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學之起步
關燈
小
中
大
此書竟在!
燕大圖書館好極了,隻填一個小借書單,館員用“吊籃”傳送到樓上書庫,不一會兒,“籃子”下來,書在其中!把借書證備妥,附在書的存卡上,簽了名(或“學号”),就能抱回宿舍任情翻閱。
我在館中借書何止千部,未見老館員有一絲嫌煩的表情。
我至今感念他們。
此刻要說的有三點—— 第一,記得原書卡上是空白,這多年來沒有一人曾借過此書,一奇也。
二,粗讀一過,就看見有六首詩是明文詠及曹雪芹的(敦誠的《四松堂集》,隻有三首涉芹詩)。
三,這是清繕本,字迹工整,而由于此本的發現方又引出了原稿本的出世(今歸國家圖書館收藏)。
如果你問:發現這麼一本薄薄的小詩集,到底有何意義? 答複是:這标志了紅學自1921年正式開端以後(約二十五年之久)的重新起步,也記錄了“曹學”的一大進展。
意義十分重大。
這句話是五十年後回顧學術史而得出的客觀結論,不帶任何主觀誇張的色彩。
發現之後,我草寫了一篇不太長的介紹考論的文稿,就放在宿舍書桌左肘處一堆書物的中間,心中并無多想,除去完成家兄所囑的任務之外,即無他念——當時不要說什麼“名利思想”、“轟動效應”之類,就連發表的意願也不曾萌生。
隔了很久,燕大未遭日軍封禁之前在校任教的顧随先生,一次來信忽然提到:你課餘是否也可練習撰作文稿,如有,可代介紹發表。
我即将久存“肘旁”的兩篇小文寄與了顧師:一為考辨《皇甫君碑》并非歐陽詢的“少作”,相反,正是晚期的傑作與奇迹。
另一篇即此敦敏詩集中詠芹詩的介紹,題目将主眼放到了生卒年考訂的方面。
此二稿,顧先生交付與趙萬裡先生(北京圖書館善本室主任,著名學者),他正主編一家報紙的“圖書”副刊版。
趙先生一見拙稿,立即編發了後一篇,而對考歐書的一篇置之弗顧。
文章刊出了,引起衆多人的矚目。
在随後的第二期上,即又登出了胡适先生給我的一封短信。
胡先生的來信,是趙先生轉給我的,我接到時他早已将此信劄全文編發了。
這當然引起了更大的影響。
我的紅學開步,暫記到此,後文下回分解。
且附記二事:一是我問鄧之誠先生是否知有此詩集,他說:“我早知道;胡适早就來問過我。
因我不喜歡他——已成‘半個洋人’了——我沒告訴他。
”此誠秘聞也。
其二是燕大藏本後為哈佛大學調去,遂藏在彼。
今影印者乃原北圖(今國家圖書館)之藏本也。
詩曰:殘編一卷懋齋存,母教兄言憶舊恩。
難忘師情群輻辏,百川歸海大文源。
我在館中借書何止千部,未見老館員有一絲嫌煩的表情。
我至今感念他們。
此刻要說的有三點—— 第一,記得原書卡上是空白,這多年來沒有一人曾借過此書,一奇也。
二,粗讀一過,就看見有六首詩是明文詠及曹雪芹的(敦誠的《四松堂集》,隻有三首涉芹詩)。
三,這是清繕本,字迹工整,而由于此本的發現方又引出了原稿本的出世(今歸國家圖書館收藏)。
如果你問:發現這麼一本薄薄的小詩集,到底有何意義? 答複是:這标志了紅學自1921年正式開端以後(約二十五年之久)的重新起步,也記錄了“曹學”的一大進展。
意義十分重大。
這句話是五十年後回顧學術史而得出的客觀結論,不帶任何主觀誇張的色彩。
發現之後,我草寫了一篇不太長的介紹考論的文稿,就放在宿舍書桌左肘處一堆書物的中間,心中并無多想,除去完成家兄所囑的任務之外,即無他念——當時不要說什麼“名利思想”、“轟動效應”之類,就連發表的意願也不曾萌生。
隔了很久,燕大未遭日軍封禁之前在校任教的顧随先生,一次來信忽然提到:你課餘是否也可練習撰作文稿,如有,可代介紹發表。
我即将久存“肘旁”的兩篇小文寄與了顧師:一為考辨《皇甫君碑》并非歐陽詢的“少作”,相反,正是晚期的傑作與奇迹。
另一篇即此敦敏詩集中詠芹詩的介紹,題目将主眼放到了生卒年考訂的方面。
此二稿,顧先生交付與趙萬裡先生(北京圖書館善本室主任,著名學者),他正主編一家報紙的“圖書”副刊版。
趙先生一見拙稿,立即編發了後一篇,而對考歐書的一篇置之弗顧。
文章刊出了,引起衆多人的矚目。
在随後的第二期上,即又登出了胡适先生給我的一封短信。
胡先生的來信,是趙先生轉給我的,我接到時他早已将此信劄全文編發了。
這當然引起了更大的影響。
我的紅學開步,暫記到此,後文下回分解。
且附記二事:一是我問鄧之誠先生是否知有此詩集,他說:“我早知道;胡适早就來問過我。
因我不喜歡他——已成‘半個洋人’了——我沒告訴他。
”此誠秘聞也。
其二是燕大藏本後為哈佛大學調去,遂藏在彼。
今影印者乃原北圖(今國家圖書館)之藏本也。
詩曰:殘編一卷懋齋存,母教兄言憶舊恩。
難忘師情群輻辏,百川歸海大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