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與生途
關燈
小
中
大
誰知,這個大落價一開始,接連不斷的再落、三落……的奇迹在短時内相繼而至,第一次“貪便宜”多買争購者很快成了後悔“上了當”的人。
這件事,使人們興奮、詫異、稱幸、稱慶……成了全鎮沸騰的熱話題。
父老們憶起此事,方言俗話叫做“說古”——即自古未聞的新聞奇迹之意。
第二件更特别。
淪陷于敵僞統治下的百姓農家,自己種的莊稼自己是不能吃的,如若偷吃,即為犯罪,發現後必遭苦懲。
當地的小學教員,月薪甚微,買不起好糧與菜肴,他們的飯食是“豆餅”——豆餅是豆油原料榨油以後的雜渣軋成的大圓盤盤式的硬餅,本是農業的肥料;教員們把它砸碎了,泡軟了,加些油鹽醬,調“味”燒熟,即為佐餐必備之品。
那時我家的“花園”(柴火園子,來曆詳叙于“楔子”)早已毀廢成平地,種過麥子(我割麥打麥,十分在行,受人稱贊,說我“文武全行”),後來又改水田種稻。
新麥新稻的米面之香,從糧店買糧的人是無法想象的——但是得偷着冒險而食之。
新稻下來,夜裡一把一把地“小量”搗去了硬殼,就下鍋做飯,其香無比——因為那兒不種次米,都是“小站稻”的良種名米。
冒險藏起一包新稻以為至寶,可是有查的:當漢奸的小夥子帶着軍用的狼犬,穿門入戶“嗅”尋有無藏稻。
記得有一次我家院裡一個“埋寶”處讓狗嗅出了——幸而那查者是沾點兒親的青年人,好大面子。
沒有翻面無情,隻讓“自願”交出了事。
新米之香是無緣了,可還得“慶幸”,未生災禍。
叙說這些,卻是為了說明:在鎮的東頭,就有一處大倉庫,專門儲藏着從百姓人家掠來的上好糧品。
這糧庫有兵看守,人不敢近前;日寇投降之天大喜訊一到,村民住戶們眼見守庫的兵也無蹤影了,于是一倡百和,齊奔這座“空城”而入!大家不是“如入”,而是“真入”無人之境,任興随力,“敞開”一切器具和力氣,紛紛“運糧回府”。
其景熱鬧非凡,大家嘗到了勝利的“甜頭”,興高采烈,無以為喻。
大約喜事可舉的,除此而外就不多了——随之而來的卻是喜事的“反面”——這簡直無以名之,我稱之為“勝利災難”,可能是舉世無雙的。
詩曰: 日寇投降喜訊來,萬民歡慶笑顔開。
香油價賤真如土,争運倉糧隊隊排。
(二) 勝利之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内,并無任何軍政方面的人來接管,竟是完全的“空白”期間和地帶。
在這“空白”中,百姓父老,渴盼而又平靜耐心地等待着“好日子”。
誰知,“軍隊”開始來了! 來的不是“國軍”,也不是“共軍”[按:當日我們對“國軍”的概念是“國家”(今日叫“祖國”)的軍隊,正如陸放翁說的“王師北定中原日”的王師那樣,而不是特指“國民黨軍”。
所謂“國軍”、“共軍”的分稱對立,是後來的事情了;因為當年共軍之所以稱為“八路軍”,乃是全國抗戰大軍中的一路,并無“分立”的任何涵義。
此種曆史,今日青年人大約不明了,故宜注上一筆]。
來的竟是敵僞的“雜牌軍”! 這些雜牌,老百姓根本鬧不清他們的“名色”,一夥來,一夥走,真有點兒像“走馬燈”一樣輪換。
他們服色也不一,記憶中有黃的,有黑的。
就中黃的在我鄉盤踞最久,傳言是從山東煙台竄來的。
煙台産梨,梨色亦黃,故大家私下竊語,皆以“煙台梨”呼之,那是又笑又恨之語。
他們之來,不是什麼“駐守”,而是滅亡前的走投無路中,到處亂竄。
竄到此處,心裡是打算“撈”點财物,各奔“前程”,如此而已。
鄉民日日處在“洗劫”的危險可能之中。
幸虧,我鄉是個“商鄉”,沿大街(三裡長,實為津市至大沽的“海大道”之中段)兩側栉比鱗次的一百幾十家商店是經濟和鄉政的組織主管者,名曰商會。
這兒從民初的軍閥混戰、應付敗兵流竄時起已積有十分豐富的“經驗”:知道必須善待這些亡命之徒,讓他們不好撕破面皮。
辦法是:一、安排住處——不使他們亂入民家。
二、包管飯食。
全鎮的商号,要聯合起來為這一夥僞兵做飯,具體安排是每家商鋪每日要烙若幹斤白面大餅,斤數按店鋪大小能力而公議派定,一律是上好細白面、好油,燒柴的大鍋烙成大直徑的“穰子餅”,到飯時前由商
這件事,使人們興奮、詫異、稱幸、稱慶……成了全鎮沸騰的熱話題。
父老們憶起此事,方言俗話叫做“說古”——即自古未聞的新聞奇迹之意。
第二件更特别。
淪陷于敵僞統治下的百姓農家,自己種的莊稼自己是不能吃的,如若偷吃,即為犯罪,發現後必遭苦懲。
當地的小學教員,月薪甚微,買不起好糧與菜肴,他們的飯食是“豆餅”——豆餅是豆油原料榨油以後的雜渣軋成的大圓盤盤式的硬餅,本是農業的肥料;教員們把它砸碎了,泡軟了,加些油鹽醬,調“味”燒熟,即為佐餐必備之品。
那時我家的“花園”(柴火園子,來曆詳叙于“楔子”)早已毀廢成平地,種過麥子(我割麥打麥,十分在行,受人稱贊,說我“文武全行”),後來又改水田種稻。
新麥新稻的米面之香,從糧店買糧的人是無法想象的——但是得偷着冒險而食之。
新稻下來,夜裡一把一把地“小量”搗去了硬殼,就下鍋做飯,其香無比——因為那兒不種次米,都是“小站稻”的良種名米。
冒險藏起一包新稻以為至寶,可是有查的:當漢奸的小夥子帶着軍用的狼犬,穿門入戶“嗅”尋有無藏稻。
記得有一次我家院裡一個“埋寶”處讓狗嗅出了——幸而那查者是沾點兒親的青年人,好大面子。
沒有翻面無情,隻讓“自願”交出了事。
新米之香是無緣了,可還得“慶幸”,未生災禍。
叙說這些,卻是為了說明:在鎮的東頭,就有一處大倉庫,專門儲藏着從百姓人家掠來的上好糧品。
這糧庫有兵看守,人不敢近前;日寇投降之天大喜訊一到,村民住戶們眼見守庫的兵也無蹤影了,于是一倡百和,齊奔這座“空城”而入!大家不是“如入”,而是“真入”無人之境,任興随力,“敞開”一切器具和力氣,紛紛“運糧回府”。
其景熱鬧非凡,大家嘗到了勝利的“甜頭”,興高采烈,無以為喻。
大約喜事可舉的,除此而外就不多了——随之而來的卻是喜事的“反面”——這簡直無以名之,我稱之為“勝利災難”,可能是舉世無雙的。
詩曰: 日寇投降喜訊來,萬民歡慶笑顔開。
香油價賤真如土,争運倉糧隊隊排。
(二) 勝利之後的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内,并無任何軍政方面的人來接管,竟是完全的“空白”期間和地帶。
在這“空白”中,百姓父老,渴盼而又平靜耐心地等待着“好日子”。
誰知,“軍隊”開始來了! 來的不是“國軍”,也不是“共軍”[按:當日我們對“國軍”的概念是“國家”(今日叫“祖國”)的軍隊,正如陸放翁說的“王師北定中原日”的王師那樣,而不是特指“國民黨軍”。
所謂“國軍”、“共軍”的分稱對立,是後來的事情了;因為當年共軍之所以稱為“八路軍”,乃是全國抗戰大軍中的一路,并無“分立”的任何涵義。
此種曆史,今日青年人大約不明了,故宜注上一筆]。
來的竟是敵僞的“雜牌軍”! 這些雜牌,老百姓根本鬧不清他們的“名色”,一夥來,一夥走,真有點兒像“走馬燈”一樣輪換。
他們服色也不一,記憶中有黃的,有黑的。
就中黃的在我鄉盤踞最久,傳言是從山東煙台竄來的。
煙台産梨,梨色亦黃,故大家私下竊語,皆以“煙台梨”呼之,那是又笑又恨之語。
他們之來,不是什麼“駐守”,而是滅亡前的走投無路中,到處亂竄。
竄到此處,心裡是打算“撈”點财物,各奔“前程”,如此而已。
鄉民日日處在“洗劫”的危險可能之中。
幸虧,我鄉是個“商鄉”,沿大街(三裡長,實為津市至大沽的“海大道”之中段)兩側栉比鱗次的一百幾十家商店是經濟和鄉政的組織主管者,名曰商會。
這兒從民初的軍閥混戰、應付敗兵流竄時起已積有十分豐富的“經驗”:知道必須善待這些亡命之徒,讓他們不好撕破面皮。
辦法是:一、安排住處——不使他們亂入民家。
二、包管飯食。
全鎮的商号,要聯合起來為這一夥僞兵做飯,具體安排是每家商鋪每日要烙若幹斤白面大餅,斤數按店鋪大小能力而公議派定,一律是上好細白面、好油,燒柴的大鍋烙成大直徑的“穰子餅”,到飯時前由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