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燈
我推文康在《兒女英雄傳》裡寫安公子安龍媒(骥),這傻瓜因父遭受誣難,帶了銀子遠行贖救,絲毫不谙世途人心之險厄,老仆華忠的諄諄囑咐是:“逢人隻說三分話,未可全交一片心!”于是他牢牢記住——等到十三妹何玉鳳問他帶了多少銀子時,他就按實數算出“三分之一”來向那不識面的女子“報賬”。

    這簡直寫盡了書呆子的一片“老謀深算”和煞費苦心。

     但我無法與人家公子相比,我一見了人,就忘了“三分話”的忠告,卻總是傾心吐膽,一片心全部交出。

    人家一聽便知:這倒是個傻瓜,好對付;心裡早已有了盤算:今後如何來“使用”之。

     書呆子之可笑如此,可憐亦如此。

     幸而,天無絕人之路。

    古語雲:傻人自有傻人福。

    我也有“福”。

    這“福”就是到處有好人暗中護念扶持——算命的常說,“犯小人”,“有貴人”,似乎真有此理。

    我既犯小人之忌,又得貴人之助。

    這也可謂“得天獨厚”了,還不該“知足常樂”乎? 回顧大半生,求學是小學、中學、大學三階段因戰亂、淪陷,失學廢學共計十餘年之多,掙紮到大學畢業,已年華老大,别人無此例,多少不同班次的同學都已功業成就了,我是個最不幸者。

    但我學業成績好,從高中起,憑獎學金上學,沒花過家中什麼錢(一個破落的舊式大家庭)。

    再說就職工作,也很奇特:都是人家找到我,而不是我的努力求職所緻。

    平生工作三大階段:一高校教書,二出版社編輯,三研究院顧問兼研究員,都不是我自己去求職的。

    有特聘,有特調,有商請。

    我若說自己恥于鑽營謀求,就會有自誇之嫌;如謂自己根本不會鑽營奔競,則并無任何嫌疑可言。

     例如,在大學做“自助工作”(即今之“打工”是也),是外國研究生找我,幫他(她)們讀古書。

    到華西大學去教翻譯,是因一篇英文論文的“因緣”特電來聘。

    到人民文學出版社,是馮雪峰請中宣部特電川大調京。

    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是因友人一句話相邀而成議的(我雙目損後,協和醫院主治大夫張承芬女士,三次主動給我開出證明書,說再不可做編輯工作了。

    我還是并未辭職,社方也并未“處置”我。

    我仍想回高校教課,亦未定。

    适胡文彬先生來訪,對我說,還是進研究院,和我們在一起吧!因此這才決定調職的——筆者附注)。

     再例如,出版著作也不是我去求人,皆是友人主動辦理或出版社來索書稿。

     我在患難、險困中,總有好人予以暗中的呵護幫扶。

    遭到無端的誣謗攻擊,其勢洶洶,又總有正義之士代為抱打不平,說幾句公道話或揭示真相。

     所有這些,還不是“貴人”是什麼?如以為那是迷信,則可以不用彼語,就讨個自大,說是“吉人天相”,大概也還使得吧? 自己為人脾性有毛病,有怪癖。

    因為實在很多,難以盡舉,況且亦難與人言、不便昌言者,故隻随手記其數端,豹斑鼎脔,又何必求益求全乎? 不知為何,我極惜紙,怕看見人糟蹋紙。

    自己有紙也舍不得使,破紙條、包物紙,都存着“備用”。

    張中行先生撰文寫我,說我寫信用的紙都是大小破爛的紙片,就說我這麼“不在乎”整潔,是“六朝人物”(此外他寫我耳目皆損之可笑,比如咫尺間不識對面誰何,比如打雷也如無所聞,别的就沒什麼可言了)。

     我又極愛漢字,看見破壞、醜化、作踐漢字的現象,都很難過,認為是民族文化的最大不幸。

    特别喜愛民間無名(不留姓名)的良工巧匠,手工玩具,年畫,燈彩,鼓樂,蓋廟的,塑像的,壁畫的,刻木的,雕玉的……都是大師,都比文人可愛可珍,我簡直是崇拜他們——也替他們抱屈。

     我不是“宰相”或權位者,說自己“愛才”有點兒不太對勁兒,但我實實是惜才重才——見人有一善一長,也心喜意惬,願為之揄揚說項。

    因此給人作序,寫評職稱的鑒定,甚至調工作的請求信件,寫信,倡和……絕不自惜一點兒力氣心血。

    為此,有時朋友評我熱心太切,往往稱贊過高,惹人譏議,勸我加慎,宜識人辨品。

    其言極是,可我終難改過。

    給一些人效了勞,他們過後如陌路人,連個紙片也不肯回賜了。

    這也是我的“報應”吧? 我很樂意為人解困分憂,也救過人的命參看《水寨奇遇記》篇[附記]。

    。

    “不幹己事休開口”,怎麼“自責”也辦不到。

    因此得罪人,也受報應。

    更不幸者,當然也會遇上“中山狼”一類可怕的人物。

     以上,都是書呆子的脾性,可為明證。

     我崇拜中華文藝史上的“三聖”:書聖王右軍,詩聖杜少陵,稗聖曹雪芹。

    此外也頂禮“二山”:晚唐詩人李義山(商隐)與北宋詞人晏小山(幾[jī]道)。

     我酷愛美玉,酷嗜民族音樂戲曲。

     除了咬文嚼字、弄筆掉文,我什麼也無能為,也不會做。

    “生活不能自理”,十足的廢物一個。

    我堅信今後的時代社會,絕不會再出現我這樣的人了。

     詩曰: 一介書生總性呆,也緣奇事見微懷。

     豈同春夢随雲散,彩線金針繡得來。

     寫于庚辰七月中元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