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關燈
祖父恰如我的七爺爺,是養船創業之人,無嗣,将遺産全交給了弟弟(鄉語四姥爺),女兒并無繼承權。

    我母親自幼慕學,但隻能聽家塾中族兄弟的讀書聲,心神向往,尤其喜愛那吟誦(今曰“美讀”,不是“朗誦”的那白話腔)唐詩的音韻。

    她還能仿摹幾句,我記得的是“雨來NFDA2席上,風急打船頭。

    越女紅裙濕,燕(yān)姬翠黛愁。

    ……”那全是北土豪邁健爽之聲腔,抑揚頓挫,好聽極了! 她也能背《千家詩》裡的七言絕句,如:“月移花影上瑤台,幾度呼童掃不開。

    剛被太陽收拾去,卻教(jiāo)明月送将來。

    ”慈母的詩教,對我幼小心靈的賜予,終身難忘。

     至于鄭闆橋,他的詩詞自然還不能全懂,但感覺上是此人的文筆清新,有真性情,有點兒喜歡。

     應該補一句:父親還有一部《詩韻合璧》。

    從這書裡,自己摸索,漸漸地自悟了韻腳與四聲的道理——沒有一個人教過我一句有關知識學問。

     父親在故鄉一帶,書法的名氣不小,一年到頭,求字的絡繹不絕。

    父親的字,功底是歐楷,筆墨紮實之極;然後習行書,則認上了東坡。

     東坡與弟子由二人之書是宋代名家中最得六朝筆法的慧眼高手,所惜者坊間流行的蘇帖皆非佳品,看不見蘇書的真命脈,受些限制。

    但父親的筆緻仍然敷暢遒利,不像清末學蘇者和造假蘇迹的那種劣劄的任何病态。

    他的最晚期的字是學趙子昂的《織圖詩》草書墨迹,隻是喜其草法簡古,而與圓熟肥軟的“趙體”無關(其實真趙書并不是那樣子)。

     我自幼當寫字的“書童”,研墨,抻紙,晾字,都懂行。

    到了臘月,更是熱鬧忙碌,求寫年對的一大卷一大卷的接踵而來。

    每日寫的晾滿幾間客屋地上,也容不下。

     那時求字都懂規矩,講禮貌:紙是自己裁好了,背面寫明是何處所貼,各有規制。

    宣紙的,皆于背面紙角上貼一紅簽,上寫“敬求墨寶,賜呼××”。

     父親不是“挂筆單”賣字的,義務勞動,懂禮的到年節時分,送些雅禮——以茶葉為多。

    送墨(汁)、點心等物的也有之。

     在我心目中,父親最擅場的還不是一般人求的條幅(俗稱“挑山”)之類;他有兩大“拿手活”:一是朱柏廬《治家格言》,二是牌匾大字(古之“榜書”)。

     前者是求字的最珍重的“點活”,要由南紙局用玉版宣裁好四扇屏的規格尺寸,用朱絲欄畫好方格——全文字數是一定的,字照規矩是正楷,一筆不能帶行草——率意之處。

    父親是“默誦”書,不看本子,記憶精熟,一氣呵成,神完氣足。

    這是真功夫,一點兒假也羼不得。

    平生隻有一次,到後幅一走神寫漏(脫落)了一個字,就隻好全部作廢。

     牌匾大字古稱“榜書”、“擘窠”字,最小也有五尺見方,用大抓筆(鬥筆,無細長柄),需整瓶墨汁入大墨海(NFDC2)加研。

    父親是瘦人,身材隻中等,平時也不見他“練”大字,但一拿起大抓筆,濡墨蘸飽,如“成竹在胸”,那字出來,結體神态,無一點可挑剔處,晾在平地還不太顯,一經刻木高懸,再一仰觀,這才“見真格的”,無不贊歎。

    城市裡的牌匾,少有能及。

     我當書童是熏陶濡染。

    至于習字,家裡雖有一部《三希堂法帖》石印本,好像是文明書局印的,原裝一個木箱,因當時是珍品,父親不喜我亂翻,我也輕易不去觸動。

    但偶爾偷看看,覺得最奇怪的是書聖右軍的《蘭亭》帖,在全部《三希》出現多次,一次一個樣子——定武本、神龍本、褚臨本、陸繼善鈎摹本……尤其看到元代的陸摹,那等的飛動精奇,而“定武”卻那麼闆滞無神,心裡着實納悶! 到底右軍真面是哪一本最能傳達幾分?這個大問題,是我大半生追尋的理想目标——至老未息。

     詩曰: 藤陰侍硯墨香幽,豔說紅樓拟舊樓。

     永憶慈聲吟杜句,雨席上翠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