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鄉之夢
關燈
小
中
大
我生在津沽,其地正在天津老城(衛)與大沽口之間,海河一個大舊彎環處(已裁彎取直)的東南岸,所以我是“飲海河水長大的”一個村童。海河水哺育了我,那水美得很,既不鹹,也不苦澀膩。但海河水實際上是什麼水呢?
這可說來話長。
鄉親父老口頭常語,有兩句話:一是“退海地”,二是“九河下梢”。此二語意味深長極了。
退海地者,是說滄海桑田之變,一點兒不虛——這可以追溯到麻姑仙人告訴人們說的那種億萬年的大變遷,“又見東海揚塵矣”!海又在向陸地演化。我出生之地,就曾有遠古的“貝殼堤”(海岸遺痕)。
九河下梢者,是說大禹治水,為救華夏生靈,疏導九河,九河之水彙于此處入海。
這也不是“神話”,全系“人史”。黃河幾度改道,在宋朝還曾由此入海。遼、宋對峙時,這條河叫做“界河”(界,古音jài。j、h二音常對轉,如偈、喝二字之音即其理也),故“海河”實“界河”之音轉(到元代,已無對峙交界,故忌“界河”之名,改稱“海河”了)。而天津(明永樂年方改此名)本名直沽,直沽除了到“三岔口”才彙入南北運河水之外,其主源卻是出自北京!
北京古時(尤其西北郊),遍地是伏泉,随處湧出——故有一地得“萬泉莊”之名。此萬泉甘露,彙為河流,由京城西北門(德勝門)入城,是為禦河(包括北、中、南三海)。禦河由城東南角出城,是為通彙(惠)河。通彙河經過多座閘橋(地高下降數丈)至通州,始名潞河。通州至天津,又名白河。白河方是海河的主源。
這麼一講,我自幼喝的海河水,其實是神臯禹甸、“帝裡皇州”這塊大寶地(風水地)的甘泉玉水流到我家門前的不同尋常的水啊!
九河下梢,是民間口語,若在文詞,則是“百川之尾闾”。“九”非實數死義,古以九為最多的代表數也。尾闾乃一個生命體的“下部”排洩之部位;移在地理上講,就是百川入海的最低窪之勢。所以當地父老也有一個“經驗論”:這地方的人家,财富易積而不久即歸消完蕩盡——沒有百年的“世業”與“名門”。
我看這是有道理的:九河挾八方的泥沙俱下,淤墊甚劇,這就帶來了“寶”,也帶來了污穢。是以此地的“人物”風土,情況十分之“雜”。
退海地,古語謂之“海濱赤鹵之區”,就是鹽堿地,寸草不生。可是此種土壤一經引河(淡水)灌溉,即變為十分肥沃的良田,豈止“生桑”而已,馳名海宇的“小站稻”,實即由此而生。
小站者,袁世凱練兵時所設許多大站、小站之一站也,然後來已轉為一個地點的專名,其他站名皆不彰,或歸消失。但“小站稻”者,又轉為泛詞,即今津沽(市東南區)一帶開發的水田,皆名米良種的産地。因此,這兒的民戶(相對而言)是富庶的,極貧者甚少,魚米之鄉,幾乎絕大多數人家是能吃這種飯的,這與内陸的真正農村迥然不同,沒有十分困苦的景象與實況。
這兒遍地是小河、小溪、小汊(積水塘),很多古老的幹涸小水道遺迹也多得很。有水之處,芳草碧蘆,菜畦綠樹,一望無際。這與江南的“小橋流水”或水巷高橋的風格,自然不必強牽硬比,可是自然環境之美,令我總是想念而神往。
這麼好的條件,理應大出人才吧?誰知不然。依我的觀察體會,此地的人禀賦資質很高明,到處有之,可隻是難成大器,差不多都是失學失教,早廢早亡……
此為何故?很簡單:文化教育十分落後,無人重視,亦無有力者為之倡導發揚。這就是最可惜的一個“要害”,想起來我就感慨歎息。
我絮絮而講述這些,讀者會感興趣嗎?怕是未必。但我的用意是:肯來讀此拙著的諸君,總要“了解”一下我這個人,而“了解”的第一層,就是明白我所以為我者(形成了我這樣的人),原來是在此種樣式的“時空”、“風水”之中出生而長大的,我怎麼也“脫離”不了那一切的“組構”與“陶冶”呀!
詩曰:
碧海紅桑系我思,舊時風土幾人題。
而今水涸緣何故?蘆荻帆樯隻夢知。
這可說來話長。
鄉親父老口頭常語,有兩句話:一是“退海地”,二是“九河下梢”。此二語意味深長極了。
退海地者,是說滄海桑田之變,一點兒不虛——這可以追溯到麻姑仙人告訴人們說的那種億萬年的大變遷,“又見東海揚塵矣”!海又在向陸地演化。我出生之地,就曾有遠古的“貝殼堤”(海岸遺痕)。
九河下梢者,是說大禹治水,為救華夏生靈,疏導九河,九河之水彙于此處入海。
這也不是“神話”,全系“人史”。黃河幾度改道,在宋朝還曾由此入海。遼、宋對峙時,這條河叫做“界河”(界,古音jài。j、h二音常對轉,如偈、喝二字之音即其理也),故“海河”實“界河”之音轉(到元代,已無對峙交界,故忌“界河”之名,改稱“海河”了)。而天津(明永樂年方改此名)本名直沽,直沽除了到“三岔口”才彙入南北運河水之外,其主源卻是出自北京!
北京古時(尤其西北郊),遍地是伏泉,随處湧出——故有一地得“萬泉莊”之名。此萬泉甘露,彙為河流,由京城西北門(德勝門)入城,是為禦河(包括北、中、南三海)。禦河由城東南角出城,是為通彙(惠)河。通彙河經過多座閘橋(地高下降數丈)至通州,始名潞河。通州至天津,又名白河。白河方是海河的主源。
這麼一講,我自幼喝的海河水,其實是神臯禹甸、“帝裡皇州”這塊大寶地(風水地)的甘泉玉水流到我家門前的不同尋常的水啊!
九河下梢,是民間口語,若在文詞,則是“百川之尾闾”。“九”非實數死義,古以九為最多的代表數也。尾闾乃一個生命體的“下部”排洩之部位;移在地理上講,就是百川入海的最低窪之勢。所以當地父老也有一個“經驗論”:這地方的人家,财富易積而不久即歸消完蕩盡——沒有百年的“世業”與“名門”。
我看這是有道理的:九河挾八方的泥沙俱下,淤墊甚劇,這就帶來了“寶”,也帶來了污穢。是以此地的“人物”風土,情況十分之“雜”。
退海地,古語謂之“海濱赤鹵之區”,就是鹽堿地,寸草不生。可是此種土壤一經引河(淡水)灌溉,即變為十分肥沃的良田,豈止“生桑”而已,馳名海宇的“小站稻”,實即由此而生。
小站者,袁世凱練兵時所設許多大站、小站之一站也,然後來已轉為一個地點的專名,其他站名皆不彰,或歸消失。但“小站稻”者,又轉為泛詞,即今津沽(市東南區)一帶開發的水田,皆名米良種的産地。因此,這兒的民戶(相對而言)是富庶的,極貧者甚少,魚米之鄉,幾乎絕大多數人家是能吃這種飯的,這與内陸的真正農村迥然不同,沒有十分困苦的景象與實況。
這兒遍地是小河、小溪、小汊(積水塘),很多古老的幹涸小水道遺迹也多得很。有水之處,芳草碧蘆,菜畦綠樹,一望無際。這與江南的“小橋流水”或水巷高橋的風格,自然不必強牽硬比,可是自然環境之美,令我總是想念而神往。
這麼好的條件,理應大出人才吧?誰知不然。依我的觀察體會,此地的人禀賦資質很高明,到處有之,可隻是難成大器,差不多都是失學失教,早廢早亡……
此為何故?很簡單:文化教育十分落後,無人重視,亦無有力者為之倡導發揚。這就是最可惜的一個“要害”,想起來我就感慨歎息。
我絮絮而講述這些,讀者會感興趣嗎?怕是未必。但我的用意是:肯來讀此拙著的諸君,總要“了解”一下我這個人,而“了解”的第一層,就是明白我所以為我者(形成了我這樣的人),原來是在此種樣式的“時空”、“風水”之中出生而長大的,我怎麼也“脫離”不了那一切的“組構”與“陶冶”呀!
詩曰:
碧海紅桑系我思,舊時風土幾人題。
而今水涸緣何故?蘆荻帆樯隻夢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