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翻譯課
關燈
小
中
大
達大意而已。
所以,我勸學譯之人,務必先精雙方語文,不可以“換字技術”來對待這門文化工作。
其實,昔賢提出的“信、達、雅”三條準則,也還是精深體會(包括實踐)了雙方語文以後的“結論”性主張,否則他又從何而談起什麼是信是達是雅呢? 提起信、達、雅,我看大可與“真、善、美”三條相為對應。
何以言之? 信,信實,不走樣,不扭曲,不變味,非他,即“真”是矣。
難道不對嗎? 達,傳譯表出了原文原義,而不浮光掠影,不隔靴搔癢,不似是實非,還不就是“善”于譯事的功力成就嗎?不然何以為“善”? 雅,不必“過敏”,以為這就是指之乎者也,經書典冊;雅,就是文辭功夫,有修養造詣,不僅“可讀”,而且令人有審美享受,不粗陋,不庸俗,不鄙野,不市井味,不流氓味,這就是雅,豈有他哉? 看來,人家這三條,提得大有道理,用不着蓄疑問難。
“信”,老子的主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那“美”指粉飾造作的假象。
) 達,孔子的主張:“辭:達而已矣。
” 這都是翻譯的核心要害。
此即我教課的“理論”、“指導思想”。
但我最受歡迎的,還是獨創授課方法。
這個方法始于在燕大西語系做“助教”(不是正式編制上的名稱,是當時趙教授了解我的能力,特邀我做她的“助手”,卻專門代課、改卷、講授)。
我獨創的方法是什麼樣子?簡叙可資思索讨論—— 說“獨創”,并不虛诳;但也得自先例之濫觞給我啟發,不能說成“天下之美盡在于己”;然又畢竟由我才發展了它,正式使用了它,而且獲得很大成功。
這個方法是: 第一步,精選一篇(或幾段)原文,其中含有幾處具有代表性的難點需要解決。
此即針對性、目的性。
第二步,此原文最好是名著,且有兩家以上的譯文,足供比較評議。
一并連原文打印發給學生。
第三步,預計困難點,指出來,提醒在何處須特别用心。
所發參考譯文之得失盡量細究,自立主張,不許照抄,另譯自己的文字。
就隻這樣。
但收齊卷子,要仔細批注,而且要将良例與劣例分類搜輯,每類又分上中下等級——這方是教材! 我帶着這種教材——“不成文法”、“非教條”、“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的最紮實、最鮮活的教材而走上講台時,總是精神奕奕,談笑融融。
散發批注後的譯卷之後,等同學們争看自己的“成敗”擡眼望我發話時,我就先作說明:此次預料的要點有幾,而出乎預料的、同學們自己“發現”的要害點又有幾,後者尤有意義。
然後就逐一舉示諸卷中的優勝劣敗的不同實例;而且我的講授有兩大特别受到歡迎的做法:一是一定講清楚我為何評某例為最優、次優、平常(過得去)、有毛病、弄錯了、失敗了……種種“等級”例句的具體理由,包括語文以至所涉及到的曆史、百科常識諸般文化問題,并指出勝者的用心用功的緣由實詣。
二是好例句都揭示姓名,以為表彰鼓勵,水平差的、敗者則不提是誰的卷子,避免損害“面子”與情緒。
這麼一來,同學們可樂極了,高興得紛紛來找我談話訴說心情。
他們一緻的熱烈反響是: 一、我們從來沒有聽過這麼好的課; 二、不但講授生動活躍,而且這種方法是太新鮮了——過去是老師把他的譯文寫在黑闆上,讓照抄,說那“最好”;也不講理由何以好,何以不好; 三、您評的等級和理由,我們都心悅誠服,許多是洞開茅塞,啟發性極大; 四、這種活法,與死教條正對立,我們衷心擁護。
總結幾句是什麼呢? 我的方法是科學的。
我反對“填鴨”“灌輸”式及一切死法;我的目的是調動學生自己的積極性,包括興趣、理解、獨立思考、用心鑽研,而不是教師拿出一個“定本”,自以為佳(教師一己的智能,未必句句勝過學生)。
學生們全體個個都真的“動”起來了。
譯卷一次比一次提高。
我的教學獨創法是成功的,在全校引起巨大影響,但也出了“麻煩”——另班學生不願聽課,要求到我班來,這也“得罪”了人。
詩曰: 嚼飯奇言最可驚,達真昭信會文情。
登堂授業當年事,死法先生享萬齡。
所以,我勸學譯之人,務必先精雙方語文,不可以“換字技術”來對待這門文化工作。
其實,昔賢提出的“信、達、雅”三條準則,也還是精深體會(包括實踐)了雙方語文以後的“結論”性主張,否則他又從何而談起什麼是信是達是雅呢? 提起信、達、雅,我看大可與“真、善、美”三條相為對應。
何以言之? 信,信實,不走樣,不扭曲,不變味,非他,即“真”是矣。
難道不對嗎? 達,傳譯表出了原文原義,而不浮光掠影,不隔靴搔癢,不似是實非,還不就是“善”于譯事的功力成就嗎?不然何以為“善”? 雅,不必“過敏”,以為這就是指之乎者也,經書典冊;雅,就是文辭功夫,有修養造詣,不僅“可讀”,而且令人有審美享受,不粗陋,不庸俗,不鄙野,不市井味,不流氓味,這就是雅,豈有他哉? 看來,人家這三條,提得大有道理,用不着蓄疑問難。
“信”,老子的主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那“美”指粉飾造作的假象。
) 達,孔子的主張:“辭:達而已矣。
” 這都是翻譯的核心要害。
此即我教課的“理論”、“指導思想”。
但我最受歡迎的,還是獨創授課方法。
這個方法始于在燕大西語系做“助教”(不是正式編制上的名稱,是當時趙教授了解我的能力,特邀我做她的“助手”,卻專門代課、改卷、講授)。
我獨創的方法是什麼樣子?簡叙可資思索讨論—— 說“獨創”,并不虛诳;但也得自先例之濫觞給我啟發,不能說成“天下之美盡在于己”;然又畢竟由我才發展了它,正式使用了它,而且獲得很大成功。
這個方法是: 第一步,精選一篇(或幾段)原文,其中含有幾處具有代表性的難點需要解決。
此即針對性、目的性。
第二步,此原文最好是名著,且有兩家以上的譯文,足供比較評議。
一并連原文打印發給學生。
第三步,預計困難點,指出來,提醒在何處須特别用心。
所發參考譯文之得失盡量細究,自立主張,不許照抄,另譯自己的文字。
就隻這樣。
但收齊卷子,要仔細批注,而且要将良例與劣例分類搜輯,每類又分上中下等級——這方是教材! 我帶着這種教材——“不成文法”、“非教條”、“從群衆中來、到群衆中去”的最紮實、最鮮活的教材而走上講台時,總是精神奕奕,談笑融融。
散發批注後的譯卷之後,等同學們争看自己的“成敗”擡眼望我發話時,我就先作說明:此次預料的要點有幾,而出乎預料的、同學們自己“發現”的要害點又有幾,後者尤有意義。
然後就逐一舉示諸卷中的優勝劣敗的不同實例;而且我的講授有兩大特别受到歡迎的做法:一是一定講清楚我為何評某例為最優、次優、平常(過得去)、有毛病、弄錯了、失敗了……種種“等級”例句的具體理由,包括語文以至所涉及到的曆史、百科常識諸般文化問題,并指出勝者的用心用功的緣由實詣。
二是好例句都揭示姓名,以為表彰鼓勵,水平差的、敗者則不提是誰的卷子,避免損害“面子”與情緒。
這麼一來,同學們可樂極了,高興得紛紛來找我談話訴說心情。
他們一緻的熱烈反響是: 一、我們從來沒有聽過這麼好的課; 二、不但講授生動活躍,而且這種方法是太新鮮了——過去是老師把他的譯文寫在黑闆上,讓照抄,說那“最好”;也不講理由何以好,何以不好; 三、您評的等級和理由,我們都心悅誠服,許多是洞開茅塞,啟發性極大; 四、這種活法,與死教條正對立,我們衷心擁護。
總結幾句是什麼呢? 我的方法是科學的。
我反對“填鴨”“灌輸”式及一切死法;我的目的是調動學生自己的積極性,包括興趣、理解、獨立思考、用心鑽研,而不是教師拿出一個“定本”,自以為佳(教師一己的智能,未必句句勝過學生)。
學生們全體個個都真的“動”起來了。
譯卷一次比一次提高。
我的教學獨創法是成功的,在全校引起巨大影響,但也出了“麻煩”——另班學生不願聽課,要求到我班來,這也“得罪”了人。
詩曰: 嚼飯奇言最可驚,達真昭信會文情。
登堂授業當年事,死法先生享萬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