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曲家風
關燈
小
中
大
空弦!倘不如此,即不受聽——全不對味了。
(注意:講月琴用單弦,隻有西皮調胡琴外弦與月琴曲弦同為“3”音。
但到二簧調中胡琴外弦已變為“2”,可是月琴空弦仍為“3”不改。
不可混而談,以為月琴空弦總是“等于”胡琴外弦。
) 這個大發現,使我們受益無窮。
詩曰: 顧曲餘家漢季遙,至今猶憶玉長箫。
爽秋樓閣如天際,柳下芳鄰坐半宵。
下 三哥天生一條好嗓子,唱餘派老生,味厚而高揭入雲,人人稱賞;也是一把好胡琴手,他買的兩把“雅韻齋”制的蛇皮胡琴,其音寬亮異乎尋常,真非凡品。
又是他置備的“高亭公司”唱機,數量可觀、多種曲種的唱片——這雖是“零段子”,卻可細玩精習名家的絲竹鼓闆、聲腔字韻,一般人離開這誰也無法天天坐在戲園子去“學藝”。
所以它對我的少年音樂熏陶,也十分重要。
四哥迷上了“梅大王”的唱和他的琴師徐蘭沅、王少卿。
他能将唱片譯成極好的簡譜,工緻的小字抄成一大冊,也投稿上海《戲劇旬刊》多次發表;也由他始備一胡,以伴胡琴。
二哥在津市宮北大街敦昌銀号“學生意”時(當學徒,如小夥計,為老闆服役),派往街上買物,路過“弦子鋪”(今曰樂器店了),見窗内擺一月琴,羨愛之極,而不可得——價大洋二元(是職工的一月薪水!);于是就在鋪子門前來回走好幾次,盡量地用眼看看它,越看越愛!我受二哥的影響,遂專“工”月琴,先後買了六七個之多!真好的絕難遇。
按下我們這邊大量的後話慢表,須先說說西院的盛況,那是另一個“路數”。
西院的音樂與戲曲關系較小,隻有一位堂兄工胡琴,衆多能手是笙管笛箫。
我幼年見過他們一支無節箫,即如此長竹實隻一節,堪稱奇品。
又見還有一支玉箫。
按玉箫隻在詩詞中常遇,總以為無非藻飾之辭,不想真有。
這支箫很長,通體一色白玉,并無瑕斑疵,吹起來十分有韻(玉本身是發音的)。
此二物皆稱珍品。
第三件是一支竹笛,竹笛無奇,但入手一看,竹已紅透如油潤,有些地方已見年久竹紋小小斷裂與小碎片剝落之痕;笛身是例有多道絲纏箍的,也都“酥”了,斷裂了。
可見此笛之古。
據堂侄大惠雲,此笛得之于一位梨園老笛師,是昆班笛(與京劇笛聲韻有細緻分别),曾有一内行人見之,願以全套文武場樂器換取,大惠未允。
我曾借吹一時,後索還。
當然,西院敗落得無一遺物能存,此三件之命運皆不可問。
西院的絲竹傳統以竹為主,還可提到三堂伯(大惠侄之祖父,紫登八兄之父)能自制極為精美的坤笙(即小笙,大笙須氣血充盈的男子方能吹奏),非同一般“愛好者”可比。
大惠傳祖藝專吹笙,其同堂弟大NFDA3(一個極其惡劣的敗家子)笛子吹得最好,人人稱贊“真帥!”這還不算,西院人有奇癖,自家人晚上排着隊,搭起椅凳門闆之類(象征“奈河橋”),吹奏着《雁過南樓》佛樂,學那僧衆給“白事”人家作道場(放焰口,“超度亡靈”中一段演奏叫做“渡橋”)。
可以令人捧腹,擊掌叫絕! 前文提到過我家的“草火園子”和爽秋樓、旭升閣,這地方又是一處演樂勝地:每到夏天夜晚園旁鄰舍露坐乘涼之際,便會聽見從樓上傳來的笙笛竹樂大合奏,如聞“天樂”飄來,樂不可言!這是老街坊常話及的“遺事”,那是“一家子”的“樂班”,也邀集二三位學生能吹者助興。
為此,我曾作一首《江城子》,寫那個村鎮人家少有的“家風”,可惜已無存稿。
我就是在此家風中長大的。
記憶中最難忘的一回更有趣—— 也是夏夜,我已将睡,忽聞院中來了許多人,說是西院裡人來“吹演”了!一時樂聲悠揚滿庭滿室。
我高興極了,母親等人把我用被單子裹起來抱到院裡——我方數歲,還不會弄絲竹,一位“本家”侄兒(比我大好多,也許就是大惠)遞給我一個瓷碗,一根竹筷,讓我“擊節”(打拍子),我居然敲得蠻合節奏,還得到了稱許鼓舞。
這是我平生首次“參加音樂會”。
(後話多得很,怕太繁,另寫。
此處隻為叙明我的家庭文藝環境。
) 我曾因張伯駒先生為題寒家舊園圖而作《風入松》詞曲,遂也用同調同作一篇,現一并錄在這裡: 風入松 門前春水長魚蝦,帆影夕陽斜。
故家堂構遺基在,尚百年、喬木 NFDDA鴉。
寂寞詩書事業,沉淪漁釣生涯。
隻今地變與人遐,舊夢溯蒹葭,名園天下關興廢,算空餘、海浪淘沙。
不見當時綠野,也成明日黃花。
——張伯駒 和張伯駒《風入松》 潮痕初漲柳風斜,笙管傍蒹葭。
爽秋樓上人如畫,背回欄、帆影交加。
西畔虹橋駕彩,東頭古渡流霞。
芳鄰蒲扇坐聽他,往事說周家。
煙塵不許亭台駐,待重遊、早換年華。
剩有殘泥走蟹,更無喬木NFDDA鴉。
詩曰: 風流人物憶周郎,曲律精能羽與商。
笙管曾如天上樂,一門群從(zòn)總當行。
(注意:講月琴用單弦,隻有西皮調胡琴外弦與月琴曲弦同為“3”音。
但到二簧調中胡琴外弦已變為“2”,可是月琴空弦仍為“3”不改。
不可混而談,以為月琴空弦總是“等于”胡琴外弦。
) 這個大發現,使我們受益無窮。
詩曰: 顧曲餘家漢季遙,至今猶憶玉長箫。
爽秋樓閣如天際,柳下芳鄰坐半宵。
下 三哥天生一條好嗓子,唱餘派老生,味厚而高揭入雲,人人稱賞;也是一把好胡琴手,他買的兩把“雅韻齋”制的蛇皮胡琴,其音寬亮異乎尋常,真非凡品。
又是他置備的“高亭公司”唱機,數量可觀、多種曲種的唱片——這雖是“零段子”,卻可細玩精習名家的絲竹鼓闆、聲腔字韻,一般人離開這誰也無法天天坐在戲園子去“學藝”。
所以它對我的少年音樂熏陶,也十分重要。
四哥迷上了“梅大王”的唱和他的琴師徐蘭沅、王少卿。
他能将唱片譯成極好的簡譜,工緻的小字抄成一大冊,也投稿上海《戲劇旬刊》多次發表;也由他始備一胡,以伴胡琴。
二哥在津市宮北大街敦昌銀号“學生意”時(當學徒,如小夥計,為老闆服役),派往街上買物,路過“弦子鋪”(今曰樂器店了),見窗内擺一月琴,羨愛之極,而不可得——價大洋二元(是職工的一月薪水!);于是就在鋪子門前來回走好幾次,盡量地用眼看看它,越看越愛!我受二哥的影響,遂專“工”月琴,先後買了六七個之多!真好的絕難遇。
按下我們這邊大量的後話慢表,須先說說西院的盛況,那是另一個“路數”。
西院的音樂與戲曲關系較小,隻有一位堂兄工胡琴,衆多能手是笙管笛箫。
我幼年見過他們一支無節箫,即如此長竹實隻一節,堪稱奇品。
又見還有一支玉箫。
按玉箫隻在詩詞中常遇,總以為無非藻飾之辭,不想真有。
這支箫很長,通體一色白玉,并無瑕斑疵,吹起來十分有韻(玉本身是發音的)。
此二物皆稱珍品。
第三件是一支竹笛,竹笛無奇,但入手一看,竹已紅透如油潤,有些地方已見年久竹紋小小斷裂與小碎片剝落之痕;笛身是例有多道絲纏箍的,也都“酥”了,斷裂了。
可見此笛之古。
據堂侄大惠雲,此笛得之于一位梨園老笛師,是昆班笛(與京劇笛聲韻有細緻分别),曾有一内行人見之,願以全套文武場樂器換取,大惠未允。
我曾借吹一時,後索還。
當然,西院敗落得無一遺物能存,此三件之命運皆不可問。
西院的絲竹傳統以竹為主,還可提到三堂伯(大惠侄之祖父,紫登八兄之父)能自制極為精美的坤笙(即小笙,大笙須氣血充盈的男子方能吹奏),非同一般“愛好者”可比。
大惠傳祖藝專吹笙,其同堂弟大NFDA3(一個極其惡劣的敗家子)笛子吹得最好,人人稱贊“真帥!”這還不算,西院人有奇癖,自家人晚上排着隊,搭起椅凳門闆之類(象征“奈河橋”),吹奏着《雁過南樓》佛樂,學那僧衆給“白事”人家作道場(放焰口,“超度亡靈”中一段演奏叫做“渡橋”)。
可以令人捧腹,擊掌叫絕! 前文提到過我家的“草火園子”和爽秋樓、旭升閣,這地方又是一處演樂勝地:每到夏天夜晚園旁鄰舍露坐乘涼之際,便會聽見從樓上傳來的笙笛竹樂大合奏,如聞“天樂”飄來,樂不可言!這是老街坊常話及的“遺事”,那是“一家子”的“樂班”,也邀集二三位學生能吹者助興。
為此,我曾作一首《江城子》,寫那個村鎮人家少有的“家風”,可惜已無存稿。
我就是在此家風中長大的。
記憶中最難忘的一回更有趣—— 也是夏夜,我已将睡,忽聞院中來了許多人,說是西院裡人來“吹演”了!一時樂聲悠揚滿庭滿室。
我高興極了,母親等人把我用被單子裹起來抱到院裡——我方數歲,還不會弄絲竹,一位“本家”侄兒(比我大好多,也許就是大惠)遞給我一個瓷碗,一根竹筷,讓我“擊節”(打拍子),我居然敲得蠻合節奏,還得到了稱許鼓舞。
這是我平生首次“參加音樂會”。
(後話多得很,怕太繁,另寫。
此處隻為叙明我的家庭文藝環境。
) 我曾因張伯駒先生為題寒家舊園圖而作《風入松》詞曲,遂也用同調同作一篇,現一并錄在這裡: 風入松 門前春水長魚蝦,帆影夕陽斜。
故家堂構遺基在,尚百年、喬木 NFDDA鴉。
寂寞詩書事業,沉淪漁釣生涯。
隻今地變與人遐,舊夢溯蒹葭,名園天下關興廢,算空餘、海浪淘沙。
不見當時綠野,也成明日黃花。
——張伯駒 和張伯駒《風入松》 潮痕初漲柳風斜,笙管傍蒹葭。
爽秋樓上人如畫,背回欄、帆影交加。
西畔虹橋駕彩,東頭古渡流霞。
芳鄰蒲扇坐聽他,往事說周家。
煙塵不許亭台駐,待重遊、早換年華。
剩有殘泥走蟹,更無喬木NFDDA鴉。
詩曰: 風流人物憶周郎,曲律精能羽與商。
笙管曾如天上樂,一門群從(zòn)總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