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難事
關燈
小
中
大
世上事,容易的極少,幾乎無事不難;但從文字功夫上講,其難莫過于自叙了。不過一般人對此未必體會得到,也不一定承認。——這也就是為什麼講小說的人們(受了某種理論的影響)極輕視自傳性的著作,更不肯服膺《紅樓夢》是曹雪芹“自叙”這一真理,因而在理解《紅樓夢》之偉大的緣由上,失去了極重要的一條主脈而不自知,還在批判别人。
自叙為何最難?兵法最講“知己知彼”。《老子》教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之明”這句話出典在此)。所以自叙必須“知内知外”——内即己,外即物(包括時空環境社會人物……一切條件)。這既要“主觀”,又忌太主觀;既需“客觀”,又不能昧己以徇(殉)物。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張岱的《陶庵夢憶》,雪芹的《石頭記》,乃至《浮生六記》、《老殘遊記》之特别吸引人,另有一番獨特的魅力,其真正緣由正在于此。
我的自叙,最不行的就是知己知彼與知内知外的智慧與“功夫”。我身上的“矛盾”很多,也很大。比如,大學讀西語系,教書教外文系,英文在燕京大學時頗有一點小名氣,可是我内心一點兒也不喜歡西方文化,年老至衰到了“嚴重程度”——對之有了“反感”!
我真心喜愛的,是中華的文化,傳統的文學藝術,文物衣冠,社會倫理道德的精神,民族審美的意境……
我自幼“智商”不低,記憶力超群。“過目成誦”,簡單的能做到一半多,難的可到三四之一。如一篇《滕王閣序》,默讀三遍即可背得下來(雖不鞏固)。初中、高中,兩次幾何課名師在黑闆上“卡”住了,都叫“周汝昌,你來解釋”。我上了講台,在黑闆上毫不費力地列出幾個“式子”,很快解答了本題。我這份“聰明”在師生間是公認群推的——但我記不住一個“西曆”(今曰“公元”了)的年頭兒,隻能記“貞觀××年”“康熙××年”!平生愛詩迷詞,可是那些名篇我大抵隻能背誦幾個斷句,總也記不住整篇!
智商不低——隻是學不好下棋,一試必為對手“制服”。于是“自知”:我對鈎心鬥角無能,也不感興趣。
至于數理化,我能門門考100分,但一到高中,對那些隻有“數據”、“邏輯”而毫不關才華情志的課程,逐步失去熱情,“分數”下降,興緻索然。
于是我發現:我做不了政法家、科學家。我隻能在“文字海”中浮沉。
我也喜歡人文社會科學,尤其史地與語言學的考證與解說。如借用後來在“文革”一類運動常見的一句批判用語來說,不客氣:“走的是白專道路”。這不太光彩,可是我無法“打扮”自己。
我極愛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幹擾的、不被人為利用的真正學術研究。我喜歡“國貨”,喜歡民族節序風俗。我喜歡民族建築、民族音樂……
對這些方面,也許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後,甚至冥頑不化。
不了解這一切,很難理解我為何後來走上了紅學道路,為何持有如此這般的學術觀點,為何又如此地執著癡迷,甘受百般挫辱、誣陷、排擠、攻擊,而無悔意,也不怨尤。
詩曰:
聰明靈秀切吾師,一卷《紅樓》觸百思。
此是中華真命脈,神明文哲史兼詩。
自叙為何最難?兵法最講“知己知彼”。《老子》教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之明”這句話出典在此)。所以自叙必須“知内知外”——内即己,外即物(包括時空環境社會人物……一切條件)。這既要“主觀”,又忌太主觀;既需“客觀”,又不能昧己以徇(殉)物。
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張岱的《陶庵夢憶》,雪芹的《石頭記》,乃至《浮生六記》、《老殘遊記》之特别吸引人,另有一番獨特的魅力,其真正緣由正在于此。
我的自叙,最不行的就是知己知彼與知内知外的智慧與“功夫”。我身上的“矛盾”很多,也很大。比如,大學讀西語系,教書教外文系,英文在燕京大學時頗有一點小名氣,可是我内心一點兒也不喜歡西方文化,年老至衰到了“嚴重程度”——對之有了“反感”!
我真心喜愛的,是中華的文化,傳統的文學藝術,文物衣冠,社會倫理道德的精神,民族審美的意境……
我自幼“智商”不低,記憶力超群。“過目成誦”,簡單的能做到一半多,難的可到三四之一。如一篇《滕王閣序》,默讀三遍即可背得下來(雖不鞏固)。初中、高中,兩次幾何課名師在黑闆上“卡”住了,都叫“周汝昌,你來解釋”。我上了講台,在黑闆上毫不費力地列出幾個“式子”,很快解答了本題。我這份“聰明”在師生間是公認群推的——但我記不住一個“西曆”(今曰“公元”了)的年頭兒,隻能記“貞觀××年”“康熙××年”!平生愛詩迷詞,可是那些名篇我大抵隻能背誦幾個斷句,總也記不住整篇!
智商不低——隻是學不好下棋,一試必為對手“制服”。于是“自知”:我對鈎心鬥角無能,也不感興趣。
至于數理化,我能門門考100分,但一到高中,對那些隻有“數據”、“邏輯”而毫不關才華情志的課程,逐步失去熱情,“分數”下降,興緻索然。
于是我發現:我做不了政法家、科學家。我隻能在“文字海”中浮沉。
我也喜歡人文社會科學,尤其史地與語言學的考證與解說。如借用後來在“文革”一類運動常見的一句批判用語來說,不客氣:“走的是白專道路”。這不太光彩,可是我無法“打扮”自己。
我極愛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幹擾的、不被人為利用的真正學術研究。我喜歡“國貨”,喜歡民族節序風俗。我喜歡民族建築、民族音樂……
對這些方面,也許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後,甚至冥頑不化。
不了解這一切,很難理解我為何後來走上了紅學道路,為何持有如此這般的學術觀點,為何又如此地執著癡迷,甘受百般挫辱、誣陷、排擠、攻擊,而無悔意,也不怨尤。
詩曰:
聰明靈秀切吾師,一卷《紅樓》觸百思。
此是中華真命脈,神明文哲史兼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