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紅學三友
關燈
小
中
大
、趙樂德伉俪。
我一到達,他們便知道了——不知由何渠道?其消息之靈通,實在讓我驚奇。
傅先生在聯合國工作,小行草鋼筆字寫得清秀之至。
趙女士是《老殘遊記》作者劉鐵雲先生的曾孫女的女兒。
夫妻二人,皆是“紅迷”。
從此,我們成了好友。
夏先生是中國古代小說的專家,其英文版著作在海外享有盛名。
他邀我到哥倫比亞大學去講,卻值彼校系裡經費未到,無法承諾,他就自掏腰包,仍要我去踐諾。
他派一位大陸留學研究生唐翼明先生到中國領事館去接我。
到校時,查建英女士已在樓内等候。
在他的辦公室内,為一群美國學生講《紅樓夢》的意義與原著佚失的“後三十回”的探讨。
其時名記者陸铿先生與一位台灣的報人,都趕來旁聽。
外國學生因下堂有課,都有點戀戀地、不得已地走了。
查女士對“探佚”這門新紅學很感興趣,對我講的(推考而得的)情節表示驚奇。
因系裡支不出報酬,夏先生過意不去,特意在一處名為“月亮宮”的飯館設宴招待我晚餐,查女士仍在座。
奇巧的是:在普林斯頓大學4月1日遇上的那日本學者夫婦,也在那裡晚飯,我眼拙,早不能認出了,他們卻記得我,起身向我行一個大鞠躬禮。
這令我十分感動。
還有更奇的:到北京教過英語、與我大女兒月苓同事的一位美國女士不知怎麼得悉我在那兒,也趕來看我,并邀我與倫苓到她住處小談叙舊。
及至告辭出來,已然是滿城燈火,目迷五色;寬敞的市街汽車如織。
我們不識路,幸虧女士攔車“打的”,才于深夜回寓。
這些事,曆曆如在目前。
再講唐德剛先生。
我和他初不相識,1980年國際紅會的第一天第一場會,他正坐在我的右邊,就好像他久知我的一切,如舊交重逢的一般,并即席寫七絕一首見贈。
他為人忠厚風趣,口才并不高,可文章寫得真漂亮。
他與胡适之先生關系甚深,著有胡适之口述自傳(原英文)漢譯。
後來他訪大陸來到北京,又有好幾首詩贈我。
其中一首今錄于此: 汝昌兄辱詩索和,用通葉原韻 試考芳園八九分,花枝巷口有脂痕。
排場戲續忘真假,“評”“證”蟬聯見夢魂。
我到大都訪邸宅,人傳耆宿别宵昏。
紹興相國原居首,君住京華第二軒。
等到這次重到北美,一到紐約,他也就立即聯系上了。
因他正好為他所在的紐約市立大學籌備一項新課程:世界各國文化代表作,将《紅樓夢》列為代表中國文化的名著。
彼校的文學院長、系主任等根本不懂《紅樓夢》是怎麼回事,難做決定,他遂讓我去給這些領導人士和教授等講講芹書的意義。
那回我很着意,因為這是《紅》書的榮譽。
我在美國雖然受到多次“YourEnglishisverygood”的稱許,可那是一般日常酬對的口語和較易講解的課程。
輪到講《紅》的偉大意義,我這已然丢失了五十年不說不用的英語,可就怕不敢保準了,我特囑德剛兄替我請了一位英語流暢的沈教授作為“準備譯員”——如遇到我表達有了困難時,我就改用華語,他來用英語轉達一番。
這是個大難題!向全然不懂的洋人講什麼《紅樓夢》?比“一部二十四史”麻煩大得多呀! 我記得也是先從解說“紅樓夢”三字的意義講起。
他們聽了也似茫然不得其“味”。
好不容易歸到了一句話:“這部小說是中國小說中最為偉大的一部,因它包涵有最豐厚的中華文化意義”時,德剛兄聽到了我說出culturalsign
我一到達,他們便知道了——不知由何渠道?其消息之靈通,實在讓我驚奇。
傅先生在聯合國工作,小行草鋼筆字寫得清秀之至。
趙女士是《老殘遊記》作者劉鐵雲先生的曾孫女的女兒。
夫妻二人,皆是“紅迷”。
從此,我們成了好友。
夏先生是中國古代小說的專家,其英文版著作在海外享有盛名。
他邀我到哥倫比亞大學去講,卻值彼校系裡經費未到,無法承諾,他就自掏腰包,仍要我去踐諾。
他派一位大陸留學研究生唐翼明先生到中國領事館去接我。
到校時,查建英女士已在樓内等候。
在他的辦公室内,為一群美國學生講《紅樓夢》的意義與原著佚失的“後三十回”的探讨。
其時名記者陸铿先生與一位台灣的報人,都趕來旁聽。
外國學生因下堂有課,都有點戀戀地、不得已地走了。
查女士對“探佚”這門新紅學很感興趣,對我講的(推考而得的)情節表示驚奇。
因系裡支不出報酬,夏先生過意不去,特意在一處名為“月亮宮”的飯館設宴招待我晚餐,查女士仍在座。
奇巧的是:在普林斯頓大學4月1日遇上的那日本學者夫婦,也在那裡晚飯,我眼拙,早不能認出了,他們卻記得我,起身向我行一個大鞠躬禮。
這令我十分感動。
還有更奇的:到北京教過英語、與我大女兒月苓同事的一位美國女士不知怎麼得悉我在那兒,也趕來看我,并邀我與倫苓到她住處小談叙舊。
及至告辭出來,已然是滿城燈火,目迷五色;寬敞的市街汽車如織。
我們不識路,幸虧女士攔車“打的”,才于深夜回寓。
這些事,曆曆如在目前。
再講唐德剛先生。
我和他初不相識,1980年國際紅會的第一天第一場會,他正坐在我的右邊,就好像他久知我的一切,如舊交重逢的一般,并即席寫七絕一首見贈。
他為人忠厚風趣,口才并不高,可文章寫得真漂亮。
他與胡适之先生關系甚深,著有胡适之口述自傳(原英文)漢譯。
後來他訪大陸來到北京,又有好幾首詩贈我。
其中一首今錄于此: 汝昌兄辱詩索和,用通葉原韻 試考芳園八九分,花枝巷口有脂痕。
排場戲續忘真假,“評”“證”蟬聯見夢魂。
我到大都訪邸宅,人傳耆宿别宵昏。
紹興相國原居首,君住京華第二軒。
等到這次重到北美,一到紐約,他也就立即聯系上了。
因他正好為他所在的紐約市立大學籌備一項新課程:世界各國文化代表作,将《紅樓夢》列為代表中國文化的名著。
彼校的文學院長、系主任等根本不懂《紅樓夢》是怎麼回事,難做決定,他遂讓我去給這些領導人士和教授等講講芹書的意義。
那回我很着意,因為這是《紅》書的榮譽。
我在美國雖然受到多次“YourEnglishisverygood”的稱許,可那是一般日常酬對的口語和較易講解的課程。
輪到講《紅》的偉大意義,我這已然丢失了五十年不說不用的英語,可就怕不敢保準了,我特囑德剛兄替我請了一位英語流暢的沈教授作為“準備譯員”——如遇到我表達有了困難時,我就改用華語,他來用英語轉達一番。
這是個大難題!向全然不懂的洋人講什麼《紅樓夢》?比“一部二十四史”麻煩大得多呀! 我記得也是先從解說“紅樓夢”三字的意義講起。
他們聽了也似茫然不得其“味”。
好不容易歸到了一句話:“這部小說是中國小說中最為偉大的一部,因它包涵有最豐厚的中華文化意義”時,德剛兄聽到了我說出cultural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