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之樂
關燈
小
中
大
考證,也說成考據、考訂。
50年代因批俞批胡,考證也受了株連,批得很厲害。
其實大多數人還弄不清“考證”是怎麼一回事,隻聽說它是該“批倒批臭”的東西,一時“談考色變”。
報刊書社,一聞此二字,吓得三魂走二魂,“敬鬼神而遠之”。
于是,真才實學從此掩容縮影,唱空調搬教條的成為文化學術的典範。
幾十年過去了,從無一人敢為它講一句話。
近時,方知季羨林先生有文章,最為之争名分,複聲譽。
不禁感慨系之矣。
其實哪一行也從未離開它這一法寶,隻不過名稱不叫“考證”而已。
比如科學實驗,反複印證,出數據,畫曲線,示規律,破疑難,得結論——這就是“考”而“證”之,不考無從證,得證皆由考。
經濟須“考證”,醫學須“考證”,“聲光化電”,皆由考證而來,修來“正果”——批倒了它,人類将複歸于“洪荒”乎? 考證的功能很多了,非止一端,大緻說來,一是糾謬;二是辨僞;三是決疑;四是息争;五是抉隐;六是闡幽;七是斥妄;八是啟智;九是破腐;十是發現! 有很多原先不為世知的事情的曲折複雜之内幕,詩文的寫作背景與文辭事義,事與事的因果,人與人的關系……無不需要考證而後方能發現——哪兒也沒有“記載”和“說明”。
考證使人們隻以為是“仁智”的看法不同的錯覺,變為正誤是非的嚴格界劃,而不容以“各存己見”來“相提并論”。
但考證之事實非容易。
它需要學、識、膽、誠、義……而更需要有悟性。
悟性,到底怎麼講解形容?沒法說個清楚,但它并不“玄虛”,而且作用很大。
今舉一例,試看其中意趣—— 研求曹雪芹的,都要追溯家世史,不能“就芹論芹”,那什麼問題也看不清,說不明;因此至少要上追曾祖、祖父。
一看諸書記載皆言其祖父是曹寅兄弟二人,弟名曹宜,字子猷,善畫。
大家一直這麼承認不疑。
我得見曹寅詩集之後,确知其弟子猷号筠石、芷園者,不幸早亡,詩句悼念痛切。
而故宮檔案中那個曹宜分明當差到雍正朝,是個武職,也沒說他“工畫”的事。
而且,曹寅另有一個弟弟叫曹荃——這就怪了。
因此就要“考證”,考證就是必須解決這個疑難的怪問題。
那麼,這又怎麼下手呢?除上述史料外,再無處尋找任何線索了呀! 這兒,已不僅是學識的事情,就要一點兒悟性了。
在中華氏族譜牒文化中,有普遍傳統,即一姓家族為同輩份的兄弟堂兄弟等,取名的漢字都用統一的“偏旁”,我們的字典中本叫“部首”者是也。
由此可推,寅、荃、宜三名失此規律,則“荃”非本名,而是變名,中有緣故待詳。
記得很清楚:那時我忙着寫另一章書稿,就煩四哥祜昌相助,說:你給查尋一下字典辭典,要一個字,條件隻兩條:一是“宀”部首的;二是此字必應與一個“猷”字有經典關聯。
并不複雜繁難。
祜昌接受了這個“任務”,就自去“用功”。
誰知,隻隔了幾分鐘,他就到我屋來了,說:我找着了一個“宣”字。
《詩經》上有句話,是“秉心宣ND3CC”,大約就對。
我一聽,大喜!說:太對了!太對了!我們已經找到曹宣! 這就是拙著《新證》中設有一個專節,叫做《迷失了的曹宣》的來由。
在這兒,當然得略有古文字訓诂學的知識。
因為,在篆文時代,“偏旁”往往左右可以不分,如“好”,也寫成“NFDB0”,“NB6C0”也寫成“NFDB1”,“夠”“NFDB2”不分,“幕”“NFDB3”無别……這就是“宣ND3CC”後世皆作“宣猷”之故。
我們初步結論:曹寅有弟,名叫曹宣,表字子猷,典出《詩經》——正如名寅字子清,典出《書經》一樣。
但還有一個怪字“荃”,又怎麼解? 原先沒法想通,現在一知是“宣”便又悟到:北音“宣”“玄”不分,犯了康熙大帝的嫌諱——他當侍臣日在左右,一叫“宣”
50年代因批俞批胡,考證也受了株連,批得很厲害。
其實大多數人還弄不清“考證”是怎麼一回事,隻聽說它是該“批倒批臭”的東西,一時“談考色變”。
報刊書社,一聞此二字,吓得三魂走二魂,“敬鬼神而遠之”。
于是,真才實學從此掩容縮影,唱空調搬教條的成為文化學術的典範。
幾十年過去了,從無一人敢為它講一句話。
近時,方知季羨林先生有文章,最為之争名分,複聲譽。
不禁感慨系之矣。
其實哪一行也從未離開它這一法寶,隻不過名稱不叫“考證”而已。
比如科學實驗,反複印證,出數據,畫曲線,示規律,破疑難,得結論——這就是“考”而“證”之,不考無從證,得證皆由考。
經濟須“考證”,醫學須“考證”,“聲光化電”,皆由考證而來,修來“正果”——批倒了它,人類将複歸于“洪荒”乎? 考證的功能很多了,非止一端,大緻說來,一是糾謬;二是辨僞;三是決疑;四是息争;五是抉隐;六是闡幽;七是斥妄;八是啟智;九是破腐;十是發現! 有很多原先不為世知的事情的曲折複雜之内幕,詩文的寫作背景與文辭事義,事與事的因果,人與人的關系……無不需要考證而後方能發現——哪兒也沒有“記載”和“說明”。
考證使人們隻以為是“仁智”的看法不同的錯覺,變為正誤是非的嚴格界劃,而不容以“各存己見”來“相提并論”。
但考證之事實非容易。
它需要學、識、膽、誠、義……而更需要有悟性。
悟性,到底怎麼講解形容?沒法說個清楚,但它并不“玄虛”,而且作用很大。
今舉一例,試看其中意趣—— 研求曹雪芹的,都要追溯家世史,不能“就芹論芹”,那什麼問題也看不清,說不明;因此至少要上追曾祖、祖父。
一看諸書記載皆言其祖父是曹寅兄弟二人,弟名曹宜,字子猷,善畫。
大家一直這麼承認不疑。
我得見曹寅詩集之後,确知其弟子猷号筠石、芷園者,不幸早亡,詩句悼念痛切。
而故宮檔案中那個曹宜分明當差到雍正朝,是個武職,也沒說他“工畫”的事。
而且,曹寅另有一個弟弟叫曹荃——這就怪了。
因此就要“考證”,考證就是必須解決這個疑難的怪問題。
那麼,這又怎麼下手呢?除上述史料外,再無處尋找任何線索了呀! 這兒,已不僅是學識的事情,就要一點兒悟性了。
在中華氏族譜牒文化中,有普遍傳統,即一姓家族為同輩份的兄弟堂兄弟等,取名的漢字都用統一的“偏旁”,我們的字典中本叫“部首”者是也。
由此可推,寅、荃、宜三名失此規律,則“荃”非本名,而是變名,中有緣故待詳。
記得很清楚:那時我忙着寫另一章書稿,就煩四哥祜昌相助,說:你給查尋一下字典辭典,要一個字,條件隻兩條:一是“宀”部首的;二是此字必應與一個“猷”字有經典關聯。
并不複雜繁難。
祜昌接受了這個“任務”,就自去“用功”。
誰知,隻隔了幾分鐘,他就到我屋來了,說:我找着了一個“宣”字。
《詩經》上有句話,是“秉心宣ND3CC”,大約就對。
我一聽,大喜!說:太對了!太對了!我們已經找到曹宣! 這就是拙著《新證》中設有一個專節,叫做《迷失了的曹宣》的來由。
在這兒,當然得略有古文字訓诂學的知識。
因為,在篆文時代,“偏旁”往往左右可以不分,如“好”,也寫成“NFDB0”,“NB6C0”也寫成“NFDB1”,“夠”“NFDB2”不分,“幕”“NFDB3”無别……這就是“宣ND3CC”後世皆作“宣猷”之故。
我們初步結論:曹寅有弟,名叫曹宣,表字子猷,典出《詩經》——正如名寅字子清,典出《書經》一樣。
但還有一個怪字“荃”,又怎麼解? 原先沒法想通,現在一知是“宣”便又悟到:北音“宣”“玄”不分,犯了康熙大帝的嫌諱——他當侍臣日在左右,一叫“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