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證之樂
關燈
小
中
大
就犯帝諱,那是不行的,即隻有一個變名的辦法。
此種古時不乏其例。
至于為何選上一個“荃”?那也許是康熙的意思,或者由于某次呼名說成了此音,遂順水而推舟。
從音韻講,宣本音suan,北音變為xuan,改名之音則是quan,s—x—q的訛變,有以緻之。
這個考證出來以後,反響也十分有趣: 非常贊賞的,是聶绀弩老作家。
撰文不以為然并有微詞的,是趙岡教授。
也有些雖不明文反對而私下蓄疑的學者,以為這樣考證有點兒“太懸”,不敢憑信。
聶老是一力調我到出版社的人,我一到社他就送我一首詩: 少年風骨仙乎仙,三國紅樓掂複掂。
不是周郎著《新證》,誰知曆史有曹宣。
這可見他對這個問題的重視了。
但無論如何大有賞音,人家總不能把“假設”當定論。
直到後來,李華先生發現了康熙本《上元縣志》的曹玺傳,果然載明長子曹寅,次子曹宣。
于是反對、譏諷者閉口,我們的奇特的“考證”勝利了!(至于曹宜,完全是另一個人,茲不多贅。
) 我們的考證之時有奇迹,也可由下一例來得到耐人深長思的印證。
《紅樓夢》原本傳世者止于八十回,記載多得很;坊間一百二十回本乃是僞續。
四十回拼配謊稱“全璧”,這是公認的事實,已成常識。
但僞續四十回到底出于何手何因,看法就大有不同了。
有研者認為,僞續并非程偉元所作,是他真從“鼓擔”買得了一部舊續殘本,作者不明;程與高鹗隻是“補綴”、“潤色”,收拾成編罷了。
還有不少人堅謂四十回也是“原書”雲。
我則相信張問陶在《船山詩草》中所記的一則詩注,明言《紅樓》後四十回皆高所補。
加上高之友贈高詩亦有“不數石頭記”的話——這就是在捧贊高氏的詩文八股等另有專長,而不能把《石頭記》算作“首選”。
這完全佐證了張問陶的詩注,且張是高的内兄,其姊張筠嫁與高鹗,兩家至親,備知底細。
須知,那時作小說并不是一件“光彩”的“文化事業”,人皆諱之,豈有以此妄稱于人之理? 明、清小說作者極少留真名的,皆署以别号,諱莫如深,因為那非正業,親友社會皆嗤笑,乃“不肖行徑”。
此類證據太多了,直到《兒女英雄傳》,隻署“燕北閑人”,《老殘遊記》隻署“洪都百煉生”……真名都“考證”之所得也。
正因如此,我就非常懷疑一點:為何程、高都在書之開卷大書真姓名?尤其是高鹗,竟在序中說出了“名公巨卿”賞讀《紅樓》的話,這是破天荒的奇特現象! 因而,揣斷其中必有緣故。
有此一疑,引出一悟—— 原來,《能靜居日記》同治九年一條,記載親聞老學者宋翔鳳言說《紅樓夢》是乾隆末年和NFDB4“呈上”的,我立即想到:和NFDB4就是那位“名公巨卿”無疑了,其時絕無第二位能向乾隆呈上一部小說——那是他主持《四庫全書》時為了篡改有“妨礙”的一切古書今作而出的壞主意:抽、撤、換、改、銷毀等手段中的一招,僞續四十回是陰謀(也偷改前八十回原文)。
所以“全本”一出,士大夫“家置一部”,天下風行——是官方的事啊! 為此,我寫了一篇三萬字的專考。
然而,有人竟發文說我是“極左”的“羅織罪名”! 有趣!——到1984年,到蘇聯訪古抄本,方聽彼邦學者說:莫斯科大學圖書館所藏一部程高本,有第十屆教團團長、漢學家卡緬斯基的題記,寫道是:“道德批判小說,宮廷印刷的。
”程高本正是武英殿修書處的木活字擺印的! 一切明白了,官方的秘旨,特殊的“措施”。
真讓人驚心動魄!那些“護高”以及說我“羅織”的諸公,面對這種硬證,似乎應該“反思”一下了吧? 以上可見,“考證”之功,豈可妄加輕蔑哉! 詩曰: 治學研《紅》所為何?中華文化此長河。
從來萬事皆須考,有證能休衆喙多。
此種古時不乏其例。
至于為何選上一個“荃”?那也許是康熙的意思,或者由于某次呼名說成了此音,遂順水而推舟。
從音韻講,宣本音suan,北音變為xuan,改名之音則是quan,s—x—q的訛變,有以緻之。
這個考證出來以後,反響也十分有趣: 非常贊賞的,是聶绀弩老作家。
撰文不以為然并有微詞的,是趙岡教授。
也有些雖不明文反對而私下蓄疑的學者,以為這樣考證有點兒“太懸”,不敢憑信。
聶老是一力調我到出版社的人,我一到社他就送我一首詩: 少年風骨仙乎仙,三國紅樓掂複掂。
不是周郎著《新證》,誰知曆史有曹宣。
這可見他對這個問題的重視了。
但無論如何大有賞音,人家總不能把“假設”當定論。
直到後來,李華先生發現了康熙本《上元縣志》的曹玺傳,果然載明長子曹寅,次子曹宣。
于是反對、譏諷者閉口,我們的奇特的“考證”勝利了!(至于曹宜,完全是另一個人,茲不多贅。
) 我們的考證之時有奇迹,也可由下一例來得到耐人深長思的印證。
《紅樓夢》原本傳世者止于八十回,記載多得很;坊間一百二十回本乃是僞續。
四十回拼配謊稱“全璧”,這是公認的事實,已成常識。
但僞續四十回到底出于何手何因,看法就大有不同了。
有研者認為,僞續并非程偉元所作,是他真從“鼓擔”買得了一部舊續殘本,作者不明;程與高鹗隻是“補綴”、“潤色”,收拾成編罷了。
還有不少人堅謂四十回也是“原書”雲。
我則相信張問陶在《船山詩草》中所記的一則詩注,明言《紅樓》後四十回皆高所補。
加上高之友贈高詩亦有“不數石頭記”的話——這就是在捧贊高氏的詩文八股等另有專長,而不能把《石頭記》算作“首選”。
這完全佐證了張問陶的詩注,且張是高的内兄,其姊張筠嫁與高鹗,兩家至親,備知底細。
須知,那時作小說并不是一件“光彩”的“文化事業”,人皆諱之,豈有以此妄稱于人之理? 明、清小說作者極少留真名的,皆署以别号,諱莫如深,因為那非正業,親友社會皆嗤笑,乃“不肖行徑”。
此類證據太多了,直到《兒女英雄傳》,隻署“燕北閑人”,《老殘遊記》隻署“洪都百煉生”……真名都“考證”之所得也。
正因如此,我就非常懷疑一點:為何程、高都在書之開卷大書真姓名?尤其是高鹗,竟在序中說出了“名公巨卿”賞讀《紅樓》的話,這是破天荒的奇特現象! 因而,揣斷其中必有緣故。
有此一疑,引出一悟—— 原來,《能靜居日記》同治九年一條,記載親聞老學者宋翔鳳言說《紅樓夢》是乾隆末年和NFDB4“呈上”的,我立即想到:和NFDB4就是那位“名公巨卿”無疑了,其時絕無第二位能向乾隆呈上一部小說——那是他主持《四庫全書》時為了篡改有“妨礙”的一切古書今作而出的壞主意:抽、撤、換、改、銷毀等手段中的一招,僞續四十回是陰謀(也偷改前八十回原文)。
所以“全本”一出,士大夫“家置一部”,天下風行——是官方的事啊! 為此,我寫了一篇三萬字的專考。
然而,有人竟發文說我是“極左”的“羅織罪名”! 有趣!——到1984年,到蘇聯訪古抄本,方聽彼邦學者說:莫斯科大學圖書館所藏一部程高本,有第十屆教團團長、漢學家卡緬斯基的題記,寫道是:“道德批判小說,宮廷印刷的。
”程高本正是武英殿修書處的木活字擺印的! 一切明白了,官方的秘旨,特殊的“措施”。
真讓人驚心動魄!那些“護高”以及說我“羅織”的諸公,面對這種硬證,似乎應該“反思”一下了吧? 以上可見,“考證”之功,豈可妄加輕蔑哉! 詩曰: 治學研《紅》所為何?中華文化此長河。
從來萬事皆須考,有證能休衆喙多。