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紅學三友
關燈
小
中
大
——浦安迪、夏志清、唐德剛
平生兩次遊美,1980年的國際紅學大會已有文粗記。
1986年秋又重遊,是去做LuceScholar(魯斯學者)。
提起Luce,早有緣分:我入燕京大學(1940年秋),所到的第一處遊賞之地即是LucePavilion,乃Luce捐資所建,燕園中人則稱之曰“島亭”——它是未名湖中的一個小島,乾隆時舊園遺迹石舫,即在其東側。
我在亭中加入國劇社,唱了一段“西皮慢闆”;中秋夜獨到亭旁賞月懷鄉。
那時如何想到我七十歲時又與其續結學緣。
閑話休題。
且說1986年之爽秋,住下不久,就見一份華文大報上的一條鬥大的鉛字标題:《紅樓風雨急》!不禁大吃一驚。
細讀了這整版的長文,方知是夏、唐兩位老朋友因薄物細故的“《紅樓》問題”而起了争端——由學術竟發展到學術以外的感情用事,互揭互貶……唐德剛先生的一篇文章的大标題是:《夏志清貼我的“大字報”》(此乃戲用大陸“文革”時的用語)。
簡直又驚人又逗人,一時軒然大波,震動紐約教育、學術界。
但他們兩位都非俗士常流,多年老友,一時“交鋒”,不久就為關心的友好們“打和”了,複交如初。
這是一樁趣聞兼佳話,二人風格皆可師也。
我住的是威斯康辛大學所在地Madison。
1987年暮春之初,紐約的學者及華人文化團體都來邀我到紐約去講紅學。
于是我才有了東行的機緣與興會。
先說明,那春夏是兩次訪問了紐約。
第一次是由普林斯頓轉到紐城,第二次是直抵而未他顧。
我是個不太好“挪動”的人,雖有Luce的旅行費,也不想到各城去廣開眼界。
忽有學友浦安迪教授函邀,要我到普林斯頓大學去講《紅》。
這是美國數一數二、幾乎壓倒哈佛的名校,我卻願去看看。
于是商量講什麼題目,浦先生喜歡聽我講《紅樓》結構學,約定後于3月31日飛抵紐約,一位美國學生到站迎接,并開車直奔普城。
到達寓所還未坐定,台灣籍名教授高友工先生便熱情來打招呼——後知他是向來不肯如此行動的,對我真是特例而破格之禮數了。
對此,我深為銘篆。
4月1日晨起,到餐室去早點,桌上已擺滿了鮮花。
那天是中華古曆三月初四,我的七十歲生日,見此好花,精神十分欣喜振作。
當時遇有一位日本訪問學者偕夫人在室,已用餐完畢,緻禮而去。
那天下午,在“壯思堂”講《紅》,頗受歡迎的情景,已有文粗記。
講後又有小型講座,皆大陸、港、台女學士,一位美國男士(他研究巴金小說,認為巴金受《紅》的影響)。
大陸二女士,一為呂正操先生的女兒,一位是在京熟識的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吳得安(她畢業赴美,我作數首絕句贈行)。
晚上是浦先生請晚飯,特到一家華人飯館,吳女士作陪——浦先生卻在一旁幹坐着,因他是信教人,不食豬肉。
吳女士又于一日晚上請我(與女兒倫苓)和高友工教授吃飯。
浦先生有事來不了。
食次,高先生勸促我,“你先把那幾回最關鍵的補出來!”這是指雪芹八十回後的佚文而言的。
他的一篇英文論文講《紅樓》的詩境,極好(可參看拙著《紅樓夢與中華文化》)。
又次日,浦、吳兩位熱情送我們到火車站,車票還優待老人。
火車十分平靜,緩緩而行,一點兒也無雜亂之形迹。
到了紐約,本來隻想會見夏志清與唐德剛兩先生。
唐先生在1980年紅學大會上已然結識,成了熟人,夏先生則聞名不曾謀面。
可是,最先來訪我的卻是台灣籍的傅運籌
1986年秋又重遊,是去做LuceScholar(魯斯學者)。
提起Luce,早有緣分:我入燕京大學(1940年秋),所到的第一處遊賞之地即是LucePavilion,乃Luce捐資所建,燕園中人則稱之曰“島亭”——它是未名湖中的一個小島,乾隆時舊園遺迹石舫,即在其東側。
我在亭中加入國劇社,唱了一段“西皮慢闆”;中秋夜獨到亭旁賞月懷鄉。
那時如何想到我七十歲時又與其續結學緣。
閑話休題。
且說1986年之爽秋,住下不久,就見一份華文大報上的一條鬥大的鉛字标題:《紅樓風雨急》!不禁大吃一驚。
細讀了這整版的長文,方知是夏、唐兩位老朋友因薄物細故的“《紅樓》問題”而起了争端——由學術竟發展到學術以外的感情用事,互揭互貶……唐德剛先生的一篇文章的大标題是:《夏志清貼我的“大字報”》(此乃戲用大陸“文革”時的用語)。
簡直又驚人又逗人,一時軒然大波,震動紐約教育、學術界。
但他們兩位都非俗士常流,多年老友,一時“交鋒”,不久就為關心的友好們“打和”了,複交如初。
這是一樁趣聞兼佳話,二人風格皆可師也。
我住的是威斯康辛大學所在地Madison。
1987年暮春之初,紐約的學者及華人文化團體都來邀我到紐約去講紅學。
于是我才有了東行的機緣與興會。
先說明,那春夏是兩次訪問了紐約。
第一次是由普林斯頓轉到紐城,第二次是直抵而未他顧。
我是個不太好“挪動”的人,雖有Luce的旅行費,也不想到各城去廣開眼界。
忽有學友浦安迪教授函邀,要我到普林斯頓大學去講《紅》。
這是美國數一數二、幾乎壓倒哈佛的名校,我卻願去看看。
于是商量講什麼題目,浦先生喜歡聽我講《紅樓》結構學,約定後于3月31日飛抵紐約,一位美國學生到站迎接,并開車直奔普城。
到達寓所還未坐定,台灣籍名教授高友工先生便熱情來打招呼——後知他是向來不肯如此行動的,對我真是特例而破格之禮數了。
對此,我深為銘篆。
4月1日晨起,到餐室去早點,桌上已擺滿了鮮花。
那天是中華古曆三月初四,我的七十歲生日,見此好花,精神十分欣喜振作。
當時遇有一位日本訪問學者偕夫人在室,已用餐完畢,緻禮而去。
那天下午,在“壯思堂”講《紅》,頗受歡迎的情景,已有文粗記。
講後又有小型講座,皆大陸、港、台女學士,一位美國男士(他研究巴金小說,認為巴金受《紅》的影響)。
大陸二女士,一為呂正操先生的女兒,一位是在京熟識的北京大學中文系的吳得安(她畢業赴美,我作數首絕句贈行)。
晚上是浦先生請晚飯,特到一家華人飯館,吳女士作陪——浦先生卻在一旁幹坐着,因他是信教人,不食豬肉。
吳女士又于一日晚上請我(與女兒倫苓)和高友工教授吃飯。
浦先生有事來不了。
食次,高先生勸促我,“你先把那幾回最關鍵的補出來!”這是指雪芹八十回後的佚文而言的。
他的一篇英文論文講《紅樓》的詩境,極好(可參看拙著《紅樓夢與中華文化》)。
又次日,浦、吳兩位熱情送我們到火車站,車票還優待老人。
火車十分平靜,緩緩而行,一點兒也無雜亂之形迹。
到了紐約,本來隻想會見夏志清與唐德剛兩先生。
唐先生在1980年紅學大會上已然結識,成了熟人,夏先生則聞名不曾謀面。
可是,最先來訪我的卻是台灣籍的傅運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