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之謎
關燈
小
中
大
我的拙見,中華文化有三大國寶,《蘭亭序》、《文心雕龍》、《紅樓夢》,皆屬極品,後人永難企及——更不要說超過了。
我不提吳道子、顧虎頭,也不提魯班、師曠,因為真品實迹已失,無法研究;也不能備舉經、史、子、集,這容易理解。
所以特标三大國寶者,又因為三者皆有研究上的“多謎性”,異說多,争議多,難解多,麻煩多,千百家下功夫多……惟三者稱最,别的也難與之比并。
因此,我對它們興趣最大,投入的時間精力也最大。
“蘭亭序”是怎麼回事?就是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上巳諸名士勝流在山陰會稽的蘭亭舉行修禊的盛會(本為臨水洗滌垢穢與祓除不祥的古俗),衆人賦詩,合為一集,王羲之為之揮毫寫序,故具稱《蘭亭集序》,後省“集”字,成為《蘭亭序》——此本指文章,但因字出于書聖,又寫得特好,成為書法絕品,從這角度講,序稿就是習書的最高範本,因而稱之為“蘭亭帖”,又有雅名謂之“禊帖”,從來珍為無上上品。
此帖的傳奇性與珍奇性合而為一,并可分為三大部曲:一是“賺《蘭亭》”;二是玉匣殉葬昭陵;三是五代之亂破墓與後世千翻萬刻的臨摹本與石刻本,堪稱“化身千億”,以緻輾轉翻版,精神面目竟各不同了,成為一大奇觀! 這種傳奇經過與珍貴價值,就是《蘭亭》的極大魅力的源流根葉。
《蘭亭》原迹雖失,精神不朽,人們一直在追尋它的“近似”之影,可謂中華藝苑最大的典故與典範。
但這與唐太宗緊密相關。
原來,大英雄、大藝術家唐太宗李世民——世世為民,卻做了皇帝,開創漢代以後最偉大的中華盛世者,是個“王右軍迷”(右軍為書壇尊稱書聖王羲之的承用語),他搜遍了六朝幸遺的右軍書迹,還不滿足,隻缺《蘭亭》一序。
這件原稿真迹在哪裡?當時為右軍之七代孫、隋代書法大家僧人智永手中秘藏。
太宗百計求索,智永以性命相拒,絕對無“商量”之餘地。
堂堂大唐天子,也束手無策,此事害得他魂萦夢繞,夜不安席。
後來,竟想出了一條妙計——要去騙取。
這個傳奇性故事異常風雅有奇趣,古人還寫過《賺蘭亭》的劇本,但本文并不是為了“故事”,不能複述,而是為了說明此帖真本的來曆:本來由王氏世傳家藏之寶,皇家以奇計“賺”得來的;及太宗将薨,遺囑以玉匣貯好随葬入陵,永NFDC4于世。
幸而,在宮廷時已由書家供奉如馮承素等各摹副本,賴以略能窺見其“幻影”——今日尚存的摹本,即屬此類。
唐代還沒照相、影印技術,更無“複印機”,卻想出巧招兒:雙鈎廓填。
就是用“硬黃”紙(一種蠟紙,有些透明度),鋪于真迹上,以筆勾出字的筆畫輪廓,然後填墨成字形。
書史傳聞,五代梁末帝貞明二年至龍德三年(916-923)的七年間,昭陵已破,寶物散在人間,玉匣亦落風塵,遂失蹤迹。
于是摹本、翻摹本、石刻(摹字)本、名家臨仿本,紛然競出,各稱獨得真形秘相,收藏者竟有百種以至數百種各樣不同本者。
傳世的《蘭亭》專考著述有桑世昌的《蘭亭考》、翁方綱的《蘭亭續考》。
但後世竟無一部新的系統的條理的研究專著出現。
書學之衰由此可以概見。
到北宋時,蘇易簡(《文房四譜》之作者)家藏有三軸摹本,最為大書家米元章賞重,引起我研究上的注目之線索。
據米老的高級眼力所定,蘇家第二本最為近真,第一本、第三本依次而等降。
我于是努力探求這蘇家三本的遺型遠影。
結果認為米說是正确的——其第二本實乃無價之大寶! 中國文獻哪一科目都浩如煙海,豈敢誇什麼海口,說對《蘭亭》所有之本皆已盡見,但數十年來我所搜集到的卻也十分可觀,包括石印、影印、墨拓諸多今已稀見的遺迹,逐字逐畫地仔細比較詳勘,大緻源流脈絡、優劣得失,略已清楚在心;而且專心臨寫,以至能夠“背臨”,不失其形神筆緻。
我的結論是:蘇家三本皆有遺影幸傳,并未斷絕:第一本後來附會題為“馮承素本”——舊時則題為“褚(遂良)臨本”。
第二本的“子孫本”是三希堂帖陸繼善摹本與張珩捐獻的元代摹本,曾為诒晉齋摹刻入石,極為精彩(此見《诒晉齋巾箱帖》,皆刻古法書,以《平複帖》為首。
世傳的《诒晉齋法書》乃是成親王的書迹,易混為一事)。
第三本即相沿題為“颍上本”的殘石本的祖帖。
《蘭亭》帖有幾處有趣的問題從未見專家研者提起過,每歎細心善悟能察之人不多。
今
我不提吳道子、顧虎頭,也不提魯班、師曠,因為真品實迹已失,無法研究;也不能備舉經、史、子、集,這容易理解。
所以特标三大國寶者,又因為三者皆有研究上的“多謎性”,異說多,争議多,難解多,麻煩多,千百家下功夫多……惟三者稱最,别的也難與之比并。
因此,我對它們興趣最大,投入的時間精力也最大。
“蘭亭序”是怎麼回事?就是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上巳諸名士勝流在山陰會稽的蘭亭舉行修禊的盛會(本為臨水洗滌垢穢與祓除不祥的古俗),衆人賦詩,合為一集,王羲之為之揮毫寫序,故具稱《蘭亭集序》,後省“集”字,成為《蘭亭序》——此本指文章,但因字出于書聖,又寫得特好,成為書法絕品,從這角度講,序稿就是習書的最高範本,因而稱之為“蘭亭帖”,又有雅名謂之“禊帖”,從來珍為無上上品。
此帖的傳奇性與珍奇性合而為一,并可分為三大部曲:一是“賺《蘭亭》”;二是玉匣殉葬昭陵;三是五代之亂破墓與後世千翻萬刻的臨摹本與石刻本,堪稱“化身千億”,以緻輾轉翻版,精神面目竟各不同了,成為一大奇觀! 這種傳奇經過與珍貴價值,就是《蘭亭》的極大魅力的源流根葉。
《蘭亭》原迹雖失,精神不朽,人們一直在追尋它的“近似”之影,可謂中華藝苑最大的典故與典範。
但這與唐太宗緊密相關。
原來,大英雄、大藝術家唐太宗李世民——世世為民,卻做了皇帝,開創漢代以後最偉大的中華盛世者,是個“王右軍迷”(右軍為書壇尊稱書聖王羲之的承用語),他搜遍了六朝幸遺的右軍書迹,還不滿足,隻缺《蘭亭》一序。
這件原稿真迹在哪裡?當時為右軍之七代孫、隋代書法大家僧人智永手中秘藏。
太宗百計求索,智永以性命相拒,絕對無“商量”之餘地。
堂堂大唐天子,也束手無策,此事害得他魂萦夢繞,夜不安席。
後來,竟想出了一條妙計——要去騙取。
這個傳奇性故事異常風雅有奇趣,古人還寫過《賺蘭亭》的劇本,但本文并不是為了“故事”,不能複述,而是為了說明此帖真本的來曆:本來由王氏世傳家藏之寶,皇家以奇計“賺”得來的;及太宗将薨,遺囑以玉匣貯好随葬入陵,永NFDC4于世。
幸而,在宮廷時已由書家供奉如馮承素等各摹副本,賴以略能窺見其“幻影”——今日尚存的摹本,即屬此類。
唐代還沒照相、影印技術,更無“複印機”,卻想出巧招兒:雙鈎廓填。
就是用“硬黃”紙(一種蠟紙,有些透明度),鋪于真迹上,以筆勾出字的筆畫輪廓,然後填墨成字形。
書史傳聞,五代梁末帝貞明二年至龍德三年(916-923)的七年間,昭陵已破,寶物散在人間,玉匣亦落風塵,遂失蹤迹。
于是摹本、翻摹本、石刻(摹字)本、名家臨仿本,紛然競出,各稱獨得真形秘相,收藏者竟有百種以至數百種各樣不同本者。
傳世的《蘭亭》專考著述有桑世昌的《蘭亭考》、翁方綱的《蘭亭續考》。
但後世竟無一部新的系統的條理的研究專著出現。
書學之衰由此可以概見。
到北宋時,蘇易簡(《文房四譜》之作者)家藏有三軸摹本,最為大書家米元章賞重,引起我研究上的注目之線索。
據米老的高級眼力所定,蘇家第二本最為近真,第一本、第三本依次而等降。
我于是努力探求這蘇家三本的遺型遠影。
結果認為米說是正确的——其第二本實乃無價之大寶! 中國文獻哪一科目都浩如煙海,豈敢誇什麼海口,說對《蘭亭》所有之本皆已盡見,但數十年來我所搜集到的卻也十分可觀,包括石印、影印、墨拓諸多今已稀見的遺迹,逐字逐畫地仔細比較詳勘,大緻源流脈絡、優劣得失,略已清楚在心;而且專心臨寫,以至能夠“背臨”,不失其形神筆緻。
我的結論是:蘇家三本皆有遺影幸傳,并未斷絕:第一本後來附會題為“馮承素本”——舊時則題為“褚(遂良)臨本”。
第二本的“子孫本”是三希堂帖陸繼善摹本與張珩捐獻的元代摹本,曾為诒晉齋摹刻入石,極為精彩(此見《诒晉齋巾箱帖》,皆刻古法書,以《平複帖》為首。
世傳的《诒晉齋法書》乃是成親王的書迹,易混為一事)。
第三本即相沿題為“颍上本”的殘石本的祖帖。
《蘭亭》帖有幾處有趣的問題從未見專家研者提起過,每歎細心善悟能察之人不多。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