樓夢》! 母親的話,我并不全懂得确切,可是總也難忘,總在“想象”那個境界。
母親還說,老八爺喜歡的是西院的那些侄子侄孫們,愛他們的風流才藻,詩文書畫,吹拉彈唱,件件皆能。
不喜歡你爸爸,嫌他古闆兒,沒才氣(拘拘謹謹,樸樸素素,不會什麼)。
最愛西院四先生(謂我之堂兄,号雨臣);四先生愛看《紅樓夢》,見人就講一段——“這丫頭不是那丫頭,頭上哪有桂花油!……” 母親回憶,仍然那麼津津有味。
我
也許這并非“文”緣,而是“靈性已通”的感悟之緣,亦未可知。
因為在中華文化上講,聰穎智慧之更高層,還有精神交流的天人合一之事理,這在我們叫做感悟,曹雪芹采納了晉代藝術大師顧恺之的用語,叫做“通靈”,也即是交感而悟知的意思。
人的精神活動,有此一義,并不玄虛,更非神秘。
人之所以與其他動物有别,最要者就是賦有一種靈性——就是能感能悟的能力。
此能力與智與慧不無關聯,但不等同;比如有人“智商”很高,記憶力特強,推理邏輯極周密……他會成為傑出的自然科學家,但不一定都能有“靈性”,感悟性較差,這種例子所在皆有,普通現象也。
鄙人出身寒微,有些人誤以為是書香門第,那相差太遠了。
寒門坐落天津與大沽之間的一個村鎮名曰鹹水沽——水實甚佳,一點也不鹹;聽說大港那邊有一處叫甜水井子,水卻苦而不甜,相映成趣。
鹹水沽地處舊海河大灣之東南岸,為天津府八鎮之一,屬七十二沽之列。
這一帶“起家”的都是養船戶,勞動人民。
伯祖父周銳,本是大船戶韓家的一名夥計,其後成了創業人,自己有了大船。
船走渤海,以運販關東的糧、米為主,辛苦而擔險,卻有利潤——于是成了地主。
我不幸出生于這個家庭,所以“文革”挨批鬥時,“革命者”叫我“狗崽子”。
這種出身,甚不光彩。
所以懷有自卑之感,自覺低人一等。
這個地主家庭有一個“花園子”,不想它和《紅樓夢》發生了一種出人意外的聯想。
原來,這家地主很特别:沒有佃戶,也沒有糧租——因為地是海濱沿子的鹽堿地,不能耕種,隻有小片淺水處,可生蘆葦雜草。
地主不是良田萬頃,是草窪子主,隻有租戶割了草歸他所有,納草若幹為“租”。
地主收了“進”來的草,須有個地方存草,于是家裡有了一處存草地。
我從小耳聞的,就是天津人說的“草火[柴火]園子”。
伯祖父最愛胞弟周銅(我之祖父),說跑海船太不容易了,現時已有吃的、住的,你不用再去受罪,在家裡照管照管吧…… 我祖父一生沒“做事”、“任職”,享了哥哥賜予的大福氣。
他酷愛文學藝術,禀性不俗。
因見草火園子裡本有像是從明末遺存的古樹(還有大果樹),就将計就計,引泉搭橋,堆土作亭……還蓋了一座小樓,名之曰“爽秋樓”。
又因内供魁星,親友能書者又贈一匾曰“旭升閣”。
雇了夥計、把式,看園子,管花木,竟然經營得頗有可觀。
在這一帶(俗稱海河溝兒裡),這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出了點兒小名氣。
聽老年人說:庚子亂世那年,此地為日本軍占駐,在日本人眼裡口裡,“修家”(日語把周念成“修”)花園堪稱 一景。
但家裡人始終隻叫“草火園子”。
我幾歲時,母親就常給我講園子的舊事,令我神往。
母親說:老八爺(祖父大排行第八)不回家,就住園子裡。
那時候園子可太好了,花草樹木好看極了!每到花盛開時,他總是把全家各院(族大人多了,分住多處,以某院呼之)的閨女媳婦們叫去,一齊去看花。
這些年輕的,不像如今這麼不講究,都要打扮起來——當年那樣的衣裳和梳妝,你哪裡知道,見過?那一大群真是花團錦簇,老八爺看見我們來了,高興極了,帶領着各處遊遍了,還給講這叫什麼花、那是什麼樹。
我總說,那真像《紅樓夢》! 母親的話,我并不全懂得确切,可是總也難忘,總在“想象”那個境界。
母親還說,老八爺喜歡的是西院的那些侄子侄孫們,愛他們的風流才藻,詩文書畫,吹拉彈唱,件件皆能。
不喜歡你爸爸,嫌他古闆兒,沒才氣(拘拘謹謹,樸樸素素,不會什麼)。
最愛西院四先生(謂我之堂兄,号雨臣);四先生愛看《紅樓夢》,見人就講一段——“這丫頭不是那丫頭,頭上哪有桂花油!……” 母親回憶,仍然那麼津津有味。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